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猶太民族被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他們的數目不足世界總人口的1%,然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卻佔了17%;在世界10大哲學家中,有8人是猶太人;福布斯美國富豪榜前40位中,有18位是猶太人。

科學家愛因斯坦、奧本海默;政界要員所羅門王、基辛格;思想家馬克思、弗洛伊德;藝術家畢加索、斯皮爾伯格;作家海涅、卡夫卡;地球上第一位億萬富翁洛克菲勒、金融大亨摩根,他們都是猶太人。

猶太民族為何能夠造就一批空前絕後的偉人呢?

一切的根源起於猶太人的家庭教育

沙拉,是出生在上海的猶太后裔,她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離婚後,她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成人。

1992年,中以建交後,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沙拉帶著三個孩子回到以色列,在以色列找到了猶太人育子秘籍,她的整個教育理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沙拉猶太式的育子方式,使她多次受邀成為央視《讀書》和鳳凰衛視《魯豫有約》等知名電視欄目的嘉賓。

她把猶太人獨特的育子秘籍,寫進了她的《特別狠心特別愛》中。這本書能讓更多的中國家長,重新檢視自己的育子方式,並探究什麼是真愛,以及如何幫助孩子獲得人生長遠的幸福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與孩子談錢要趁早

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說法:

世界上的錢在美國人的口袋裡,而美國人的錢卻在猶太人的口袋裡。”

猶太人認為創造財富是一個人的榮耀和價值,他們重視賺錢從娃娃抓起。

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出世;在孩子滿週歲時,會送給孩子股票;在孩子三歲時,教孩子辨別錢幣;在孩子五歲時,告訴孩子錢是怎麼賺來的;在孩子七八歲時,就讓孩子通過打工賺錢,並教孩子把錢存入銀行。

在孩子十歲後,猶太人已經教會孩子知道了一些銀行術語,並讓孩子開始為自己的開銷做計劃。

猶太人不認為孩子非要到了一定年齡才能賺錢,在猶太家庭中,孩子的零花錢都不是白拿的。

沙拉沒有帶孩子去以色列前,她是一位把孩子伺候的無微不至的母親。她是孩子的“電飯煲”、“洗衣機”和“清障機”。

到了以色列後,沙拉改用猶太人的育子方式。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沙拉的二兒子傑瑞,在參加央視《讀書》欄目時,講了他在以色列賣春捲掙錢的遭遇。

為了鍛鍊孩子們自力更生的能力,沙拉讓孩子們每天在上學前和放學後出去賣春捲。傑瑞說,他每天上學前要賣60個春捲,對他來說首先要克服的是心裡的恐懼。

有時他去一些店鋪推銷春捲,有的店主很不友好,直接把春捲扔出了門外。而春捲的損耗都有他個人承擔,拿60個春捲出來賣,他要拿回家60塊錢。

傑瑞不只靠賣春捲增加收入,他放學後,有時還在街頭擺攤賣些中國的小商品。

沙拉的兩個兒子,在三十歲前都成為了千萬富翁,那段賣春捲擺地攤賺錢的經歷,成為他們向富翁邁進的墊腳石。

世界上第一位億萬富翁洛克菲勒,就出生於猶太家庭。

他的父親用猶太人的教育方式教導他,父親把家務勞動都明碼標價。洛克菲勒在四五歲時,父親就鼓勵他做些簡單的家務掙取零花錢。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在洛克菲勒六歲時,就做成了人生中的第一筆生意。

他在郊外捉住了一隻火雞,沿街叫賣,最後他把火雞賣給了自己的一位鄰居。不久後他又把自己積蓄的50美元,貸給一位農民,連本帶息收回了75美元。

一個幾歲的猶太小孩所擁有的生意頭腦,讓我們很多中國人感覺不可思議,但這就是猶太人“賺錢從娃娃抓起”所帶來的成果。

猶太家長教孩子認識金錢的重要性,鼓勵孩子掙錢,不是我們想象的讓小孩子去打工那麼簡單,那麼膚淺。他們認為賺錢是為了更好的生存

股神巴菲特也是猶太后裔,他在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過:

和孩子談錢越早越好。比如讓孩子知道玩具的價格,理解存錢的意義。既然孩子的生活離不開錢,為什麼不盡早培養他們良好的理財習慣呢?”

在這充滿誘惑的時代,父母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是在為孩子將來的幸福打下良好的根基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延遲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延遲滿足”的實驗,實驗地點設在幼兒園。

研究人員讓孩子們分批次進入一個房間,房間的桌子上擺了一盤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可以選擇吃掉一塊棉花糖,或者暫時不吃,等15分鐘後,會多獎勵他一塊。

研究人員發現,有些孩子立即將棉花糖塞進了嘴裡;也有些孩子選擇等待。

在參與實驗的600個多個孩子裡,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抵禦眼前的誘惑,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一系列後續研究發現,在這個實驗中選擇延遲滿足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在學習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概率更大。

在育子過程中,多數猶太父母以“延遲滿足”作為主旋律。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有一回,沙拉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醫院看牙,正巧碰上了她女兒同學的爸爸,這位爸爸帶著一個六歲的女孩也在大廳等候。

小女孩鬧著要喝飲料,這位爸爸順手從旁邊的自動售貨機上拿了個免費的紙杯,接了一杯自來水遞給女孩。

不是這位爸爸買不到飲料,在他旁邊的自動售賣機上,一元一杯的可口可樂和橙汁正在出售。也不是這位爸爸窮,他在特拉維夫經營著一家很好的體育用品公司。

為什麼這位爸爸不滿足孩子這一個小小的要求呢?

答案是,普通的水就可以解渴,沒有必要花錢買飲料。

延遲滿足,可以控制孩子及時行樂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如沙拉所說:

延遲滿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一種更高層次,更負責任的愛。”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不培養“超齡巨嬰”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中國式巨嬰到底有多可恥?”

有位網友講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75歲的老人,有一位獨子。因從小到大嬌生慣養,兒子為了要錢,經常打罵老父親。

老人說,他挨打受罵了20年,一直忍氣吞聲。怕家醜外揚,兒子娶不到媳婦。

有一次,他被兒子打斷了胳膊,卻對別人說他是從樓梯上摔下來的。

後來,兒子為了要錢娶媳婦,把他的胯骨打傷了,從那以後,他就瘸了。

更讓老人擔驚受怕的是,兒子揚言,遲早要打死他,讓他趁早自殺。

十年前,像老人的兒子這樣的群體被稱為啃老族,直到心理學家武志紅的《巨嬰國》出版,才把這個群體劃歸巨嬰行列。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武志紅是這樣定義巨嬰的:

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

有人說,父母養育巨嬰的方式,就像養一隻寵物,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

為了不讓孩子將來成為巨嬰,猶太人的家教法則是:把孩子的自理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讓孩子離開父母的庇護時也能獨立生活。

為了配合家庭的放手教育,以色列從幼兒園開始就展開一些課程。

沙拉帶著三個孩子到以色列時,她的女兒剛三歲半,她把女兒送到了幼兒園。

女兒向沙拉講了一件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

在幼兒園裡有一棵不高,但很結實的蘋果樹,樹上結滿了蘋果。

一天老師在給孩子們上室外課時,把一個小朋友抱到了樹上,然後,老師假裝離開了。小朋友在樹上不知如何下來。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一會兒老師回來,把小朋友抱下樹後,對大家說:“如果你們真想吃樹上的果實,就要自己爬樹或者找梯子。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一個人把你抱到樹上,你該怎麼下來呢?”

沙拉讓女兒談談自己的看法。

女兒很認真地告訴沙拉:“不要依靠任何人,而是要依靠自己。”

由此,沙拉聯想到一些報道,“廣州大學城周圍的貝崗村、北亭村幾乎每家旅館都有學生父母長住陪讀,最遠的甚至來自瀋陽。”這些陪讀的父母,主要工作就是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

其實這種陪讀現象早已遍佈全國。媒體還報道過一位福州母親,因在青島讀大學的孩子想吃母親包的水餃,這位母親竟打“飛的”給孩子送水餃。

沙拉說:“父母心太軟,對孩子的事情包辦過多,往往容易造就懦夫和懶漢。”

與孩子劃清界限,走出替代的誤區,是身為父母必須具備的育子常識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人生拼的是逆商

今年新年第一天,河南大四女生在宿舍用圍巾自縊身亡。她的手機備忘錄中有這樣一段話:“受不了周圍嘲笑的眼光。”

之前,南京發生過一則新聞,一個九歲的男孩,因撞碎了學校玻璃,害怕被家人和老師批評,以死謝罪。令人痛心的是,這樣的新聞不是個例。

現在有些孩子,逆商太低了。

逆商低的孩子,總是會心態消極悲觀,偶爾遭受打擊,就會一蹶不振,甚至自我沉淪

猶太家長,很重視對孩子逆商的培養。在以色列,有些教育機構還專門提供逆商監測,一般考核以下四個關鍵因素:控制、歸屬、延伸、忍耐。

比如,控制感弱的孩子,在測試時會說:“我無能為力。”控制力強的孩子則會說:“雖然很難,但我一定有辦法。”

有教育專家對參加逆商測試的孩子進行跟蹤,發現高逆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清楚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不但能承擔責任,還能及時地採取有效的行動,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如何提高孩子的逆商?

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中,總結了幾條以色列人對孩子的“逆商”訓練法:

  •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挫折”。沙拉會引導孩子多讀一些偉人傳記。讓孩子們明白,與偉人遇到的大風大浪相比,他們遇到的一點挫折,只是小風浪而已。
  • 適當設置困難,讓孩子體驗挫折。在孩子小的時候,為了讓他們吃點“苦頭”,沙拉經常帶著他們做一些競技類的遊戲,不讓著他們,讓孩子們知道輸贏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 讓孩子瞭解挫折和成功的關係。沙拉經常對孩子們說:“人生早點遇到失敗,得到的好處最大最實際。”因此,她的孩子們,在遇到挫折時,不認為是失敗;沒有挫折,也不認為是成功。
  • 家長與孩子分享父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身為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即使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不要因為孩子小,而不與孩子討論自己處理失敗或成功的心路歷程。要讓孩子從父母的人生經驗中,更好的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意義。
  • 培養孩子應對逆境的能力
    。當孩子一時無法擺脫困境時,可以引導孩子學會忍耐,或在逆境中尋求精神寄託,如參加一些體育運動,或找朋友聊天等。

一位網友說:

一花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廢不了整個人生。”

最遺憾的人生,不是沒有贏,而是輸不起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愛孩子的三大誤區

《格言對聯》中有這樣一句話:“溺愛享樂釀苦果,勤勞素樸造賢才。”

溺愛會造成孩子心裡畸形,如自私、反叛、低能。這樣的孩子,既缺少合作精神,又缺乏競爭能力。

大多數父母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為了讓父母偉大的愛子光環不進入誤區,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中總結了幾個育子誤區。

誤區一,素質教育不等於藝術教育。近年來流行“素質教育”,有些家長把音樂、美術、舞蹈、書法、外語等錯當成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而忽略了孩子為人處事、價值座標的建立。

沙拉認為,“孩子人生理想以及付諸實踐的能力,才是素質教育的明確內涵,是一個孩子走向社會舞臺最必要的素質。”

而這種素質,是名牌大學和高級輔導班沒有精力和義務去培養的,只有靠父母之手,才能給孩子這份價值連城的禮物。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誤區二,習慣性滿足各種要求。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得越多,表明對孩子愛得越深。這直接導致孩子的消費日益攀高。父母成了“孩奴”,孩子成了“啃老族”。

沙拉提醒父母:“即時滿足、超前滿足、超量滿足容易養成孩子我行我素、任性、情緒不穩定、安全感差、抗挫折能力差、缺乏感恩的個性。”

誤區三,過度撫養。有些父母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致使孩子的一些想法經常化為泡影。他們覺得自己最瞭解孩子。

無論是孩子喝的酸奶牌子,還是衣服的挑選,零食的口味,以及選擇的朋友,甚至是人生的目標都要插手。

他們越管越多,生怕一放手,就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特別狠心特別愛》:“貪財”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愛孩子,一旦被賦予了教育的因素,就變得不那麼簡單了。如高爾基所說:

生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愛孩子就是另一回事情了。”

孩子小時候,家長不把他當獨立的人看,孩子無法以獨立的人格面對世界,等孩子長大了,就做不了一個真正的人。

學會放手,讓孩子增長獨立生存、適應社會的本領,才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