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喜歡古文嗎?為什麼?

陳剛舉


你說的古文的意思 我理解是區別於新文化運動後的白話文。古文的描述並不精準,像《春秋》微言大義,一字就有一字作用和意義。詩經和楚辭是兩座豐碑,引領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先河。漢,賦第一次正式出現。往後的駢文又比較追求華麗和辭藻,韓愈所以提出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運動,之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打上了時代烙印 從話本倒小說你說的古文開始親民,一般人也能讀懂,紅樓夢即使你中學文化 也不妨礙正常閱讀。古文的魅力怎麼說 在乎節奏韻味 比如嚴格的律詩提到平仄和押韻,宋詞就更講究了。時間有限回答這麼多。


楠風微語


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說喜歡古文,是不是有點奇怪呢?只是覺得古文好酷的,哈哈哈……!


鄉間農夫俊哥


我喜歡古文,古文即上古的文字,泛指秦以前留傳下來的篆文體系的漢字,如甲骨文、金文、籀文。這裡的古文應該是從狹義的角度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駢文,是五四時期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統稱。主要是指《易經》《論語》《春秋》《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孝經》等等古書上的文字,是比較早的筆書文字。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就是以文言為基礎寫成的文章。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來說的,白話文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這裡所說的古文,應該指的是五四運動以前的文言文。

        中國古代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許多經典作品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成語等。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成為許多有志之士的座右銘;孟子《魚我所欲也》中的“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的精典語句,曾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捨生取義;韓愈《進學解》中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精闢論述,不知激勵了多少學者嚴謹治學,精益求精;司馬遷《史記》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警句,讓多少人面對生死做出了正確的抉擇……“半部《論語》治天”是後人對《論語》價值的最高概括;“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魯迅對《史記》的最好概括。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常常從古文中引經據典,收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諸如“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司馬光《資治通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資治通鑑》。習總書記引用的古文名句,不僅僅只有這些,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這些經典名句,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我相信,凡是黃帝后裔,華夏子孫,沒有不喜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