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琅琊臺雕塑群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琅琊文化陳列館

琅琊臺,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琅琊鎮南麓,三面瀕海,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冠領琅琊群峰,俯瞰茫茫大海。海拔183.4米。因山形如臺,在琅琊,故名琅琊臺。歷史久遠,琅琊臺一名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琅琊臺在渤海間,琅琊之東”。春秋時期,越滅吳,越王勾踐欲稱霸中國,遂於勾踐二十五年,徙都琅琊,立觀臺以望東海。秦統一六國後,始皇南登琅琊,徙民三萬戶琅琊臺下,重作琅琊臺,曾三巡琅琊登臺,命方士徐福東渡出海尋找長生不老仙草。此後,琅琊臺這一名稱便名垂青史。海上仙台,四時福地的琅琊臺,已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AAA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龍灣石刻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俯瞰龍灣

龍灣又名小亞龍灣,,以海風捲起的波浪成龍型而得名,夜裡只可以聽到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海水潔淨,坡緩沙細,被譽為“碧波、銀浪、金沙灘”,是人們消夏避暑、洗海澡的理想去處,原生態海岸線海泳、徒步、垂釣休閒的天堂。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齋堂島俯瞰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齋堂島遠眺

齋堂島,位於琅琊臺東南方向海中,島與陸地間有齋堂水道,距陸最近點處約0.7公里。全長1.6公里,寬0.25公里,面積0.46平方公里,齋堂島分南島和北島(也稱前島、後島。《膠南縣誌》記為:南、中、北三島)。相傳秦始皇的侍從曾齋戒於此。島上居民以捕魚業為主,是琅琊野生海參捕撈區域之一。島上島上還有甘泉,位於海邊絕壁,相傳為太后洗臉盆。此外還有黑石門等景點。齋堂島,據清乾隆版《諸城縣誌》載,島上古有齋堂(“文革”中拆毀),為秦始皇侍從齋戒處,故名齋堂島。也有傳說是始皇將其母安排在此島吃齋度日而得名。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琅琊港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碼頭漁船

琅琊港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碣石(今河北秦皇島)、轉附(今山東煙臺)、琅琊(今山東黃島)、會稽(今浙江紹興)、句章(今浙江寧波)五大港口之一,並以琅琊港的名聲最為顯赫。唐代,琅琊港為南方通往北方的主要港口,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東安子村曾出土兩件唐中期長沙窯燒製的瓷器。據《諸城縣誌·山川考》載,宋代,琅琊港為山東與高麗通商的重要港口,“故曾築高麗館”。《文昌雜錄》亦云:“在宋時,為高麗往來要地,起居郎楊景略,左司郎中錢勰奉使高麗”,即從琅琊港渡海。元代,“海運漕糧至琅琊以供京都”,琅琊港為南北水運“皇糧”的重要樞紐。明代,琅琊港由盛衰落,《諸城縣誌》載:“自明罷海運,或梗於倭寇”。繁榮的商港由於倭寇的搶掠而航船稀少,而漸漸成為民間通商的小港口。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徐福東渡啟航處石碑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徐福東渡壁畫

關於徐福東渡的起航港,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爭論的熱點,除了日本學者主張的“廣州沿海說”與我國臺灣有的學者主張的“浙江慈溪、黃華說”之外,還有大陸學者主張的“河北秦皇島說”、“江蘇連雲港說”、“山東半島成山頭說”與“黃島琅琊港說”。那麼,到底是哪徐福東渡的起航港,這個問題在八十年代之前沒有人討論過,也沒有什麼爭議。八十年代些條件讓琅琊港獲得專家們的青睞?在中國古代,琅琊港經久不衰,一直是重要的海運港灣和海防要地。如今,在琅琊港的港口碼頭上一塊刻著“徐福東渡啟航處”的石碑,訴說著歲月滄桑鉅變。《史記》對徐福東渡的航線沒有具體的提示,我們只能依據當時的造船技術、航海知識、海洋條件,其前後航線的蛛絲馬跡,以及考古成果等做出較為合理的論證。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亭子蘭炮臺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亭子蘭炮臺石碑

亭子蘭炮臺始建於清代,比古鎮口炮臺和唐島炮臺建的晚,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琅琊鎮臺西村以東的海邊,1996年列為膠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青島地區沿海一處防禦倭寇而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炮臺遺蹟。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楊玉革家保存完好的古城牆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夏河城城牆遺址

琅琊鎮夏河城村90歲老漢楊茂興50餘年如一日,不拿一分工資,不辭辛勞,克服種種困難,將一段秦漢時期的古城牆保護了下來。楊茂興去世後,他的幾個兒子又接過衣缽,繼續對這段古城牆進行保護。說起城牆來歷,兒子楊玉革來了精神,“當年秦始皇吞併六國後,在全國設立了36個郡,其中琅琊郡就在俺這裡,當時郡都叫‘夏河城’,有4座城門。明永樂年間重修此城,城池更加宏偉堅固。”老楊介紹,歷經兩千年的風風雨雨,當年擁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夏河城已不復存在,唯獨留下這段混雜著陶瓷瓦片的古城牆見證著古老的歷史。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琅琊公園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皂戶河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琅琊公園俯瞰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秦始皇東巡照壁

琅琊鎮始終堅持生態發展的理念,重點抓好河道治理、公園建設、海岸線整治、生態保護等工作,傾力打造“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最佳生活環境,打造河岸綠色長廊,實現了水清流暢,岸綠景美,也為居民營造了一個遊憩、休閒、運動、親水的琅琊公園。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夏河俯瞰圖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夏河新貌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塔樓

夏河城遺址公園是一處集夏河生態修復、歷史文化傳承、古城牆保護、景觀旅遊和休閒健身於一體的文化主題公園。擁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文化的琅琊鎮,堅持尊重歷史原貌、傳承歷史文化、彰顯古鎮特色的原則,牢牢把握“規劃為先、設施為要、文化為魂、生態為基、產業為根、特色為本”的總體發展思路,將相隔兩千餘年的時空接續到了一起,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既有厚重歷史感,又充滿現代氣息文化旅遊宜居的活力生態古郡。應運而生的琅琊公園與夏河城遺址公園珠聯璧合,交相輝映,實現了現代與古代的完美對話。走在夏河城遺址公園,很難想象這亭榭錯落、古色古香的公園以前就是當地村後的一條小河溝,當歷史踏著滾滾洪流而去的時候,曾經這裡顯得頗為荒涼;而如今,夏河城遺址公園不僅將見證當地歷史繁華的夏河城牆遺址保護起來,圍繞遺址沿河打造成居民休閒旅遊的公園,讓人驚歎於這座古郡小鎮的發展潛能。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徐福公園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公園俯瞰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530多年的紫薇樹

徐福公園裡,一棵已有530多歲高齡的紫薇樹俏立在白玉欄杆中,在其頂端,一簇簇豔紅的花團濃烈綻放,微風襲來,滿樹飄香。這棵紫薇樹高4米,胸徑僅有16釐米,冠幅3米。令人驚奇的是,雖說這棵古樹樹幹已空,但它依舊年年開花。這棵紫薇,是由村裡劉氏五十代劉元華所栽。劉元華曾在山西擔任過兩個地方的縣官,返回琅琊後,便在村中建有5間祠堂。 祠堂前栽上了紫薇和木梨樹,木梨前些年枯死了,只剩下這棵紫薇。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秦始皇雕像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特色採摘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小琅琊山風光

小琅琊山休閒度假區位於琅琊鎮,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人文景觀、蓬勃發展的休閒農業,以打造種養結合,資源循環利用,種養相生的現代生態農業為目標,集遊覽、觀光、休閒、療養、度假、拓展、培訓會議於一體的休閒基地,分為東、中、西三大區域,東山為龍頭,兩座中山為龍軀,西山為龍尾。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研學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大炮

將軍臺青島國防教育基地位於青島市琅琊鎮濱海大道周家河村東山,臨海倚山,風景秀麗,系2005“和平使命”中俄聯合軍演主觀禮臺,是國內首個對外開放遊覽的軍事演習觀禮“現場”,青島重要的軍事國防教育基地。將軍臺內留有軍演時的大炮,飛機,坦克等各種軍事設備若干。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琅琊祭海儀式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琅琊祭海海報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請龍王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大型演出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現場俯瞰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宣傳海報

琅琊祭海具有上千年的傳承歷史,是琅琊漁民在漫長的耕海牧漁生活中,創造的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漁家文化,如今已成為青島西海岸新區的一項重要文化活動,並於2015年獲批為青島市級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每年正月十三,琅琊漁民舉辦隆重的祭海儀式,按照姜太公封立四時主、秦始皇三次巡遊琅琊臺、徐福東渡等歷史史實以及琅琊民俗演繹而來,展現出一幅先民敬海、愛海、墾海、拓海的動人畫卷。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龍灣嗨海季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王家臺後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千人長桌宴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蹴鞠雕塑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龍灣步行街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古韻建築

王家臺後村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琅琊鎮南部,東臨龍灣,南靠千古名勝琅琊臺,海岸線長2.7公里,地理位置獨特。該村以傳統漁家風情為特色,以餐飲、住宿、觀光、趕海和漁家體驗為主要內容的特色旅遊產業。夏季洗海澡,一年泡溫泉;登高琅琊臺,嗨嗨漁家宴。王家臺後漁家旅遊服務項目涉及餐飲、住宿、海上觀光、垂釣、拉網、海鮮燒烤、沙灘排球、篝火晚會等,全國各地的遊客紛紛慕名而至。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栝竹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編制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竹編藝人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竹編筐籃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竹編藝人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竹編笸籮

琅琊竹藝工藝精巧,風格獨特,是琅琊鎮大南莊村的傳統手工業,全村老老小小都有竹編的手藝。據傳,琅琊鎮竹編藝術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相傳當年孫臏流浪偶居泊裡、琅琊一帶,用竹子劈成篾子,編成簍、筐等器物,方便日常生活。後來,人們也學著編織,久而久之,竹編藝術世世代代傳到今天。2016年,琅琊竹編被評選為青島西海岸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傳統手工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琅琊粉條

琅琊鎮既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淳樸的琅琊人在傳承與發展的和諧共進中完成了它的“現代”轉身,保留下來了傳統手工製作的口感筋道的老手藝——“琅琊粉條”。琅琊粉條以紅薯為原料手工製成,口感爽滑有韌性,在西海岸新區有“人造魚翅”的美稱。營後村是堅守琅琊粉條傳統制作工藝的村莊之一,明清時期村裡就有了粉條作坊,如今這門手工藝已經傳承了400多年。傳統技藝依靠口授心傳,製作流程繁瑣,其間凝結著琅琊人的經驗與智慧。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琅琊雞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會飛的琅琊雞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黃道山琅琊雞基地

相傳,兩千多年前,千古一帝秦始皇為尋找長生不老仙丹,三巡琅琊臺,當地方士徐福為得到皇帝的恩准,實現遠航的目的,三次在琅琊臺上書,進獻海上仙物土肉,與當地雞一同燉煮,秦始皇對鮮嫩肉質、爽滑口感的雞肉讚不絕口,賜名“琅琊雞”,以便皇家享用。久而久之,烙有千年古郡琅琊文化印記、閃耀著悠悠歲月光芒的“琅琊雞”一稱深入人心,流傳至今。琅琊雞脾氣火暴愛打架,生性頑皮閒不住,白天“暴走”,晚上在樹上睡覺。因為生性好動、好鬥,脂肪含量低,肌肉更加結實,一隻琅琊雞的體重大概在3斤左右。白天想抓住它們特別難,別看它們的個頭不大,身手相當敏捷。時不時喜歡秀一下飛行技能,所以琅琊雞又被稱為“會飛的雞”,琅琊雞順利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識認證。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麵條魚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打漁歸來

琅琊玉筋魚因形體酷似山東沿海地區農家的麵條,故而當地人稱其為“麵條魚”。琅琊玉筋魚產於千古名勝琅琊臺下琅琊灣以南的海域,民間傳說徐福東渡扶桑之時,就將捕撈的玉筋魚晾曬儲藏,作為航行途中的主要菜餚。民間流傳“麵條魚,大貴貴,貴不貴的稱二斤”的順口溜。在歷史上,玉筋魚的價格之所以比帶魚等其他魚類價格高,是因為貯存、運輸比較難,且玉筋魚不宜鹽漬,只宜鮮食,所以才有這樣的順口溜。琅琊鎮及周邊漁民自古就有加工生產玉筋魚的傳統,是琅琊鎮重要的地區產業。2013年6月,琅琊鎮玉筋魚正式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讓琅琊玉筋魚名聲大噪,成為琅琊鎮漁業的新名片。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刺短皮厚價值高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琅琊野生海參(鮮)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琅琊野生海參(淡幹)

琅琊刺參因其個大飽滿,刺體如狼牙,故被稱為“琅琊刺參”。生長環境自然天成,海底野生成長,肉質厚實,口感筋道,味道鮮美,被當地人們奉為滋補上品,還供奉歷代王朝,成為御奉珍品。琅琊自古商業、漁業發達,特別是海洋魚類成為當時進奉朝廷的貢品,琅琊刺參、琅琊皺紋盤鮑均在進貢行列。琅琊刺參自秦朝開始作為朝廷貢品,一直延續至清王朝的結束。如今,琅琊刺參作為琅琊鎮特產,備受人們的鐘愛!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琅琊皺紋盤鮑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長滿了海草野生鮑魚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美味佳餚

鮑魚自古以來就是“八珍”之一,被譽為“餐桌黃金,海珍之冠”,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琅琊鎮依山傍海,自然條件優越,曲折的海岸線上,分佈著豐富的海洋資源,如海參、鮑魚、對蝦、西施舌等。琅琊“皺紋盤鮑”自古就有美譽,《史記》中稱它為“珍餚美味”;而鮑魚又列在“鮑、參、翅、肚”等馳名海珍品之首。鮑魚的歷史久長悠遠,史書上多次提及王莽、曹操等帝王將相品鮑魚的典故。蘇東坡品嚐鮑魚之後,更是留下千古傳誦的《鰒魚行》,贊曰:一旦品嚐了鮑魚的美味後,一切珍餚都不在話下。琅琊採捕鮑魚的歷史悠久,據《諸城縣誌》記載:早在東漢建武二年,也就是公元二十六年,琅琊人張步就向朝廷貢獻過鮑魚。琅琊海域礁石林立,氣候溫和,餌料豐富,非常適合皺紋盤鮑的棲息、生長、繁衍;這裡的海水清澈見底,水溫常年在3°-12°之間,鹽度30‰。在這種環境下生長出的鮑魚個大,肉肥,皮厚,是天然的海洋珍品。正是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山東半島的黃海海域、琅琊一帶成為中國第二大鮑魚產區、“皺紋盤鮑”的集中原產地之一。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蔥炒豆腐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海水豆腐製作過程

在琅琊鎮琅琊臺下王家臺後村的“海水豆腐”獨具特色、遠近聞名,村子裡二百餘戶人家,幾乎都做豆腐,至今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海水豆腐不添加任何調和劑、增白劑、消泡劑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並且海水豆腐中富有鎂、鋅、硒等礦物質,製作出的成品豆腐口味獨特、營養豐富。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生日快樂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壽比南山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龍灣花饃傳承人王娟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龍灣花饃”傳承體驗班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第一書記楊曉莉與王娟

“龍灣花饃”是麵塑的一種,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龍灣花饃”就誕生於琅琊鎮王家臺後村。王家臺後村麵塑品製作人王娟心靈手巧,對花饃製作情有獨鍾,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提升,她的花饃製作技藝爐火純青,享譽十里八鄉。王家臺後村黨支部書記王強和駐村“第一書記”楊曉莉還介紹,“龍灣花饃”經過潛心打造,如今成了村裡一道迷人的風景線,遊客紛紛購買“龍灣花饃”,助推了“龍灣花饃”的影響力和美譽度的提高,“龍灣花饃”如今成了王家臺後村旅遊業發展的一個精彩生動的“文化符號”和品牌。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秦漢風韻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琅琊鎮駐地海城路

山海情韻,千年古郡。琅琊的故事說不完,琅琊的山海島逛不完,琅琊的海味品不完,如今區琅琊不僅有寬敞的濱海大道,還有地鐵13號線,讓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插上了經濟騰飛的翅膀。美麗的琅琊充滿了魅力,山、海、臺、灣、島,讓你故地重遊。請別忘記,兩千多年以前,千古一帝秦始皇五巡天下,就曾經三次到過琅琊,50公里海岸線的山海琅琊,晴朗的天空、蔚藍的海洋、細軟的沙灘,還有悠久的琅琊文化。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地鐵13號線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後六月坐地鐵去琅琊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地鐵13號線龍灣站

特別聲明:尊重原創,熱愛琅琊,宣傳琅琊。文章部分圖文來自網絡,百度百科、智慧琅琊微信公眾號、品牌西海岸、琅琊鎮攝影大賽圖集、琅琊颱風景名勝區、西海岸第一傳媒、大眾網、海岸傳媒、影像西海岸、影像黃島、黃島印象、青島早報、青島晚報、青島西海岸報、李偉、韓加君、王昱文、藍明磊、陳玉平、王定輝、半夢浮生、石刻迷的博客、布若班克、後六月等(排名不分先後,還有部分作品不知作者),若侵權使用,請告知作者第一時間刪除,非誠勿擾。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歡迎文學愛好者投稿“後六月”頭條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買海參請買“青島琅琊野生海參“”


行走琅琊,山情海韻遊仙境

後六月簡介:劉衍法,筆名後六月,中共黨員,青島西海岸新區六汪鎮人。青島西海岸新區紅十字會會員,青島西海岸新區熱血情公益服務中心項目宣傳推廣人,無償獻血志願服務隊黨小組成員,創辦後六月公益。當兵十六年,喜歡寫作、攝影、踢足球、旅遊等,在知名文學網絡發表詩歌、散文、小說等作品近100萬字。系青島作家協會會員、青島西海岸新區作家協會會員、青島西海岸新區網絡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網絡作家協會會員,其中長篇小說《墨城庵》、《琴島愛情故事》發表簽約《風起中文網》,作品發表於《中國散文網》《風起中文網》《文企聯誼》《散文網》《膠南信息港》以及《青島西海岸報》《宗初藝術傳媒》《我愛西海岸》《家在黃島》等媒體,受到讀者熱烈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