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養老金融勢在必行

我國經濟具有較強的韌勁和巨大的潛力,長期向好的基礎沒有變,當前正處於高質量發展階段。人口數量和結構發展變化是影響經濟增長重要因素,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影響日益顯現,隨之蘊含著巨大養老金融服務需求。養老金融是以服務養老為主要目的的金融活動,是銀行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結構性的重要領域,也是銀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應有之義。銀行應當充分認識到,養老金融未來發展充滿強大動能,高質量提供養老金融服務是積極參與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社會責任擔當。為順應養老金融發展大趨勢,大力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銀行應以更加積極態度,全力創新發展,發力提升養老領域的金融服務效率,打造出高質量的養老金融服務體系。

一、我國養老金融發展具有強大內生動力

(一)當前我國人口年齡結構以及人均GDP等因素,對養老金融服務的內在需求巨大

1、我國正處於養老金積累的加速期

當前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均GDP水平,意味著將處於養老金積累加速期:一是從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看,截至2019年,我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達2.54億,佔比18.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76億,佔12.6%,遠超國際平均老齡化指標7%[1],而且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這客觀上說明了我國對於養老金積累的規模和速度需求較為迫切。二是從人均GDP水平看,2019年我國GDP總量達99.09萬億,自2012年起持續保持世界第二, 2019年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意味著我國正式進入中高等收入國家,這為養老金加速積累提供了重要經濟保障。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以及家庭財富增長,對於養老金儲備的需求巨大,同時更需要養老金融服務保障。

2、適應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速儲備養老金和完善養老服務符合我國國情

我國在2000年進入老齡社會,自2017年其以每年新增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1000萬,從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來看,老年人口程度和老齡化速度都提高較快,預計在“十四五”期間我國或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而且2030年之後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預計超過20%,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已成為我國基本國情,對養老保障能力是一個巨大考驗,需要加速儲備養老金,大力養老服務產業。

3、提前做好養老準備,是滿足人民對美好退休生活期待的重要保障

養老的資金準備是為了滿足生命需要與勞動收入錯配的需要。我國傳統養老方式依靠“養兒防老”,傳統的銀行儲蓄養老,隨著我國家庭結構變化,以及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發展,將無法有效滿足休人口幸福健康生活的需要。

4、儲備養老金,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增強創新力的需要。

養老金是社會的重要保障性資金,保障老年人幸福退休生活;養老金讓青年人沒有退休後生活的後顧之憂。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社會穩定,充滿創新活力,客觀上需要養老金融積極發展。

(二)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促進養老行業發展政策措施,對養老金融發展起到巨大促進

為了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了促進養老產業、養老金改革發展制度,激發我國養老事業發展。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明確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到2022年、到2035年以及到本世紀中葉的分階段戰略目標。

近些年,國務院組成部門和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政策措施,優化養老保障體系、放寬養老市場準入、減少政府行政審批,加大稅費優惠和金融支持力度,有效促進了我國養老行業對外放開和對內開放,降低了養老行業進入門檻,以及養老機構經營管理成本等,吸引了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到養老行業。養老政策幾乎覆蓋整個養老場景,從養老金積累,到養老服務業等,為完善我國養老行業創造了良好政策制度環境和營商環境。中央和地方出臺政策支持養老服務業的頻率高和力度強,充分反映出國家不遺餘力,長期推動發展養老事業發展的決心和智慧,為我國養老行業發展提供了長期穩定預期,將激發巨大養老金融服務需求,吸引更多金融機構積極參與。

(三)金融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客觀上對養老金融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金融體系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養老金融,有利於推動我國金融體系高質量發展。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養老金融將成為驅動銀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1、發展養老金融,正是提升銀行適應性的需要

銀行恪守金融恪守服務實體經濟的天職,積極創造美好生活,通過開展養老金融服務,可以有效提升適應性:一是促進養老金積累,向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提供更多長期資金,增加了股權融資和長期債權融資,有利於降低實體經濟槓桿率,緩釋系統性金融風險;二是有效適應了老年人者和年輕人對養老相關財富的積累與使用需要,提升了服務針對性和效率;三是主動支持配合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重大舉措,為我國養老事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可靠高效的金融服務保障。

2、發展養老金融,也是優化銀行競爭性的需要

銀行運用資金的來源主要是企業和居民儲蓄。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決定了更多銀行儲蓄將轉換成養老金資產,不及時適應銀行儲蓄趨勢性的變化,將對銀行未來經營產生根本性影響。另外,從銀行對資金的運用看,當前銀行收入主要還是信貸利差收入,但隨著長期資金供給增加,“金融脫媒”現象將更加嚴重,銀行信貸利差收入將明顯收窄,需要增加中間業務收入,養老金融服務可以貢獻更多中間收入;從銀行綜合化發展看,養老金融服務橫跨商業銀行、保險、基金、證券、信託、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諸多領域,服務對象涉及個人、企業、政府,養老金融服務跨市場、跨行業、跨產品特徵顯著,有利於提升銀行綜合金融服務水平和能力。

3、發展養老金融,還是提升銀行普惠性的需要

養老金融服務將是銀行重要的普惠性服務,其服務對象群體廣,惠及廣大居民,服務收費較為經濟,可以降低養老服務負擔,屬於典型的普惠性,也應該積極倡導。

二、銀行創新發展養老金融建議

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堅定發展養老金融決心和信心,積極探索創新符合本行資源要素稟賦特徵,適合本行實際情況的養老金融發展模式,建議做好以下創新工作。

(一)以組織創新為依託,優化內部養老金融發展協調協同

我國銀行發展集團化、綜合化特徵日益突出,發展養老金融需要充分發揮總部的龍頭作用,加強組織機構創新,有效整合總部部門、分行、子公司的組織機構資源,充分統籌養老金融服務功能,釋放服務潛力。應完善養老金管理資質,提供更加綜合化的養老金資產管理服務,探索成立養老金子公司或者打造事業部。通過組織機構創新,在集團內部形成養老金融協調發展的聚合力。

(二)以制度創新為保障,激發養老金融發展內生動力

雖然目前養老金融對銀行業務於收入貢獻還有較為有限,且需要較大前期投入,更需要強化戰略導向,加大戰略資源保障,因此,應以制度創新為發展養老金融提供持續性投入,並持續推動。應加大業績考核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資源配置制度創新,適應本行養老金融發展實際需要,既要有效調動內部發展養老金融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又要加強養老金融的主動推動意識和壓力,發揮制度創新對養老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以產品創新為抓手,滿足客戶應對老齡社會的多樣性需求

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連接銀行與養老客戶的接口。為滿足養老客戶高標準的需求,銀行應加強養老金融產品創新,深入研究洞察養老客戶金融消費行為,在充分了解基本服務需求,以及資產管理風險收益基礎上,以服務個人、養老金資產和養老服務企業為主要對象,對銀行、保險、證券、信託、資產管理等金融產品和服務進行新創、或重新組合、調整和優化,充分有效滿足實際需要。

(四)以技術應用創新為導向,提高養老金融綜合服務效率和效益

新技術應用,更利於養老金融服務效率,降低養老服務成本,適應養老金融服務對象和服務需求的複雜性、多樣性。要發揮人工職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養老金融服務中的重要作用,更精準分析養老金資產管理需求,提供更可靠的智能化投資顧問服務;讓更多到銀行物理網點不便的老年人充分享受“非接觸式”金融服務;加速實現銀行在基礎金融服務、融資服務、投資服保險服務等領域運用新技術,打造更高效率的養老金融服務,同時也為銀行持續高效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

(五)以跨境創新為平臺,積極借鑑國際經驗,實現資源全球化優化配置

現有養老金規模佔比我國GDP比重還不足10%,遠低於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平均佔比水平,也正說明我國養老金未來發展潛力巨大,預計我國將成為全球重要的養老金國家。銀行應當利用跨境優勢積極提供養老金融服務。一是重點探索跨境融資創新。用國際金融市場更低成本的資金,特別是當前國重要外金融市場流動性充沛情況下,積極支持中國養老產業發展,降低養老產業融資成本。二是重視跨境養老金資產管理創新。應與國際領先的養老金資產管理機構合作,提升國內養老金資產的國際化投資管理能力,助力國內養老金“走出去”,採取合資或獨資形式,積極打造成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力的養老金資產管理機構。三是積極開展跨境養老行業產融結合創新。銀行應積極將境外養老行業服務業、製造業優質企業引入國內,通過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促進其與國內企業開展合作,快速融入國內養老行業市場,提升國內養老服務市場供給水平。

三、未來展望

可以預見,養老金融將在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發揮越來越更重要的作用,在市場驅動發展、政策推動發展和機構主動發展的三重動力疊加推動下,我國銀行養老金融發展將駛入快車道,養老金融發展也將從量變階段快速發展到質變階段,成為檢驗我國銀行機構經營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養老金融對銀行業績貢獻度也將從現在的微不足道,到舉足輕重。能夠全力參與,特別是積極引領我國養老金融發展的銀行,必將充分享受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的巨大養老金融紅利,實現更加穩健可持續發展。


[1] 聯合國將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7%或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作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

創新養老金融勢在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