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婆山下,那對千錘百煉的打鐵匠夫妻,如何“搭檔,堅守,傳承”

在舊社會,曾有這樣的說法,三個最苦行當是打鐵、搖船、磨豆腐。

要打出好鐵,得成天在爐火邊上烤著,汗水一層追著一層往外冒,在破爛衣衫上板結成一層鹽霜。而尹德利的鐵爐,一扛就是幾十年……

公婆山,位於莒縣珍珠山的北面,浮來山的西南面,是一座山的名字,也是一個村子的名字。

提起公婆山裡的名人,當屬尹德利夫妻——一對以打鐵為營生的手藝人,俗稱“鐵匠”。尹德利今年71歲,老伴也有74歲,他們老兩口的攤子十分簡陋,甚至都沒有一個固定的“鐵匠鋪”,只是扛著一個紅爐,一把響錘和大錘,一個鐵砧子,走街串巷,叮叮噹噹,敲敲打打了幾十年。可就是這幾十年的敲敲打打,幾十年的選坯淬火,幾十年的千錘百煉,為周邊農民的春種夏忙秋收冬藏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勞作工具,成為周遭老少爺們農耕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公婆山下,那對千錘百煉的打鐵匠夫妻,如何“搭檔,堅守,傳承”

舊憶·從小學徒到打鐵匠

打鐵,這個詞彙的象形大概還能勉強模糊地存在於八零後的記憶裡。一個曾經紅火的職業,如今已經幾乎銷聲匿跡了,隨著機械製造業的迅速發展,叮叮噹噹的打鐵聲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遠去。

尹師傅入行時間很早,十四五歲便跟著師傅學習打鐵技藝,最初在莒縣劉官莊公社的李家樓村的鐵業社,後來鐵業社搬到了公社駐地劉官莊村,尹師傅就沒再跟著過去,而是回到公婆山自己家中。

談起往事,尹師傅臉上的溝溝壑壑裡都是自豪:“那時候,我算是悟性高的!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沒過多長時間我就出師了,然後就扛著這爐子錘子打了一輩子。”


他告訴記者,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雖然原始,但是實用,雖然看似簡單,但是頗有技術含量。幹這一行需要燃放一個大火爐,爐邊架一臺風箱,風箱一拉,風進火爐,爐膛竄起火苗,然後將要鍛打的鐵器在爐火中燒紅,然後移到大鐵墩上,用大錘和小錘分別進行粗細鍛打加工,並且需要憑經驗和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能將方鐵鍛打成型,堅硬的鐵塊變方、圓、長、扁、尖均可,成品有與傳統生產方式相配套的有農具,如犁、耙、鋤、鎬、鐮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等,此外還有如門環、泡釘、門插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大環境的原因,尹師傅的打鐵挑子停了一段時間,後來環境稍事寬鬆,這紅爐又慢慢燒起來,鐵錘叮叮噹噹的聲音逐漸在本村擴散開。而那時候,最大的變化,就是尹師傅從一個打鐵匠,變成了打鐵匠夫妻。


公婆山下,那對千錘百煉的打鐵匠夫妻,如何“搭檔,堅守,傳承”

搭檔·歲月淬火歷久彌堅

尹師傅的老伴說,從嫁到公婆山尹師傅家不久,就開始了掄大錘。剛開始不太懂尹師傅的小響錘指揮的錘點,經常會大小錘碰到一起,以後就慢慢地默契了,到現在打鐵的時候,老兩口可以說配合得是出神入化。兩個人的感情,也守著紅爐的縷縷青煙,在星火點點、敲敲打打、客來客往的日子裡,經歷歲月滄桑,淬鍊得雋永深刻。

尹師傅老兩口都是典型的山東人性格,言談舉止間帶著開朗和豪爽。尹師傅手上忙活,也不耽誤嘴上健談且幽默,老伴也是直來直去的高嗓門,說話不拖泥帶水。


尹師傅的老伴負責生火、拉風箱、掄大錘,尹師傅負責細緻一些的活兒:整形、淬火、打磨。隨著年齡大了,掄大錘的活兒尹師傅的老伴很少做了,尹師傅在堅守一個紅爐,一個鐵砧子幹活兒外,還上馬了一套簡易的機械錘,用手扶拖拉機上的單槓發動機帶動,大件的鍛打和磨削,就用這臺土設備。別看一把年紀了,尹師傅幹起活來毫無拖泥帶水的樣子,手腳利索,按照客戶的要求,一通操作就能滿足客戶需求。

“傳統的打鐵是門技術活,並非簡單的敲敲打打。”尹師傅說,打製一件工具,要選料、燒火、捶打、成型、淬火、打磨、製作,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馬虎。“就拿燒火來說,看起來簡單,裡邊的門道深著呢。”他說,給鐵板燒火時,不但掌握火候有竅門,就連什麼時候加煤也有很大講究,火太大,會把鐵板燒穿;火太小了,鐵片又打不開……其中,貫穿整個工藝中最複雜的是淬火,也是打鐵工藝中的精華部分,只有淬火好的鐵件,工具才能保持持久和鋒利。


堅守·民間技藝的職業情懷

一個村民剛剛接過尹師傅錘鍊過的钁頭,掂著分量說:“新買的钁頭不太好用,這回應該好了。”“你這是鋼管焊接鋼板的工廠貨,重量太輕了,一個大力士用一根雞毛打不死一頭豬,一個普通人用一把手錘,一下就能打碎豬頭。”尹師傅一邊擺弄著攤子一邊笑談。

據說,他的“忠實客戶”可是不少,每年秋收時候,莒縣劉官莊鎮的蘭官莊、齊家莊、公婆山一帶的山嶺地收花生,不少人都會來找他上火盤一盤钁絆钁頭,“那樣的好使”!


尹師傅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女兒都嫁在當地不遠,兒子考大學後在外地工作。現在老兩口衣食無憂,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也大不如從前,在現代工藝當道的社會,孩子們沒有繼承這一即將消失的辛苦技藝,而且也都不願意他們再風裡來雨裡去的這樣辛苦。可是,尹師傅不願意閒著,“總待在家裡也不是個事兒,再說這老少爺們兒現在修理個農具也要用得著,不幹了他們找誰去……”說著,他臉上一層一身武藝卻無用武之地的沒落神情隱約閃現。

在尹師傅看來,如今,打鐵已經不是他老兩口養家餬口、賴以為生的職業,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寄託,一種對過去的追索,一份對傳統技藝的堅守,它的存在價值,要比市場價值高得多的多。


天氣不好、集市上人不多的時候,尹師傅老兩口忙一會兒也會早早收攤回家,客人多的時候,尹師傅老兩口就多幹會兒,跟周遭鄉親們多聊上兩句。叮叮噹噹中,烈烈爐火裡,也是他們一輩子價值存在的寄託和意義。

來源:黃海晨刊

小白有話說:

在民間的這些老手藝人所傳承的不單單是份手藝啊,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也老手藝該何去何從,真的值得我們探究啊!,也希望這些傳統手藝能繼續發揚光大,讓人們都看到它們的價值。

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給小白個支持嗎,點點上面的小程序,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