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學科讓學生變身綠水青山“守護者”

進入11月,各地都在進行秸稈焚燒,安全隱患一直是困擾秸稈焚燒的難題之一。

不久前,山東省春秋季秸稈焚燒火點遙感監測系統利用衛星監測到濱州市濱城區有一處秸稈焚燒疑似火點,提前消除了安全隱患。

這就是山東科技大學測繪學院孫林教授團隊的科研成果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對遙感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大。

與遙感衛星獲取數據的能力相比,遙感數據的自動、定量化處理乃至對遙感數據信息的理解能力卻遠遠不足,因此定量遙感已經逐漸成為遙感學科發展的主要方向。定量遙感人才如何培養,便成了遙感學科發展的重點。

從遙感衛星“眼中”找規律

“定量遙感,就是研究圖像信息,普通人看來可能就是一張灰色或者彩色的圖片,但在我們眼裡,就可能代表一個個著火點、一片片汙染源。”孫林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道。

一名研究生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在浩瀚的太空中,有很多人造的“眼睛”正無時無刻地注視著地球和人類活動。它們“察顏觀色”,見證地球的“喜怒哀樂”,那就是遙感衛星。山東科技大學科研團隊所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遙感衛星觀察地球的數據下載下來,進行復雜的建模、分析,經過反覆的科學實驗,找出其中的規律,這才算邁出從遙感到應用的第一步。

在我國,遙感學科發展速度非常快。然而,定量遙感專業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其課程體系設置尚不完善,所能參考的教材相對較少,研究涉及的內容又非常廣泛,往往會出現教材跟不上實踐發展的現象。

因此,從教學模式和實踐課程改革入手,成為了提升定量遙感專業教學質量、培養高水平專業人才的重要途經。

孫林認為,實踐對於定量遙感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在他看來,能把自己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是專業研究的最大價值,“論文寫在紙面上,不如落在大地上”。

精確度是應用的關鍵

定量遙感聚焦學科前沿與熱點領域,著眼於當下最新的科學問題。鮮明的科學屬性決定了其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學會從定量分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探索科學問題的解決思路。

一份衛星數據,通過建模分析,需要判斷出哪些地方在燒荒、哪裡的湖泊被汙染。這其中有沒有誤判?準確率高不高?由於信息的複雜性,模型計算經常會導致結果嚴重偏差,這樣的誤差在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法完成實際應用,孫林表示:“減小誤差、提高預判精準度是定量遙感實現應用的關鍵門檻。”

孫林及其團隊不斷摸索、反覆試驗,團隊中的研究生、博士生經常夜以繼日,不少人在壓力大的時候會找孫林傾訴,孫林就會鼓勵他們:“做科研就是這樣,當我們把所研究的東西變成實實在在造福社會的技術時,才能體現我們最大的價值。”最終,孫林及其團隊打造了一套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範圍內高時效性、高精度的“天空地”一體化秸稈焚燒火點遙感監測系統,成功實現山東全省範圍內秸稈焚燒火點監測。

孫林表示,學生們如今隨時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平臺,從衛星遙感影像上清楚地看到每一塊森林、草地、溼地的現狀和過去,瞭解其“前世今生”,讓每一名學生變身為綠水青山“背後”的守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