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历史:宣仁圣烈皇后,女中尧舜高滔滔

 高滔滔(1032年-1093年),高皇后,大名正仪,小名滔滔,北宋英宗皇后,史称宣仁圣烈皇后。宋仁宗皇后曹氏是她的姨母,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

  高皇后的儿子宋神宗去世后,其作为太皇太后支持孙子宋哲宗顺利继位,并遵神宗遗诏临朝称制,长达八年,对于皇权的平稳过渡以及朝局稳定、国家安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高滔滔出身显贵,其曾祖父是名将高琼,祖父是名将高继勋,其父是高继勋的第三子高遵甫。高滔滔的母系同样是勋贵之家,其母是开国大将、枢密使曹彬的女儿,宋仁宗曹皇后的亲姐姐。

  高滔滔自幼在宫中曹皇后的身边长大,曹皇后对其疼爱有加。当时,英宗赵曙还是太子,和高皇后同岁,二人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仁宗见二人恰似天生一对,十分喜欢,就对曹皇后说,将来一定要他们结为夫妻。

  高滔滔长大后与赵曙在濮阳行宫大婚,先后生下赵顼(神宗)、赵颙(雍王)、赵頵(曹王)和寿康公主。英宗即位后,于治平二年册封高氏为皇后。连当时的童谣也云:“曹门好,有好好,曹门高,有高高”。

  《宋大诏令集》记载册封高滔滔为皇后时,圣旨如此描述:“天子若曰……率迪故常,咨尔高氏,惟乃祖休有丕烈,显于家邦,勋昭前人,庆浃后世,眷乃淑哲,雍和粹纯,贵而能去其骄,动而能约以礼。早嫔藩邸,肇正仪,肆朕缵服,辅予忧勤……今遣具官曾公亮,具官陈升之,持节册命尔为皇后。”

  这段册封之词,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高皇后出身显赫,同时气质高贵,贤良淑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与英宗伉俪情深。

  高后的弟弟高士林任内殿崇班多年,英宗想为高士林升官,高后谢绝说:“士林能在朝做官,已经是过分的恩典了,怎么好参照前代加封后族的惯例呢?”神宗时几次要为高氏家族修建豪华的府邸,高后都没有同意,最后由朝廷赏赐了一片空地,高后用自己的宫俸出钱建造,没有花国库一分钱。

  英宗逝世,由高后之子神宗继位。元丰八年三月,神宗病死,高后之孙哲宗在继位问题上,也颇有些周折,多亏高后顾全大局,才使哲宗顺利即位,防止了夺位之争。

  神宗时,赵煦(即哲宗)的五个哥哥先后夭折,赵煦遂成为年纪最长的皇子,加之英俊好学,于元丰五年被封为延安郡王,在神宗病危之时,手书佛书,替父亲祈福。

  宰相王珪建议应将赵煦立为太子,太后垂帘,以免生出祸端,但次相蔡确及职方员外郎邢恕却主张兄终弟及,立神宗的同母弟雍王赵颙或曹王赵頵为帝,还企图拉拢高后的侄子高公绘、高公纪,向高后进言,二高怕惹祸,没有答应。

  赵煦是高后的亲孙子,雍王赵颙和曹王赵頵是高后的亲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高后坚持原则,按照神宗意愿,力主立赵煦为太子。赵颙和赵頵只得接受既成事实。为防止发生不测,高后下令他们不得动辄入宫,把对赵煦造成的最大威胁降到最低点。

  神宗病危弥留之际,高后密遣内使梁惟简,让他的妻子缝制小儿龙袍,悄悄带入皇宫,可见当时形势十分紧张。神宗驾崩后,高后当着满朝文武大臣宣布“帝是先帝长子,子继父业,其分当然。”哲宗赵煦才得以顺利即位。

  神宗重病时,就有大臣意识到“国不能一日无主”,奏请高后垂帘听政,神宗也颁布诏令请求太后暂理朝政。《宋大诏令集》中有详实的记载:“朕应昊穹睹命,攢列圣之丕图,夙夜精勤兴居爽豫,永惟四海之广,虑壅万微之繁,皇太后德盛母仪,道隆坤载,圣性聪哲,达于几深,仰叩慈仁,许同听断,庶专调护,早遂康和,应军国事,并皇太后权同处分,候康复日依旧。”

  从这道圣旨的内容,可以看出高太后是在其子神宗的委托下听政的,因而是合法的。神宗在宋朝历史上也算是一代明君,这也是其与众大臣商议,经过深思熟虑所做出的决定。

  但是髙太后还没有做好听政的心理准备,儿子神宗就病情加重,继而驾崩,哲宗继位。当时的哲宗还是个十岁的孩子,主少国疑,外有辽国、西夏虎视眈眈,赵氏多年的基业可谓危机四伏。高后作为神宗的母亲,哲宗的祖母,“受命于危难之间”,在朝臣支持下,临朝称制,力扶危局,为大宋撑起了主心骨。

  高后临朝称制期间,虽然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却有十分优秀的执政才能。她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因此政治比较清明,经济也十分繁荣,使得宋哲宗时期成为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百姓安定、政治清明、国势较强的时期。

  她任命司马光、吕公著为相,令他们同心辅助政事,一时名士贤才云集于朝廷。她与民生息,下令遣散修缮皇城的役夫,裁减皇城守卫,停止后宫工技之役,废除导洛司,罢免不守法的近侍,戒令朝廷及地方官员不得苛征暴敛,放宽民间养马的限制,广受大臣及百姓好评。

  朝廷科举进行殿试时,主管此事的官员奏请,依照仁宗天圣年间旧例,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一同上金殿上就座,高后予以拒绝。

  与前几代皇后相比,高后甚为节俭,“前代帝王所有浮费,一切不为”,在生活上“俭惟化俗,衣有大练,奁无片玉”,甚至与当时的太妃都不能相比。重臣吕大防之妻谈到对高后和朱太妃(哲宗生母)住宅与起居时说:朱太妃所居宫中“前后亦白玉龙簪而饰以北珠,甚大,衣红背子,皆用珠为饰”。而高后所居的宝慈宫却“衣黄背子元华彩”。文思院贡奉来的物品,不论大小,高后一生不取用一件。

  高后对外戚要求甚严,以“专奉帝室,不私外家”而著称,“绳检族人一以法度”。元祐七年朝廷下“酒禁诏”,规定外戚有“违犯酒禁,如果及三次,并勾收槽杖”。其目的就是让外戚与普通人家一样,谨守法律。

  上元灯节宫中举行晚宴,高后的母亲已应邀出席,但高后却阻止说:“夫人登楼,皇上就必须得行礼,这样由于我的个人原因而超越礼制,于心很不安啊!”只是下令赐给母亲一些灯烛,并且每年都照此办理。

  高后的堂叔高遵裕(高继勋之弟高继忠的长子)曾由于元丰四年征讨西夏失利而降职,高后听政期间有朝臣献媚,建议恢复高遵裕的官职。高后说:“遵裕灵武一战失利,致使百万军民遭受损失,先帝神宗得到战报后,彻夜不眠,还引发一场大病,这是遵裕的罪过,不被处死,已是万幸了,我怎么可以为了亲情而违背天下公议呢?”

  高后的侄儿高公绘、高公纪按规定应该提升为观察使,高太后也极力阻止。皇帝再三提出,也只升一级。直到高太后去世,也无人再敢提晋升。高后认为官员冗多,应当裁汰,诏令在自己的家族中裁撤四分之一,作为表率。

  宋用臣等官员被撤职后,托神宗的乳母阎氏进宫说情。高后严厉斥责:“你是不是想和过去一样,靠‘内降’(即‘走后门’)干扰国家事务?再敢如此,我就斩了你!”从此以后,“内降”绝迹。

  元裕八年九月,高后病逝,终年六十二岁。司马光等称之为“女中尧舜”,并说“古今母后临朝,如宣仁后专奉帝室,不为私计,实未有也”。后人评价:“宋之创业、中兴,其君弗汉、唐若也,而母后之贤独盛焉……止称高(英宗高皇后)、曹(仁宗曹皇后)、向(神宗向皇后)、孟(哲宗孟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