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磨蹭,三件事比催催催更有效


開學了,早上爭分奪秒的雞飛狗跳又成為家常便飯。最常出現的場景:孩子必須趕在7:30到校,可是這娃總是關鍵時刻掉鏈子,臨出門不是要上廁所就是忘拿了書包。皇帝不急太監急,媽媽在門口穿著高跟鞋直跺腳,歇斯底里地大喊:“快點啦!再不走就要遲到啦!”但結果可想而知,孩子的腦袋周圍自動形成一層屏蔽玻璃。

孩子上學磨蹭,三件事比催催催更有效

面對孩子如此沒有時間觀念,大多數家長怎麼做呢?一直催,一直數落,然後路上拼命趕,反正就是得讓孩子準時入校,不耽誤了今天的課程。或者提早十分鐘叫孩子起床,給孩子多十分鐘的磨蹭時間,催促聲由臨出門發出改為孩子孩子睡夢中就開始“balabala”,像唐僧一樣地念經。這樣做有用嗎?有用,但有用是建立在媽媽無休止的嘮叨中才有用的,而不是建立在孩子這個關鍵主體的改變上才有用的。所以,治標不治本。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磨蹭、不守時呢?首先,孩子沒有把上學這件事當作是自己的事情。換個說法,如果孩子今天要春遊,保證前前後後都備得齊齊全全,什麼零食、水、遮陽傘……孩子自己沒有主人翁意識,怎麼會想要為上學這件事花一點點時間和精力呢?其次,媽媽在平日裡特別喜歡嘮叨。比如媽媽還在切菜,就開始大喊:“準備洗手吃飯啦!”然後孩子去洗手,什麼菜都沒有好,米才剛下鍋煮;又過了一會兒,媽媽又大喊“洗手吃飯啦!還不來吃!”孩子一看,這菜才剛下鍋炒。

孩子上學磨蹭,三件事比催催催更有效

久而久之,媽媽每回喊吃飯,孩子心裡都有數,喊到第幾遍才是真有飯吃。與其說是孩子喜歡磨蹭,不如說是媽媽經常用“狼來了”的戲碼,讓孩子不知道哪一刻是真的時間到了,該做什麼事了。第三,孩子潛意識裡知道即便現在自己磨蹭,媽媽一樣會想辦法讓自己進入學校,不是加快在路上的速度,就是求門衛叔叔手下留情,放過一馬,甚至打個電話給老師,讓老師出來接。所以自己壓根不擔心遲到問題。所以,媽媽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自覺守時不磨蹭呢?首先,讓孩子嚐到不守時的後果。既然孩子覺得自己肯定不會遲到,所以磨磨蹭蹭。那媽媽不妨試一試閉上嘴巴,只簡單地告訴孩子幾點鐘出門,否則可能會遲到。如果孩子真遲到了,那就別上學了,呆家裡自習吧。但凡有羞恥心的孩子,都不會覺得不上學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孩子上學磨蹭,三件事比催催催更有效

其次,媽媽不囉嗦,在平日裡就要樹立起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的形象,讓孩子知道媽媽說的話不是說說而已,是認真的。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真正聽媽媽的話。第三,幫助孩子做計劃,有時候孩子並不是故意磨蹭,但事情總是沒做完。媽媽就需要幫助孩子,思考計劃下第二天早上一醒來,第一件事該做什麼,第二件事該做什麼,臨出門前要幹什麼。讓孩子有條不紊地進行,才能保證時間的充裕,也不至於每次都來不及。守時這件事聽上去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落到實際生活中卻是非常細微和平常的事情,家長和孩子都不能輕易忽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