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鍋寫人,這篇高分作文為什麼獲老師青睞

寫作裡,我們最喜歡運用到手法是擬人和比喻,今天小創要推薦的這篇文章,比喻新穎,全篇緊扣主題,令人拍案稱奇!!快隨小創一起來看看吧~~


以鍋寫人,這篇高分作文為什麼獲老師青睞

他們,吶喊


葛怡辰 徐州一中九里分校高三


"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文人拿起筆,恣肆詩文,一身風流,一身桃花,撰下清新可喜,境界自成的文字時,我聽見來自他們心底的吶喊。

他們吶喊:"那口鍋有何用!"

文人們筆耕不輟,鴻篇鉅製在汗血的混合下艱難地進入人們的視野,然而他們卻被學術準繩與群眾設定苦苦縈繞著,那僵硬的所謂創作規則更像是一口確定了尺寸的鍋,只允許被度量過的作品參與市場的烹飪與評論。文學柵欄將俗規戒律召喚至文化浪潮的岸邊,文人對作品天然的抽離感被一體化統一化磨滅得所剩無幾。創作,被安排得太有秩序了。

竟敢有人把"鍋"置於文學之上,用尺子去衡量文學作品的大小!

可是——

他們,吶喊。詩人們迸著血淚向固化的價值設定怒吼著,反抗著。洛麗塔,舌尖得由上顎向下移動三次,她是洛,納博科夫筆下曼妙的小女孩,卻在一九五五年問世的第一天飽受非議,只因其內容越位於那口畸形的"鍋",納博科夫勇敢著,自由著,向著那片廣闊無垠的土地進發著;我們的查兄海子,一朵知冷知熱的白花,在時代的狂潮中默默地發聲,書寫著最後以夢為馬的詩句,我們都知道,杏花,春雨,江南,樑上的燕子齒隙的石榴染紅噬食的嘴唇,倉頡造字的神話,有朝一日終能逾越那口"鍋"的禁錮,創造出無限的文學氣勢。 捕魚人來了。有的迎合大眾,有的長歌當哭;有的熱捧銷量,有的慘淡經營;有的腦中只有尺寸大小與固有設定製度之下的鍋,有的心中有愛與恨,真與幻,生與死,理想與現實;有的被凋敝的靈魂舞弊者同化,有的不吝陽光般的普世關懷力,強勁的信仰執行力。

文人的作品,不應再接受已有規則的審查。

那口鍋,早該被打破。

最好便是,文人們以其想象力和包容性創造出偌大的空間,不僅將生命哲學的絢麗多彩投射在人們的精神版圖上,更以其兼容幷蓄的美麗讓人類廣闊的心靈和理性的力量去戰勝黑暗,突破瓶頸,不再被每個人自己心中的"鍋"驅使。

"鍋"是禁錮,"尺"是準繩,唯有真正感知人心臟的每一次搏動,追逐夢想的每一滴汗水,自己的"魚"才不會因此流放異鄉。

伊斯坦布爾的他,那個多情的帕慕克,純真博物館裡的他,在探索他故鄉憂鬱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新象徵,它不僅只是一個小說家了,更像是文學岸邊一位聰明的捕魚人,路漫漫兮,上下求索,若得一魚,從容收進心靈的袋中,然而並不理會尺寸是否合適。那位帕斯·捷爾納克先生,拒絕一生都被塞入一個詞或是一個故事裡,因為他將飽含著深情踏向那個地圖上不曾存在的遠方,那才是文學真正的韻味,比起大眾腦海裡所謂的"高端創作"的窠臼與桎梏,唯有跳出原有的圈子,在遠離人群的地方,吟誦一句"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才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

捕魚人吶喊,他不再迷茫,他不再惆悵,他不再相信心中的那口"鍋",他等待詞的雨水,從未知處落下,他在火焰上鍛造文字,他在季節裡溫習哀傷。他鋪開一張白紙,右手握筆,左手平展向上,寫下一首關於魚的詩歌,那隻魚不再進入鍋中,有千萬條魚等著他。

捕魚人吶喊——

他們,吶喊出新的空間,吶喊出生命裡最後一絲夢一般的閃耀。


小創有話說:作者將"鍋"比作人民固有的思維觀念,將"捕魚人"比作千百年來突破桎梏的文人墨客。以此為中心,文思巧妙,將古今中外的"吶喊"匯聚成一篇有力量的文章。細細品來,唇齒留香。


讀完小創不禁佩服這位小作者的奇思妙想,一個"鍋",可以聯想為侷限和禁錮,立意深刻。像這種構思巧妙的作文可是非常受閱卷老師歡迎呢!!小創希望同學們能多學習學習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