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後人,“肅貪者”朱元璋如何通過“經濟泡沫”榨乾百姓

論肅貪,朱元璋的力度絕對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強的。他一生之中,殺掉的官員在十五萬上下,確實是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經歷過血雨腥風的洗禮,這讓他擁有了無比強大的內心和與天鬥樂此不疲的性格。然而這也造成了他知識框架上缺失,做了很多貽禍後事的事情。

警示後人,“肅貪者”朱元璋如何通過“經濟泡沫”榨乾百姓

排在首位的,莫過於他瘋狂印製的紙幣。

無限度的發行紙幣

朱元璋或許是早年受到過什麼刺激,或許是看見紙幣這東西挺好用的。反正他登基不久,就開始大量的印製紙幣,也就是後來被稱為“大明寶鈔”的貨幣。

寶鈔大概長34釐米、寬20釐米,中間印有面值;外側畫有一圈龍紋花欄,背面用篆體寫著“大明通寶,通行天下”八個大字。

從洪武八年開始,朱元璋幾乎每年都要發行五百萬錠的寶鈔。而根據他最初的規定,一貫的寶鈔等於白銀一兩,大米一石。

警示後人,“肅貪者”朱元璋如何通過“經濟泡沫”榨乾百姓

大明寶鈔

正常來說,紙幣的印製標誌著社會又進入了一個新的臺階,然而朱元璋所發行的紙幣,卻成為了對老百姓的豪取搶奪,通過經濟手段,進行剝削。

這是因為,朱元璋在印製“大明寶鈔”的時候,並沒有任何儲備金。

紙幣的意義在於,他能夠代替黃金或者等價的商品在市面上流行。國家需要儲備足夠的黃金,便於隨時能夠兌換印製出來的紙幣。

明朝的紙幣沒有任何儲備金,這就意味著紙幣變成了國家開出來的空頭支票,全靠國家信用來維持紙幣的價值。

隨著人們逐漸發現,紙幣並不能兌換出相應的黃金的時候,它的價值就在逐步降低,最終達到嚴重的貶值。

在洪武三十年的時候,十貫面值的寶鈔可以買四石大米;而到了永樂五年,一石大米的價格就要三十貫面值的寶鈔來兌換;到了明宣宗時期,一石大米的價格更是升到了五十貫面值的寶鈔。

等到了正統九年,也就是朱祁鎮在位期間,一百貫寶鈔才能買得到一石大米。

到這個時候寶鈔已經不能使用了,最終被徹底廢除。

到這裡,我想各位讀者應該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果你還不明白,那解毒君就來給你舉一個例子。

警示後人,“肅貪者”朱元璋如何通過“經濟泡沫”榨乾百姓

比如說老王是一個農民,出生在洪武中期。他的父母相信政府,所以給他留下的財產全是“大明寶鈔”,有面值一百貫。

此時,他能夠用這一百貫的寶鈔兌換四十石大米。

時間飛轉,皇帝已經變成了朱棣。老王辛辛苦苦的工作,積攢下來了一千一百貫面值的“大明寶鈔”,加上父母留下的一百貫,他有一千兩百貫。

根據當時的米價,他還是隻能夠兌換四十石大米。

時間繼續飛轉,他非常努力的工作,熬死了明成祖和明仁宗,到了明宣宗時期,他已經積攢下來兩千貫寶鈔,但是隻要一兌換,還是四十石大米。

終於,到了正統年間,他快要病死了。臨死的時候,他把一生的積蓄都給了孩子,一共四千貫面值的“大明寶鈔”。

孩子一去兌換,仍然只兌換了四十石的大米。

和著老王忙活了一輩子,一分錢都剩不下來。不是因為他不努力,而是他的價值都被朱家榨取走了,通過經濟的手段。

而他的悲劇,正是國家有意或者無意間讓“大明寶鈔”不斷的貶值所造成的。

警示後人,“肅貪者”朱元璋如何通過“經濟泡沫”榨乾百姓

貪官貪錢,可能是收受賄賂,又或是得到土地,這是一瞬間完成的事情。

然而大明王朝的通過無限度的發行“大明寶鈔”,在通貨膨脹中從百姓手中奪取的財富,卻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過程。

任何王朝從興起到鼎盛的過程中,因為生產力的提升,糧食的價格總是不斷貶值的;但是如果你錯誤的根據這一歷史規律投資了“大明寶鈔”,那麼你就會賠的血本無歸。

如此看來,無論朱元璋是有意還是無意的,當他下令印製鈔票的時候,便是將手伸向了可憐的老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