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蠡湖悼西施

我尋西施足跡,來到無鐋蠡湖。蠡湖與太湖一堤之隔,美美太湖的那邊,是西施離別人世的地方。默默無語,潸然淚下。

無錫蠡湖悼西施

古語有云:“人紅是非多”,作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歷來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有人說她是一個“巾幗英雄”,也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但是史書對這位傳奇女子的記載卻秉持了少有的公平,“功過三七開”。

西施原本是一位出身貧寒的農家女子,如果沒有那場曠古爍今的吳越大戰,或許西施也就不會被推到歷史的風口浪尖。可是歷史往往就是這樣,很多事情都會出乎意料之外,細想之後又都在情理之中,西施的“沉魚落雁”和“閉月羞花”就註定了她一生的傳奇經歷。

那麼這位傾國傾城的西施,在勾踐滅掉吳國之後,又最終去向了哪裡呢?史書的記載也是莫衷一是,有點令人匪夷所思。首先我們先來講述一下西施這位勇於為國獻身、可歌可泣的悲情紅顏在吳國的生活。

無錫蠡湖悼西施

其實,與很多史料上記載的不同,西施這位絕色美女在嫁給吳王夫差的這段日子裡面,簡直就是“窮奢極欲,極盡奢華”,人生在世無非是“吃喝”二字,可是西施可是將這兩個字演繹的淋漓盡致。

首先,出生在南方的西施自然而然的喜歡吃魚,不過西施喜歡的魚是鮮魚,不新鮮的魚是斷然不肯吃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可是沒有“冰箱”的,想要吃“鮮魚”必須是現抓的才行。

可是吳王夫差為了滿足西施的這個愛好,愣是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在吳國的首都蘇州城內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養魚城”。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座“養魚城”,就和生產魚類的太湖相連,不僅僅是水源清澈,關鍵是保持了魚類的新鮮。

其次,西施除了喜歡吃魚之外,還喜歡吃“雞”和“鴨”,於是,夫差就比葫蘆畫瓢以同樣的規模建造了“雞城”和“鴨城”。

說完了吃的問題,我們再來說一說住的問題,也難怪吳王夫差會亡國,他為了討取西施的歡心,先先後後修建了館娃宮、香水溪、吳王井、琴臺和玩花池。

無錫蠡湖悼西施

最後一點,就是西施出生在越國,在吳國待的時間長了,自然而然的會產生某種“思鄉之情”,每當月圓之夜的時候,西施就會梨花帶雨哭個不停,每當西施掉淚的時候,吳王夫差同樣也十分頭疼。

為了讓自己的女人不至於過分傷心,吳王夫差命令在蘇州城中挖了一個人工湖,每當月圓佳節之日,吳王夫差就會帶著西施前往這個湖邊賞月,月亮那美麗的倩影就會出現在人工湖中,西施看到之後自然而然的就會減少一些“鄉愁”,後代人給這個湖起了名字“玩月池”。

無錫蠡湖悼西施

′`也正是因為西施在吳國種的揮霍,終於導致了吳國國力的消耗,被蓄勢待發的越王勾踐吞併,所以很多人都將西施稱之為“紅顏禍水”。那麼西施的結局又是如何呢?在勾踐滅吳之後西施究竟去了哪裡?綜合史書的觀點,大概有三個說法比較可信。

第一個:同范蠡隱居

據東漢袁康《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對此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曾寫過一首詩:“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從側面也印證了跟隨范蠡隱居的說法。

第二個:被越王勾踐沉屍江底

據《墨子·親士》中記載:“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就明確指出了,西施被沉屍江底的說法。此外在史料《吳越春秋·逸篇》中也記載了同樣的說法:“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

雖然,西施是一介女子對越王勾踐並造不成任何的威脅,可是依舊沒有能夠逃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淒涼結局。

第三個:不慎失足落水

說西施是不慎落水的說法並不多見,出自唐朝一位大詩人宋子間的一首詩中:“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其中的魚沉荷花就是在說明吳國亡國之後,西施回到了故鄉,在一次浣紗的時候,一時不慎失足落水而死。

雖然這是人們普遍相信的一種西施最好的歸宿,可是依舊缺乏足夠的證據作為支撐。

​正所謂:“斯人已逝,生者如斯”,西施已經成為了歷史,不論結局如何,也已經作古,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儘量的還原西施的生平。

無錫蠡湖悼西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