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行業馬太效應凸顯 強勢機構多產“帶貨王”

隨著基金一季報的披露,基金經理的“帶貨”能力顯現。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有463位基金經理管理基金總規模超過百億元。主動權益類基金中,知名基金經理劉格崧、董承非、張坤、劉江、劉彥春等管理規模均在百億元之上。與此同時,也有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縮水,甚至走向“迷你化”。

公募基金經理“帶貨”能力分化,是基金行業馬太效應的反應。在這樣的背景下,基金經理也有多樣的生存狀態,有的願意走向風口浪尖,爭做名人;有的則選擇看淡規模,尋找自己合適的管理狀態。基金行業人士認為,在基金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有人會被淘汰,但也有足夠的包容性,讓行業存在多元的生存狀態。

463位基金經理管理規模超百億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463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總規模超過百億元,較2019年末增加35位。其中,有56位基金經理管理總規模新晉百億元,有21人管理總規模跌下百億關口。

值得關注的是,管理總規模過千億元的基金經理有42位,較2019年末增加4位。其中,天弘基金的王登峰,在餘額寶等貨幣基金收益不斷下滑的情況下,一季度仍將管理規模提升了1624.37億元,目前管理基金總規模13703.23億元。

指數和ETF基金顯然是規模增長的重要來源。以華夏基金的基金經理張弘弢為例,雖然一季度管理規模有所降低,但是仍達到了868.81億元,其管理的基金產品包括華夏中證500指數增強、華夏滬深300ETF、華夏上證50ETF、華夏醫藥ETF等。華夏基金的另一位基金經理趙宗庭一季度末的管理規模達到604.41億元,其目前管理的基金產品有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華夏野村日經225ETF、華夏消費ETF、華夏滬深300ETF等。

另外,華泰柏瑞基金的基金經理柳軍,其一季度末管理規模達517.24億元。柳軍旗下也是清一色的ETF產品,如華泰柏瑞中證科技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華泰柏瑞中證500ETF、華泰柏瑞上證紅利ETF等。國泰基金的基金經理艾小軍管理451.36億元資金,主要來源於國泰中證計算機ETF、國泰CES半導體ETF、國泰滬深300指數、國泰中證軍工ETF等。

數據顯示,管理規模排名靠後的大部分是新任基金經理,但也有一些老牌基金經理管理規模縮水。這其中,有些是基金經理工作重心轉移所致,也有不少是市場用腳投票的結果。

“帶貨王”與強勢機構互相成就

進入2020年,攜2019年良好投資業績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基金經理新發產品爆款連連,存量基金也備受追捧。這便是一些知名基金經理管理規模大增的原因。

廣發基金的基金經理劉格崧一季度末管理規模達695.81億元,相比去年年末大幅增加486.74億元。目前,劉格崧管理著7只基金,包括廣發小盤成長混合(LOF)、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廣發科技創新混合、廣發多元新興股票等等。興證全球基金(原興全基金)的基金經理董承非雖然只管理著興全新視野定開混合和興全趨勢投資混合(LOF)兩隻產品,但其總管理規模達到了331.24億元。排在兩人之後的百億基金經理還有張坤(易方達基金)、劉江(匯添富基金)、劉彥春(景順長城基金)、喬遷(興證全球基金)、紀玲雲(易方達基金)、姚飛軍(招商基金)等。

可以看到,“出產”這些“帶貨王”基金經理的多是行業中的強勢頭部機構,“帶貨王”和強勢機構互相成就。

“目前環境下,固收類基金產品的管理規模還受其他因素影響,指數和量化投資領域特別是ETF基金領域也有彎道超車的機會,但是主動權益類產品基本就是大機構的天下。大機構成就管理大體量資金的基金經理,邏輯就是這麼直白。”華寶證券基金研究人士表示。

基金行業眾生相

針對基金經理“帶貨”能力分化、行業馬太效應凸顯,基金行業人士認為,基金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淘汰一些選手,但也有足夠的包容性,讓行業呈現多樣的生存狀態。

“行業優勝劣汰是必然的,包括基金產品和基金經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市場不需要很多同質化的基金產品和基金經理。事實上,實際的投資業績也顯示出一些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在持續性等方面存在不足。那麼,在資管行業供需關係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下,供給和產能的結構性調整和出清也是必然的。”有基金公司分管市場的副總經理表示。

而作為基金經理,對管理規模的追求也因人而異。有主動權益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表示,自己管理的合適規模在50億元(單隻基金產品)以下。“對單隻基金產品的規模,我希望在50億元以下,而且也不希望同時管理多隻類似的產品。因為我認為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策略容量是有限度的,超出限度後,將降低投資效率。”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直言。當然,也有基金經理認為管理資金規模的大小,是自己管理能力的重要體現。“有大資金進來,證明市場認可你的投資能力,如果因此需要拓寬投資的能力圈,那麼就去做。”一位基金經理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