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克諸葛亮所用的大智慧

司馬懿克諸葛亮所用的大智慧

把諸葛亮當作智慧的化身是錯誤的

很多人都把諸葛亮當作智慧的化身,這是錯誤的。這可以從劉備死後諸葛亮親自指揮的戰爭的結果而看出。

諸葛亮親自指揮的戰爭有“七擒孟獲、五伐中原”,然而“五伐中原”都以失敗而告終。諸葛亮的真實水平也就是可以玩玩孟獲這樣的小角色,遇到司馬懿這樣的能人,就無可奈何。

通過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比就可以看出諸葛亮之智是小智,司馬懿之智才是真正的大智。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可以用一個 “等”字來概括。

司馬懿用“等”字訣不戰而勝了諸葛亮。

司馬懿的眾將都想在戰場上戰勝諸葛亮,然而司馬懿卻能夠複雜的局面中看到戰爭的“大略”,通過“堅守不戰”的“等”字訣,最終不戰而勝諸葛亮。

司馬懿用“等”字訣而奪得曹魏的天下。

司馬懿的“等”字訣的通俗解釋就是要等到果子成熟時再採摘才會得到香甜的果實,採摘的太早,果子是苦澀的,採摘的太晚,果子被他人採走了。

通過對比就會發現,諸葛亮敗就敗在不會運用“等”字訣。如果諸葛亮有司馬懿那樣的大智慧,他就不應該發動“五伐中原”,因為當時已形成了三國鼎立的穩定局面,各方的實力相差不多,誰也滅不了誰。

司馬懿奪得曹魏政權後所用的還是“等”字訣,他並沒有象諸葛亮一樣急著一統天下。蜀國是由司馬懿的兒子戰勝的,吳國是由司馬懿的孫子戰勝的。

人們常用“雄才大略”來形容偉人。諸葛亮只有雄才,沒有大略,五伐中原失敗就在於未能正確地判斷三國的大略。

司馬懿所用“等”字訣對人們的啟示就是“要學會等時機,也要及時抓住時機,時機不成熟的行動只會得到壞結果。要學會根據時機而決定是‘有為’還是‘無為’。”歷史上,很多人的失敗不是因為“無為”,而是太“有為”,拿破崙、希特勒就是因為太“有為”則失敗。

“無為”的等待也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也是我們需要掌握的人生哲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