殺四十五萬趙軍的是誰,從此之後,六國的反抗為什麼那麼激烈

一,白起得罪了關外所有的諸侯國,迫使他們合縱成功

長平之長後,投降的的四十餘萬趙兵,倒底是秦昭王要坑殺,還是白起擅自坑殺?

殺四十五萬趙軍的是誰,從此之後,六國的反抗為什麼那麼激烈

這個問題,我們看下面的記載: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用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族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白起王翦列傳》

很明顯,是白起自斷而行,擅自殺滅四十餘萬趙國投降士卒。在古人的因果關係裡面,這種關係深根蒂固。

"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這兩句話道出了白起的自我解脫。

白起為什麼要這麼幹呢?為了給戰了三年的秦兵一個交待,但這一恐怖屠殺無疑得罪了其他幾個諸侯國家。對秦國更加敵視,視白起為屠夫。

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這是白起"斬首虜四十五萬人"的明確記載。"斬首虜"是白起歷來的作風,不止百餘萬數額。"斬首虜",是什麼意思呢?是斬下敵人的頭和俘虜敵方士兵的兩種表述。這是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和強軍富民的根本大法,軍功爵制的成果。

當然,白起正是走這條路子,才封武安君的。

白起的斬殺搶人頭的結果是什麼呢?是"趙人大震"及"諸侯震恐"。六國在後來的對秦作戰中,是拚死抵抗,這就讓秦人碰上硬骨頭了,作戰增加了難度。

殺四十五萬趙軍的是誰,從此之後,六國的反抗為什麼那麼激烈

直接結果有:

1,邯鄲之戰,趙國拚死抵抗的一例,

2,魏、楚兩國受害最深,積極合縱,數十萬軍隊支援趙國,表明合縱成功。

3,抱幻想的其他幾個國家膽寒,醒悟過來,不抵抗就等死。

結論是,白起的殺伐堅強了六國誓死抵抗的決心,他們為謀劃合縱而努力。趙國合縱楚、魏成功,證明了關外諸侯國一旦合縱成功,秦國必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這恐怕不是秦國當權者想要的。白起的殺戮引起了眾人對他的憤恨。堅定了各國反抗秦國的決心。

二,秦國這個暴發戶,自秦孝公以後,名聲特別臭。

白起坑殺俘虜趙國四十五萬士兵,名聲不僅臭,而且更加殘忍而臭名昭著。

秦自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藺相如廉頗列傳》

這是藺相如在章臺罵秦昭王的話,秦國就是無賴,不講道理。特別是君主們,個個差不多。

秦國商鞅騙公子卬,張儀騙楚懷王,昭王騙趙惠文王,範睢騙趙孝成王……這種惡劣事件不勝牧舉,目的只有一個,撈好處,割土地。

1,魏國是被秦國欺負得很慘的國家,在白起時代,魏國的軍隊在對秦作戰中,傷亡慘重。魏國對秦國又怕又恨又無可奈何。長平之戰後,除貪生怕死,膽小如鼠的魏王外,魏國人都支持去援肋趙國。這才有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的舉動。因為,魏國的士兵被白起斬殺的太多了。

昭王十四年,魏冉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史記·穰侯列傳》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置南陽郡。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出之陶。——《史記·秦本紀》

這些記載,實在是魏國人的痛苦。內心裡面可以說是痛恨秦國,痛恨白起了。一旦有機會,他們還是要報仇的。信陵君就是是一個敢幹大事的人,所以,他出面,策劃了支援趙國的計劃,並且大獲成功。

2,楚國也是深受秦國殘害的國家,尤其是被白起給侮辱得數世不忘。先人闆闆的陵墓都給燒了,這種仇恨大不大?

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自張儀騙楚懷王治後,楚國曆代君主都不敢招惹秦國,一再退卻。白起的殺伐,讓楚國害怕了。平原君帶著毛遂去楚國,楚王不敢出兵。毛遂大罵楚王一頓,正是用白起的殘暴點燃了楚王的怒火,才讓楚王下決心出兵。由此可見,白起多招人恨。

殺四十五萬趙軍的是誰,從此之後,六國的反抗為什麼那麼激烈

後來,在廷議關於遷謫白起時,不僅國內,而且國外,沒有人出援手拉他一把,替他說一句話,幫他解圍。他把幾乎所有人給得罪完了,成了一個令人嘆息的拋棄物。

三,得罪了範睢,範睢挖了白起的坑

長平之戰後,白起準備乘勝追擊殘餘的趙國軍隊,正在秣馬厲兵,準備圍住邯鄲城,消滅趙國。就在這時,秦昭王下令白起退兵。白起立即申述這是殲滅趙國的好時機,不能錯過。秦昭王下令說,軍隊在外打了幾年仗,疲憊不堪,應當休整一下了。白起沒法,只得退兵,秦國因此失去了殲滅趙國的大好時機。這讓白起懷疑那裡出了問題,必須問個清楚。回到咸陽一打聽,才知道是範睢出的主意。範睢不希望白起成就滅亡趙國的大功。因此有私心,找了個理由借秦昭王的口,召回了白起。

蘇代為趙國遊說應侯:以相位保與不保說動應侯的軟肋: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如果趙國因此滅亡,白起必然成為三公之列,相國你甘心在他賬下聽令嗎?不想也沒有辦法。趙國一旦滅亡 ,秦國不一定會得到趙國的全部的土地,這是非常明顯的。因此,滅亡趙國對相國沒有多大好處。

範睢一聽有道理。自己千辛萬苦才坐上相國位子,位子還沒捂熱,當然不會輕易讓給別人來坐。再說,打了幾年,不就是要得到土地嗎?人家也同意割地,用這點可以打動秦昭王。白起不氣嗎?氣得吹鬍子。前線打贏了,迫使趙國割地求和,而白起蒙在鼓中,和約己已訂,趙地六城已經入了秦國地圖。秦昭王才讓正在準備打邯鄲的白起休戰。白起回京一問,才知道是範睢的主意!將相因此失和。

殺四十五萬趙軍的是誰,從此之後,六國的反抗為什麼那麼激烈

秦兵的鐵甲軍把趙軍切斷成兩段,然後分割包圍

四,我們有必須的說一下白起的身份。

從《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上看,白起應該是秦國人。他起點高,有世襲背景,否則不會出道就是左更——十三級。由於掌權的魏冉發現並提撥了他。更證明白起是秦國人。這從魏冉巡視郡縣,在路上碰上王稽,警告他不準把關的人帶回秦國這件事情上看得出來:也是他當權時對對六國人士的態度。

穰侯果至,勞王稽,因立車而語曰:謁君得無與諸侯客子俱來乎?無益;徒亂人國耳。

穰侯給白起一套富貴,不可謂不大,這是挪開昭王的發小向壽而起用白起的知音吶。如果白起有點良心的話,也該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董卓千夫所指,死後棄諸街巷,空而痛罵。尚有蔡邕為之一嘆,競至殞命。由此而言,後來白起的表現確實有不想再為秦國貢獻的意思,他的死,在別人看來,就是註定的了。

昭王十四年,魏冉舉白起。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將相不和,相國害了大將,大將因此負氣不出力,致使幾個月後的滅趙之戰失敗。

殺四十五萬趙軍的是誰,從此之後,六國的反抗為什麼那麼激烈

白起

長平之戰相持階段,範睢用反間騙趙國換將,範睢成全了白起,邯鄲之戰開始,趙國用蘇代遊說範睢,範睢害了白起,進而讓秦國滅趙國失敗,秦國為此也喪失了大量軍隊。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四,白起得罪了秦國公族,巨大的軍功分了公族的權益蛋糕

國難當頭,不聽君主安排,任由性格使然,在其位不謀其事。是白起識事不明。

風必摧之之四,白起一生,是商鞅變法的直接受益者和受害者,間接否定了秦國公族勢力,軍功讓更多的士兵分了公族的利益蛋糕,他們不會高興。

從這件事上看,邯鄲之戰從開始,秦國決策層就不用白起了。

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秦昭王、應侯、群臣商討處理白起免職一事。這裡面有群臣。群字至少代表三個人(人三為眾,獸三為群),加上秦昭王應侯,不下五個人。面前大功臣白起,居然沒有人替白起說一句話。他們拋棄了白起。當白起落難時,不僅國內,而且國外,沒有人出援手拉他一把,替他解圍。他把幾乎所有人給得罪完了,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五,得罪主子

白起得罪秦昭王,看上去是在邯鄲之戰王陵進展不順的情況下,讓他去。這白起不去。他有想法,開始說趁熱打鐵,打下邯鄲,你們要退兵;機會失去了,你們要打,卻找到王陵,王陵打不下來,又來找我,我的話你們不聽。這不是耍猴子嗎?再說,人家合縱已經成功了,晉鄙的軍隊出發了,春申君也帶著十萬人馬在路上。趙人守的是國都,必須死戰。這裡應外合,秦兵不失敗才怪。

應侯範睢也來請,當然白起是很客氣地謝謝邀請了。白起這一來二去,就得罪了兩個權勢者。能有好果子吃嗎?

殺四十五萬趙軍的是誰,從此之後,六國的反抗為什麼那麼激烈

長平之戰後的 遺址

五,範睢是怎麼來秦國的?

範睢是在魏國捱了狠打,被扔在廁所裡差點死去,被看守拖出去扔在荒郊,再由朋友鄭安平救了,推薦給王稽,在去秦國的路上被秦相魏冉差點截獲。魏冉是秦昭王的舅舅。現在正是掌權的黃金時代,勢力熏天。要是查出來了,那就沒有去路了,說不定,範睢的夢想就破滅了。為什麼一定要在這裡來說說魏冉呢,因為在魏冉當權的時候,他們幾個四貴和老母親宣太后共同掌管政權,沒有秦昭王什麼事。這一當權就是三十幾年,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多年。魏冉不待見六國之人。認為他們是禍亂分子,一點用處也沒有,這是他對六國人士的看法。範睢一到秦宮,秦昭王視為重寶,尊之為仲父。範睢得到重用,即是對魏冉的打擊。而白起的伯樂是魏冉。這是魏冉代表的公族集團與秦昭王代表的現實集團的鬥爭。白起與範睢是這兩派根本矛盾的犧牲品。魏冉不用六國人士,秦昭王偏要用六國人士,這就是尖銳矛盾。這一斗爭的結果是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敗落,客卿範睢升為丞相。那麼,作為魏冉集團的白起,在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應該出列了。

但是,白起沒有意識到這點,還在口出惡氣。你不去就算了,閒話不說喝茶也嗆不死人。白起在人家煩躁不安時,還火上澆油:

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

秦昭王肯定會怒火攻心,誰願意聽風涼話?你牛你去!秦昭王強行白起去前線。白起不去,就說自己病得非常重。

六,與範睢之爭不是簡單的個人之爭,而是一場伐滅趙國的策略之爭

這個問題,範睢和白起的目的是一致的,消滅趙國。但消滅趙國之後的問題沒有明確區別,他們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這就造成了有力不向一個方向使,而是相互拆臺,相互為敵,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殺四十五萬趙軍的是誰,從此之後,六國的反抗為什麼那麼激烈

白起的軍事生涯快要結束了

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白起因此"抱病不出",任由秦昭王和範睢去發動準備滅亡趙國的邯鄲之戰。他們用王陵為帶兵元帥。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

秦昭王和範睢就當沒有白起了,他們照樣要打邯鄲之戰。一來這是既定國策,二來也對白起不重視了。這裡面有什麼蹊蹺呢?仔細想來,為什麼不等白起病好了再出任呢?原因恐怕是白起帶兵會激起六國更大更強大的合縱,給秦國以更強大的阻力。二來,對方知道是白起帶兵,對待方式一定不同於趙括打悶戰,而是有針對性地對戰白起,趙國會用廉頗李牧等大將,秦國不一定會討到便宜。更有一點,白起不想去,到了戰場萬一打疲勞戰,消耗戰,秦昭王到時也控制不了,畢竟白起手裡有兵,又與範睢有過節,更何況白起的伯樂——穰侯等早就離朝,白起在朝中沒有人撐腰,遲早也是一個被拋棄的棋子。鑑於此,秦昭王乾脆讓白起養病。用自己的將軍去攻打邯鄲,成功了是自培養了新幹部,功勞也是自己的。

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七,白起的結局,是秦國處在伐滅六國的拐點上,秦昭王自視太高,低估了六國在危險時會聯合抗秦的能力。

殺四十五萬趙軍的是誰,從此之後,六國的反抗為什麼那麼激烈

失意後的老將軍

戰事順利時,忘了白起,戰事危險時才又用白起。這種利用人的手段也太鄙陋了。

秦國對人才的態度,決定了白起必須死。最主要原因是秦昭王怕白起這樣的人才外流以資敵國,這是戰國時代人才流動的常態,當政人才的歸宿和命運。廉頗在趙不用,到了魏國,又流到楚國。所以說,白起的才能,用上了讓人怕,用不上還是讓人怕。死了就一了百了。

本文資料除註明的之外,均源於《史記》相關先秦部分文獻,《資治通鑑》,《戰國策》。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