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具有怎樣的價值?


提到南海,您想到的是什麼?清澈見底的海水?五彩斑斕的珊瑚?成群結隊的魚類?其實大多數地方並不是這樣,中國的南海平均深度有1200米呢,而且從構造上看,它是一個巨大的盆地。

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具有怎樣的價值?


圖:南海的海底地形示意圖。

這個“大坑”有多深?平均4000米,最深處有4570米呢。

想明白鯨落的價值,得先看看苦逼的海洋底棲者。

為什麼要先說水深?因為幾乎一切生命的能量源——太陽光,只能照到水下200多米的深度,再往下,只有無盡的寒冷和黑暗。深度上千米的海底沒有藻類,浮游生物也很稀少,基本上全是“生命的荒漠”。只有海星、海參、各種蠕蟲和另外一些極其扛餓的生物生活在這裡。

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具有怎樣的價值?


圖:蛟龍號拍攝的深海底棲生物。

這些地方最大的營養物來源就是“海雪”,也就是上層海域生物的糞便、殘片,飢餓是這裡居民們的生活常態。一頭死鯨的出現對這裡的底棲生物而言絕對相當於一場“百年難遇”的奢華盛宴,是這片荒漠中的生命綠舟。

鯨落是什麼?

鯨落就是鯨類的屍體。因為體積巨大,鯨的屍體無法在短時間內被上層生物消耗殆盡,所以大部分得以沉入海底,給底層居民們提供一頓持續好幾年的大餐。

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具有怎樣的價值?


圖:南海鯨落。

一頭巨鯨死亡後,腐敗的內臟會產生大量氣體,讓鯨的屍體膨脹,浮在水面上。等鯊魚咬開屍體皮膚(或者自己爆炸),氣體排走後,鯨的屍體才會開始下沉。

下沉的過程是緩慢的,最長可能持續一年以上才會到達海底。不同深度海水密度的變化會讓鯨屍長時間懸浮於某一深度。這個過程中,鯊魚、鰻魚之類動物一直不斷地消耗著鯨屍體上的軟組織(也有沉得很快的)。

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具有怎樣的價值?


終於,鯨的屍體到達了4000多米深的海底。嗅覺靈敏的機會主義者們馬上就會到來。怪異的六鰓鯊、外星生物般的盲鰻、張牙舞爪的螃蟹、遲緩的海星和蠕蟲……都會趕過來參加這場宴會。一兩年後,鯨屍體上一切能用牙咬動的東西都會被吃光,只剩一具巨大的骨架。

最後上場的生物是厭氧菌。鯨骨內部還有大量的脂肪等營養呢,它們鑽到鯨骨內部,靠分解這些脂肪生存。與此同時,這些細菌也為其它一些小型甲殼類生物提供了食物,鯨骨周圍漸漸形成了一個小生態系統。靠著鯨骨內殘餘的能量,這個小生態系統能夠維持上百年的時間(如果鯨夠大的話)。

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具有怎樣的價值?


這個過程有點兒類似電影《飢餓站臺》,鯨落就是那個載滿食物的大平臺,供養著各層的食客。不同的是,鯨落會給底層生物保留足夠足夠……的份額。

鯨落的價值。

鯨落可不只是為苦逼的底棲生物提供食物這麼簡單。

它更像是一條通道,溝通了海洋的各個層級,完成了巨量營養物質向下層運輸的過程。單靠上面飄落的“海雪”殘渣和細菌的“化能自養”是很難支撐起洋底生態系統的,鯨落提供的能量是維持海底荒漠小綠州的關鍵。

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具有怎樣的價值?


此外,南海盆地底部是一望無際的淤泥平原,缺少供生物棲息的掩蔽所。平原上“高聳”的鯨落可以給眾多生物提供一個優良的居所,即便它已經沒有半點兒營養物質了,還是一座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