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活感到失控時,不妨看看《一個人的朝聖》

早幾年看這本書時,只是被主人公哈羅德的執著精神,以及他與妻子之間無法直面溝通的喪子之痛吸引住了。

對於初入社會的我和很多年輕人來說,因為還沒有足夠多的經歷和涉足,便對人生大大小小的事情咀嚼如蠟,毫無味道。

對生活感到失控時,不妨看看《一個人的朝聖》

大概也是因為這樣,才會對哈羅德身上發生的事有種羨慕般的佩服和崇拜,但仔細地掰開看的話,會發現,那不過是一種未能深入覺知的盲目與偷窺。

工作幾年後,再看這本書時,才頓悟似地,發覺幾年前沒能發現的問題,以及沒能悟出的道理:催促哈羅德上路的,有對即將過世的好友的思念,以及與妻子無法調節的情感逃避,最重要的是他對於自己失控人生的最後一絲控制。

哈羅德平淡無奇的人生

哈羅德的一生跟很多人類似,有過年少之初的鬥志昂揚,也曾希望自己能改變世界,改造世界,面對世界,一股腦地拋出自己的熱情與激情。

對生活感到失控時,不妨看看《一個人的朝聖》

可等到中年之際發覺,也許,不被世界改變就夠了。

可實際上,每個人渾身上下都是被世界以及周圍事物逐一改變的痕跡。

他在一家公司裡一直就像是透明人物一樣,默默地工作,上班,下班,然後遇到妻子,結婚,生子。

孩子出生的時候,他的內心有過波動,因為手中那幼小的生命在向自己索取援助,所以他有過再次變得強大的波動,外加妻子期許的目光。

然而當兒子意外死去的時候,一切戛然而止。

對生活感到失控時,不妨看看《一個人的朝聖》

他與妻子之間的溝通也停止了,每天相敬如賓。也沒怎麼和鄰居深入交流溝通或者來往。

有過小漣漪的波動,但最後晃一晃地,又迴歸平靜,這便是哈羅德踏上自己朝聖之路之前的生活。

哈羅德失控的人生

如果生活一直保持平淡無奇,也不失為一種不好也不壞的中庸活法,甚至,這是目前為主,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在這個階段,便開始止步了。

對生活感到失控時,不妨看看《一個人的朝聖》

但有些人,卻開始失控了,比如哈羅德。

一切的失控是從他孩子死去開始的。

當初那雙幼小的,但卻信任地交付到自己手上的雙手沒了,哈羅德的人生與前進的信仰開始崩塌與瓦解。

便隨著瓦解的,是他與妻子之間的岌岌可危的感情。兒子的死去,一個自責自己無法拯救到兒子,一個責怪丈夫,也患得患失,覺得兒子還沒遠走。

同時,伴隨著失控的是哈羅德的身體以及年紀。

很多人活了大半輩子才猛然回憶到,失控的人生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曾經寫道:

對生活感到失控時,不妨看看《一個人的朝聖》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可是王小波包括哈羅德以及我們,都沒能成為那個一直生猛下去的人。於是很多挺直腰背的人都被改造成沉默不語,稍微駝背,似乎向世界低頭的人了。

不可控裡的再次可控

哈羅德本來只是想給好朋友寄封信,可是走了一條街道後,興許是因為內心的困頓還沒能消退去,他還想再走遠點,緊接著對好友昔日的記憶浮上心頭,他覺得自己不能就走這麼短的路,於是繼續走繼續走,就這樣,哈羅德重新奪回自己身體的控制權,而不是敗給病痛或者是年老,他也重新奪回自己與妻子關係的主動權,而不是一味躲避閃躲,他也重新見到很多年沒看到的好友奎尼。

對生活感到失控時,不妨看看《一個人的朝聖》

而要說起這次可控的勝利,其實是起源於哈羅德想走路去寄信時的第一步。因為這小小的一步,他開始感知到自己的人生可以再次被控制,所以也就有接下去的朝聖之路。

對沉默年輕人的啟示

很多人總說這屆的年輕人很佛系。

但佛系的背後,其實是對生活舉起白旗,是對生活裡的挑戰的失控。

但《一個人的朝聖》裡,哈羅德的重新控制生活,其實不也是從一小步開始,並且堅持下去才成功的嗎?

對生活感到失控時,不妨看看《一個人的朝聖》

對於年輕人來說,不應該收起自己的鋒芒,躲在自己構築的巢窩裡規避一切的不如意或者挑戰。

相反地,大可邁出一步,又一步,然後繼續下去。

哪怕朝聖的路漫長難走,但至少不再是待在原地等別人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