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在於揭露和撕開

開始看的時候有些鑽牛角尖了,很多動機和轉折我本人不認為成立,如 張一曼為什麼利用完銅匠後,要那麼故意羞辱他,其實完全可以敞開明說,而且這點落入俗套,好像故意營造一種我表面是壞女人,其實我是為大局考慮,我只是不被人理解,也不需要被人理解,讓觀眾“偽共鳴”,對張一曼恨不起來。第二,銅匠,我看了有些影評說的,我覺得有些勉強,銅匠彷彿被張一曼“開光”,除了質樸外多了慾望與野心,但是面對張一曼的故意羞辱,然後拋棄了質樸,對整部影評彷彿一個關鍵點,成也銅匠,敗也銅匠,但是我覺得如同和外國人一​樣對這點感到不可思議,銅匠完全沒必要這樣打擊張一曼,他要打擊的對象是他們那群教師。最後一點就是對張一曼的半瘋半癲就摸不著頭腦了,不知道是因為的頭髮的事情,還是自己的遮羞布沒了,還是看見各自周圍人的醜態畢露的醒悟。畢竟不是專業的。就是對這個思想變化琢磨不到。

前面是我細枝末節鑽牛角尖分析的,後面才是電影想說的,人性的劣根性,自由,理想,勇敢等高尚品質碰上利益後,一切都禁不起考驗,校長為學校的未來一直犧牲其他人的,包括自己的女兒。

開始的時候,電影的諷刺意味已經出來了,一個沒油水撈的山村,他們也打了“驢得水”的幌子多換取上面一點工資,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校長開始問資金的明細的時候 ,“驢得水老師”的工資根本不是用在教學上,個人開銷都挪用驢得水的,電影的基調一切明瞭。這顯然是一種風氣問題,偏遠山村如此,更何況那些富的流油的地方,這點諷刺無異。

驢得水在於揭露和撕開

驢得水在於揭露和撕開

驢得水在於揭露和撕開

在電影的背景下,教育已說不清楚是偉大還是虛偽,為人師表,為人師表,自己都不做好,怎麼當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只是多出像銅匠的人罷了。

電影中的角們也各自代表著導演想表達的東西。

如網友們所說的李鐵男的有勇無謀,自以為能禁得起死亡或者權威的考驗,但他的 尊嚴,勇氣,正義,在死亡前統統粉碎,剩下的除了自欺欺人和虛偽浮上表面。

張一曼的“放蕩的自由”,網上 評論很熱的自由都是關於這個女人的,我想些這些影評的人都大多以女性視角寫的。超前性觀念嘍,女人是水,養活那“驢”似的男人,然後被男人拋棄嘍,導演或許有這樣的意思,但是各位寫的太自我了,那麼男人就是一個這麼惹人厭的生物嗎?別說那個時代,就說現這個時代,為生理隨便找個男人解決,這個是超前?這個點沒get 到,為了自己的生理愉悅而不考慮後果,也是張一曼嚮往的自由,這個自由不敢苟同,如銅匠和裴萬山和張一曼魚水之歡後,別人都是表示願意跟她在一起,或許是因為負責,或許是因為是真正動情,在張一曼拒絕後,要他們還要站在張一曼的角度考慮超前,明顯是不可能的。只能認為張一曼是一個放蕩的女人。關於這點根本不是所謂的超前性意識,只是關於對於男女之間的不尊重和對性的不尊重。

張一曼這個火引的線索,很無力,只是起勉強鋪墊的作用,她是可悲的,是一種自我行為的後果。

裴萬山自私的化身,校長虛偽的化身,不想多說,

孫佳的歇斯底里的正義,善良!或許表現的有點偏執,不夠妥當。但是這也是一個純真所固有的品質,也是導演告訴觀眾,人性還是可靠的,有希望的。

鏡頭語言不是很懂,但是也能看懂些許,不過我不想班門弄釜。

只是說一下我所看到後的想法,一個關於人性的脆弱性,負面性,某些社會制度的問題的電影,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說明人心本來就是不相信人性的,一些價值觀建立的一些東西。

人性這個話題永遠都是一個矛盾和敏感的話題。

人們不願意相信人性,又渴望人性的光明和溫暖,但似乎永遠達不到某種程度。一旦放到臺明面上,許多東西禁不起考驗,審視。

人性如深淵,你在審視它,它也在凝視你,時間一久,沉淪似乎是大多數的命運。

“驢得水”在我的閱片史中,它獨特的,完整的的作品,獨特是鏡頭和故事幾乎都是在幾個人身上完成的,完整就是在於結尾和開頭呼應,完整呈現了一個故事。但是給予的意義,它在於撕開和揭露,放在陽光下,顯得就是不那麼光明和合群。但是人人都有權利認識這是個什麼世界。

醜惡和光明從來都是正反面,此消彼長。

拓荒者,正在把黑暗的口子正在一條一條被撕開,光驅除黑暗,也可能黑暗侵蝕光明,所有人仍需努力,讓人性不再荒蕪,不要沉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