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卒談剪瓷雕

剪瓷雕流行於中國福建南部、廣東東南部潮汕地區、臺灣西部和越南等地區,是傳統建築裝飾工藝,屬瓷片拼貼的一種,以顏色鮮豔、胎薄質脆的彩瓷器(如碗、盤、壺等)或殘損價廉的瓷器為原材料,使用粗鉗、鐵剪、木錘、砂輪等工具將其剪、敲、磨成形狀大小不一的細小瓷片,進而貼雕人物、動物、花卉和山水等,並裝飾於寺廟宮觀等建築物的屋脊、簷角、照壁、牆面和門窗框、門窗楣等部位。剪瓷雕為閩南稱謂,潮汕稱為嵌瓷、瓷嵌、聚饒、貼饒或扣饒,臺灣稱剪黏、剪花、堆花、堆剪或貼瓷花等。


邏卒談剪瓷雕

臺灣嘉義縣新港奉天宮(圖片來自互聯網,侵刪)

潮汕地區和越南的剪瓷雕用途還不限於建築物外部裝飾,例如潮汕地區亦應用於工藝掛屏,擺設於客廳、佛堂內,越南應陵中的啟成殿內部就是以剪瓷雕裝飾的。

剪瓷雕的題材以吉祥如意、福祿壽喜和花鳥蟲魚、人物故事為主要內容,其工藝兼具繪畫的色澤感和雕塑的立體感,並可長年經受日曝雨淋、海鹼侵襲而不褪色。

剪瓷雕的起源普遍認為是明清時期福建漳州平和和漳浦一帶的制瓷藝人發明,因當地一度民窯瓷業發達,碎瓷片極為豐富,所以受益人利用碎瓷片發明了剪瓷雕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

邏卒談剪瓷雕

雙鳳朝牡丹局部,詔安縣南峰祖祠 (圖片來自互聯網,侵刪)

王毅霖2009年出版的《閩臺“剪瓷雕”藝術瑣言》中則認為明朝末年以前剪瓷雕已經盛行於粵東、閩南各地,最遲在清康熙時傳入臺灣,而越南則於阮朝時從中國傳入。目前因地震及建築翻修等原因,大陸及臺灣的清朝前期作品已不多見,現存以道光、同治年間以及近現代的作品居多,其中福建地區現存最早的作品為漳州的雲霄天地會遺址高溪廟,為清代康熙時的作品。越南則有不少阮朝的作品。


邏卒談剪瓷雕

漳州詔安縣東嶽廟(圖片來自互聯網,侵刪)

剪瓷雕的題材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 人物:多為出自於歷史、戲曲與演義小說中的古裝人物,如福祿壽三星、麻姑獻壽、八仙、哪吒鬧海、桃園結義、三藏取經等,其中屋脊、牆頭等處多采用橫長形的圖框表現大型人物敘事。
  • 動物:龍鳳(以二龍戲珠、雙鳳朝陽、雙鳳朝牡丹最為常見)、鯉魚、麒麟、獅子、象、馬等。
  • 花卉:牡丹、蓮花、水仙、梅、蘭、竹、菊等。
  • 水果:鳳梨(閩南語中為“旺來”的諧音)、葡萄、蓮霧等。
  • 背景裝飾:蔓草花紋、山水、祥雲等,用於收口、填補空白和襯托主題。

其中,裝飾於正脊的剪瓷雕題材多為二龍戲珠、雙鳳朝陽、龍頭、鰲魚,垂脊下端的題材多為穿著漢服的人物,簷下牆壁的題材多為花鳥蟲魚,照壁則多用麒麟、獅、象、仙鶴、鹿等。


資料來源:

王毅霖,《閩臺“剪瓷雕”藝術瑣言》, 藝苑,2009

許東生, 《潮汕嵌瓷工藝研究:以存心善堂為例》,美術學報,2011

姜省,《潮汕傳統建築嵌瓷工藝研究》,古建園林技術,2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