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精誠”,流傳一千多年的醫護精神

昨日,第三批國家中醫醫療隊,陝西中西藥大學醫療隊32人馳援武漢。隊長雷根平醫生表示,要弘揚“大醫精誠”精神,精誠合作、攻堅克難,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大醫精誠”,被譽為“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一位優秀的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必須有良好的醫德。是醫護人員職業準則的至高榮譽。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孫思邈率先提出了這一說法,一直流傳至今。


“大醫精誠”,流傳一千多年的醫護精神

孫思邈,京兆華元(今陝西耀州區)人。自幼聰穎好學,七歲就學,便可日誦千餘言。被北周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稱為“聖童”。弱冠之年已通曉諸子百家,喜好鑽研佛教典籍,尤其善談老莊道家之學。

身為一名天資很高的讀書人,孫思邈沒有選擇贏取功名,按照儒家設計的人生理想,去“治國平天下”,甚至對仕途避之不及,反而選擇了懸壺濟世的行醫生涯。在古代,一直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說法,“一流舉子,二流醫”,孫思邈就曾感嘆這種社會風氣:“朝野士庶,鹹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缺而弗論。”醫術被世人以為恥,而孫思邈卻堅持選擇這條人更少、更崎嶇的路。這個不被人理解的選擇,跟他自己幼年的經歷密不可分。


“大醫精誠”,流傳一千多年的醫護精神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患過風疾。為了治病,家裡四處求醫,湯藥費幾近“罄盡家產”。每每回想起這段痛苦的經歷,加之耳聞目睹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窘境,孫思邈立志成為解救蒼生的醫者:“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在身之患,斷絕醫門,故知方藥本草不可不學。”

為了更好的進行醫學研究,孫思邈除了刻苦鑽研醫學典籍,還親自找尋藥草,研製藥方。他多次深入秦嶺,進行長時間的考察,發現了太白山這座天然的大藥庫。公元579年,孫思邈開始隱居太白山,一面採集藥草,研究醫學;一面向世外高人學道,探究養生長壽之術。太白山位於今寶雞市境內,是秦嶺最高峰,山色秀麗,六月積雪。至今太白山還保留著孫思邈的很多紀念遺址,也有不少人稱孫思邈為“太白山人”。


“大醫精誠”,流傳一千多年的醫護精神

孫思邀一生求知若渴、不恥下問,只要聽聞別人有比自己高明的醫方便會竭盡全力拜訪求教。並且親自跋涉於太行、峨眉、等名山大川之間,奔波於甘肅、四川、陝西、山西等地進行考察、採藥、診療、著述。憑藉不懈堅持,孫思邈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診療經驗,最終使其醫術從懂、通、精,而達到了“悟”的業務水平。

貞觀九年,漢王李元昌大腹水腫,許多醫生束手無策,生命危在旦夕。恰逢孫思邈從江西回到梁州(今陝西漢中),於是親自為漢王治療,六天後便轉危為安;來年,梓州(今四川三臺)刺史李文博因久食寒石散而患上了消渴病(糖尿病),經孫思邈治療後,病情大為好轉;同時,他還親自為六百多名麻風病人進行醫治。

麻風病是一種傳染性疾病,患者得病後形體發生改變,外形變得醜陋。在古代,不僅中國,包括歐洲各國,對麻風病患者不是燒死,就是活埋或者淹死。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冰川天女傳》中,綽號“毒手瘋丐”的金世遺,他少年時就因懷疑是麻風患者被世人遺棄,一生命運多舛。孫思邈不顧個人安危,還對患者一一出錢資助,治癒率達百分之十。

孫思邈一生遠富貴,淡名利。早在北周時期,當時楊堅輔政,就曾徵召孫思邈任國子博士,孫思邈以生病為由推辭不就。至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下旨召孫思邈至長安。此時孫思邈已年過七十,唐太宗見他面色紅潤,容顏不老,不禁感嘆道:“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羨門、廣成皆為神話人物,唐太宗一心求長生,因此對孫思邈羨慕不已,欲封他官爵,孫思邈推辭不受。(唐太宗後因服用丹藥引起汞中毒而死,僅五十二歲。)


“大醫精誠”,流傳一千多年的醫護精神

後來長孫皇后患病,久治無效。唐太宗召孫思邈前來救治,很快便妙手回春。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感情甚篤,為此對孫思邈感激不盡,又重提授官之事,孫思邈固辭不受。唐太宗轉而又授黃金、黃袍,孫思邀亦不受。由此唐太宗對更加敬重,一個有作為、有見識的皇帝如此對待一個固不為官而終身行醫的民間醫生,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另一方面也證明孫思邀在當時社會的影響是很大的。

唐代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身體一直不好(應是身患高血壓,這也是武則天得以掌權的原因之一),於顯慶四年召孫思邈進京,欲授以諫義大夫之職,孫思邈仍不願為官,礙於情面,將自己的大弟子劉神威舉薦進了太醫院。後來,孫思邈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回鄉,之後一直隱居在故鄉耀縣的五臺山。

孫思邈面對高高在上的帝王,仍能堅持自我,不卑不亢。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對患者一視同仁,不問其貴賤貧窮,一心一意為病人解除痛苦。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他的兩部醫學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皆冠以“千金”二字。同時也使得中醫繼漢代之後,又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大醫精誠”,流傳一千多年的醫護精神

孫思邀認為行醫的原則有兩條,一是"膽欲大而也欲小",即處事時既要膽子大、自信、果斷;也要心細、周密、謹慎。二是"智欲圓而行欲方","智圓"是指遇事用智慧來處理,不要拘泥於事情本身、有制敵先發的能力;"行方"是指心地善良而無邪念。這就是孫思邀對於良醫標準的要求。孫思邈的送種醫德觀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提倡的。

孫思邈“職業屬醫,思想在道”,他精通儒、釋、道、醫等多家學說。他與“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等文人交好,盧照鄰以師待之。他既是儒家的“鴻儒”,也是佛家的“居士”;既是道家的“真人”,也是醫家的“藥王”。

孫思邈年逾百歲,關於他真是的壽命,歷史上有不同的爭論。但即便最年輕的說法也有101歲,見於紀曉嵐在《四庫全書》中的記載。據南京大學幹祖望教授考證,孫思邈應活了141歲,這一說法普遍被學術界所接受。


“大醫精誠”,流傳一千多年的醫護精神

孫思邈一生貴人命,重醫術,不慕官利,勤求不倦;博極醫源,醫術精湛,濟世救人,不謀錢財;淡泊名利,不圖回報,醫風嚴謹。新、舊兩部《唐書》皆為其列傳記載,孫思邈臨終時,囑咐家人薄葬,不葬冥器,不宰殺牛羊舉行祭祀活動。他曾說:“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對於動物也要心懷慈悲之心,不要輕易傷害,可惜今人卻將各類動物擺上餐桌,最終自食其果。

孫思邈於一千多年前提出的“大醫精誠”思想,一直勸誡勉勵著無數醫護人員,在國家遭遇病魔肆虐之時,挺身而出,舍小家、顧大家,守護著後方的安寧。這種精神流傳千年而不朽,未來還將激勵著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