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之---------瀘州三清寺

瀘州三清寺
  納溪龍車境內,名勝古蹟勝多,有遠近聞名的鼓樓山,山上層巒疊翠,高聳入雲,四周懸崖絕壁,陡峭深溝,晴天極目遠眺,如仙人立於樓門之前,憑藉雙手可撥開山間雲霧,大吼一聲可驚動五嶽三山。山中有五寺、一廳、三宮、九廟。


  三清寺位於龍車大園村,佔地約1000平方米。據寺中《重建三清觀碑記》載,三清觀為“皇清嘉慶九年即公元1804年,歲次甲子孟夏月吉旦”。從碑文得知三清觀為釋道合一的廟宇,寺內有正殿,為石木斗拱,重簷建築,廟堂長12米,進深8米,寬8米,佛臺上塑有玉皇、三清聖尊、王母和雷火二神,地公地母、風伯雨師雷公電母,還有土地公婆和牛王菩薩、馬元帥。從神壇的造像折射了龍車境內的農耕文化,人們希望年豐人和,希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於是寄希望於神,求神拜神以祈平安。
  據石碑上記載,三清觀每年舉辦送瘟神,迎火神的廟會活動。送瘟神即消除瘟疫病疼,保障人畜安寧。這一天,廟中用紙紮成瘟神樣,人們敲鑼打鼓,由廟中長老領頭,一邊呼喊:“送瘟神!送瘟神,家家戶戶求安寧!”一邊揮舞木劍在空中比劃,每到一家又喊一次,而這家人潑水送瘟神以示把瘟神趕走,又到二家、三家、四家……後來到響灘子,落安凼眾人動手把瘟神點著火,丟凼中,齊唱:“送瘟神,送瘟神,家家享太平。”而回,此時廟中擺素席以示慶祝。而迎火神活動更為熱烈了,也是用紙竹紮成火神樣,金童玉女相迎,鄉親隨後,獅燈、龍燈、牛兒燈伴隨繞農舍屋基這戶人家就點一火把,於是將村子走完就點著數十火把,成為一條火龍,十分壯觀。火神迎至廟堂,放鞭炮、放焰火,村童歡呼,村女歡笑,寺中住持念迎火神的四言八句,眾人歡呼以示活動達到尾聲。

  三清觀香火鼎盛,善男信女,遊人香客每逢廟會必來朝賀,周邊數十里信眾絡繹不絕。1996年,三清觀經培修,建起觀音殿、玉皇殿,正修建大雄寶殿。殿堂佛像莊嚴、裝彩,廟堂宗教活動引來無數信眾,三清觀改名三清寺。
  遊三清寺,還可以去上厚河水庫,這兒也開發為湖上公園,碧波盪漾,水天一色,湖中樓臺亭閣中有“救民水火”碑,還有許多詩文楹聯,為平湖景色又增添了文彩

  三清寺位於納溪區龍車鎮大園村十二社,地處龍車山之嶺,前身是“三清觀”。建廟歷史久遠,從現存石碑文中得知,重修三清觀是皇清嘉慶9年歲次甲子孟夏月,是佛家古廟,正殿為斗拱建築,全廟泥塑石雕眾多。解放前香火鼎盛,善男信女、遊人墨客絡繹不絕,享有盛名。當時三清觀佔地六十多石田土,其中房屋建築佔地約有四畝,常住僧人6人,另僱請長工2人,廟宇為林木掩映,古木參天。解放後,由於當時人們缺少文物保護意識,菩薩被毀,古樹被伐,廟地分給了農戶,成為私人財產,自然景觀大為遜色。但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風景迷人,仍有不少遊人前來休聞,飽攬風光,為後人祈禱。改革開放後,人們思想解放,以張道開、張學英等人為首先後在原有廟地上塑了觀音菩薩、玉皇菩薩等。後來又根據群眾願望,以牟光秀、許志香為首,通過化緣集資4萬多元,擴大廟地(約340平方米),修復了殿堂,先後塑了神像32尊,於1996年10月經瀘州市納溪區民族宗教辦公室批准,將三清觀更名為“三清寺”,成立了以許志香、牟光秀、何楷等11人組成的管理委員會,經民主選舉了負責人牟光秀、許志香。此後,又根據眾多善男信女以及廣大群眾要求,管委會再次打報告擴建殿堂。於2004年,經區民宗辦批准,集資7萬多元,新建了大雄寶殿(佔地約100平方米),並向農戶購買約80平方米的瓦房,作為存放什物之用,在大雄寶殿塑有神像26尊。改組了管委會,牟光秀任主任,許志香任副主任。三清寺再佔地520平方米,全部為房屋佔地,殿堂兩大殿共有神像58尊,管理委員會成員7人,有明確的管理制度,有定期和不定期、形式多樣的宗教活動。

傳說之---------瀘州三清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