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師,你會讓小學年齡段的孩子學習國內外“哲學經典”嗎?

朵木讀書


哲學是一種概念,是人們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後都必須認真學習和了解的,併力求運用相關的哲學思想指導自己的實踐.哲學使人深邃,哲學使人健康,學與不學,懂與不懂哲學是截然不一樣的。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利用已有的教育課程資源,在實際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創造性一直是教育者們思考的問題。在兒童哲學課程教育的長期研究中,兒童哲學課程教育使學生在學會多角度思考、掌握批判性思考與反思性思考的基本方法、培養邏輯與認知能力之外,自信心、創新思維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易經·蒙卦》提到“蒙以養正,聖功也”。在啟蒙階段,端正孩子的行為品德,有利於一生的成長,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學階段很看重孩子的成績,甚至被老師每天都在強調的分數所迷惑,不捨得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去讀書和玩,認為是浪費時間。可是,當孩子如同小苗一般營養不良而缺乏成長力量,到了中學階段前進乏力時,家長只會抱怨孩子如何如何,卻不知道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孩子的”短命高分“和”智慧營養不良“。

   最近,杭州長江實驗小學的首個哲學日爆紅朋友圈,3000個學生和家長一起思考了同一個問題:男生應該謙讓女生嗎?從校長到一年級學拼音的小朋友,每個人都把自己思考的答案寫在卡片上,放進漂流籃裡,和所有人分享,最後成了一場大辯論。

要提高民族素質,就要從兒童起培養其哲學素養與興趣。哲學思辨可以讓他們學會把一個概念放在與另一個概念的關係中。加以辯證思考和討論,在開闊他們視野的同時,也啟迪了智慧。哲學的真諦在與啟發人們對智慧、人生意義的追求。

小學生進行哲學大辯論,不僅能開闊他們的視野,還能提高他們的思考、辯證以及辯論能力。





MathPhysics


小學該不該學哲學經典,簡單來說,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首先,理解哲學是需要兩個基礎,一方面是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另一方面是對這些“經驗”的獨立思考。

哲學探究的問題比較本質,是經驗背後的抽象規律。比如,說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他首先要知道1+1=2,才能理解從中抽象出的加法規則。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倫理學討論什麼是幸福,你首先要有幸福的體驗,才能試圖去歸納幸福的定義。也就是說,現實生活的體驗,是學習和理解哲學的基礎。如果體驗不足,經歷不夠,理解會有偏頗,可以儘量貼近你自己小朋友的經歷去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

其次,如果你的小孩是一個平常喜歡思考的人,那麼他很有可能已經獨立達成了一些哲學史上已經存在的思考,這樣當他讀到這些哲學思想的時候,他不會覺得無法理解,反而會覺得像是一位好友用嚴謹而全面的和他聊一些話題,這些話題有一些他知道,有些他不知道。

知道的話題他能感受到靈魂上的共鳴,不知道的話題又能激發他的好奇心,我認為這是最適合學習哲學的狀態。

如果他能理性地面對哲學問題,不固執己見,相信事實,堅持邏輯,那就更好了。

而至於該不該背誦古代國學經典呢?我覺得是可以的,簡單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培養興趣大於學習知識,興趣永遠大於知識本身;

第二,學習能力的培養比學習知識本身重要。(關於這個問題的論證,我在另外一篇問答裡面有提到過,也可以翻閱一下[微笑])

祝你順利!


恐龍老師的啟蒙課堂


您好,我是小鳥教育記,下邊由我來給您回答。

小學時期,讓孩子學習國內外的“哲學經典”?首先,得分孩子了,因為不排除有些小孩資歷超凡,喜歡閱讀這類書籍。

因為哲學類書籍,都帶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在裡面,沒有太多的生活感悟和經歷,單純理解透哲學,對多數孩子來說感覺非常的不合適。

但可以少量閱讀一些比較有趣的哲學類故事,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這方面還有點作用。

小學時期正是觀念、生活和學習習慣的建立初期,建議還是少看這些,孩子喜歡簡單的知道1就是1,2就是2。

假如你上去直接給他說,1其實不是1,2有可能也是1,怕會更多的是誤導了他。不利於他的成長。

當然也不是說到了5、6年級了還不能學,年齡大點的孩子經歷的多了,他會有所感觸。

慢慢的通過哲學書籍的學習,說不定會對他對世界對生活以及學習的認識上一個層次,會有所幫助。

總的來說,作為我不會過早給孩子看哲學經典,因為這些經典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有時看著都頭疼,沒有極大的興趣和耐心,根本看不進去,更別說提高自己了。

對於小孩來說,特別小的孩子不建議,大一點的得看他的興趣,他要想看,那就給他找點看下,我不會強迫或引導他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