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我發現那些能夠在困境中逆風翻盤的人,小的時候都經歷過成長革命。他們大多數都不是“乖孩子”:調皮搗蛋,錯誤不斷。但“不懂事”卻都“成了大事”。

1、太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

前段時間,楊爍因為在親子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原名《爸爸去哪兒》)中對兒子的粗暴態度上了微博熱搜。 所有人都在心疼楊雨辰的“弱小、無辜和懂事”。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7歲的小男孩,正是“狗討嫌”的年紀,上躥下跳,追貓攆狗才是正常操作,可是楊雨辰呢?

“衣服拉好!”

“包背好了!”

每次面對楊碩的批評,小小的人兒都會乖乖照做。

“能走直路嗎?腳尖衝前,腳尖衝前!”

楊雨辰一聲不吭的,全部按照爸爸的要求做。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父子合照的時候,楊雨辰明明內心不願意,但還是看了眼爸爸,照著擺好同樣的姿勢。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楊雨辰很懂事聽話,小心翼翼地察言觀色,唯唯諾諾地等著爸爸幫他做決定。

他做任務時要先去看爸爸的反應,挑房子時也要先問爸爸,他已經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因為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這樣對不對,爸爸會不會生氣。”上面。

常聽父母這樣批評孩子:“你這孩子,真是太不讓人省心了。”

家長認為“不省心”,所以常常要求孩子要“懂事”。

宮崎駿的動畫《龍貓》裡面有句臺詞:“太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

看著楊雨辰,你有沒有覺得心疼。

2、那個不要玩具的小孩後來怎麼樣了?

懂事是什麼?

是過早地注重他人感受,壓抑自己自然生長的情緒和慾望;

是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自身意願;

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察言觀色後才能進行,從而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放肆、任性的權利。

知乎上有個問題:“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近6K的回答中,絕大部分都是“不快樂”。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我身邊有個朋友,從小都是家長眼裡很懂事的孩子:上學,考研,畢業,公務員,家裡介紹相親結婚,現在有個女兒。

可是她卻說“這輩子就這樣了”。

她小的時候看中了一個很喜歡的玩具,但是媽媽說“太貴,不買。”她就點點頭走了。

懂事嗎?懂事。可是我聽的時候只覺得心疼。

所以當有一次她拒絕女兒要求的時候,女兒問:“雖然我可以不要玩具,但我下次再有願望的話,你可以滿足我嗎?”

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內心的小孩得到了救贖,至少自己的女兒沒有重蹈覆轍,勇敢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其實在孩子善解人意背後,更多的是自卑,怕對方不高興,怕自己不再被愛,所以從不提出自己的需求,哪怕自己不開心,也不能惹別人不開心。

就像不告訴同學不想去聚餐,因為怕他們以後都疏遠自己;

不告訴爸媽不想考公務員,因為不想傷害他們。

不告訴領導不想替他做報表,因為怕以後不“器重”;

很多時候,我們滿滿的善意之下隱藏著自己深深的自卑。

後來呢,那個不要玩具,永遠懂事的小孩怎麼樣了?

她體貼父母所以從不索求,可是過年回家看著爸媽和弟弟說笑,彷彿自己是個外人;

她聽話考上了公務員,每天過著一眼望到盡頭的日子,只能從朋友圈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尊師重道所以老師說什麼是什麼,她主動讓座不是因為不累,是因為老人站在那裡她面子上過不去。

她曾說:“我不是道德高尚,是怕別人唾棄我。”

所以,你只看到孩子從不犯錯,成長道路順風順水,卻不知ta內心如履薄冰:不止要時刻保持高度緊張,始終做“對”的事情,還要隨時隨地迎合別人,更要不斷地自我懷疑做得對不對好不好,生怕行差踏錯讓人失望。

所以我常說,“懂事”的孩子,是“成不了大事”的孩子,因為他們所有心思都用在了察言觀色,瞻前顧後。

3、懂事雖然省心,犯錯才能成長

懂事,往往意味著比起同齡人更加明事理,會處事。

成年人總是以誇獎的語氣說著這個詞,讓孩子一度以為“懂事”是個褒義詞,似乎跳過一些關卡、早早地學會像成年人那樣去思考是一種過人的本領。

但是懂事的孩子,不過是行為上的“小大人”,內心遠遠要比“熊孩子”脆弱敏感得多。不犯錯的孩子,不過是按照別人規劃好的路徑走了一遭,從來不敢衝破牢籠,也就沒有真正成長。在一件鎧甲下,永遠瑟縮著一個幼小絕望的孩子。

歪歪兔作為教育先導,也一直在尋求一場“成長革命”:釋放天性,讓孩子在試錯中成長;讓家長放手,跟犯錯和解。

不要擔心孩子犯錯,因為他們一定會犯錯。

給孩子試錯的機會,讓孩子通過試錯,學會不斷修正自己,瞭解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

允許孩子“試錯”,讓孩子體驗後果,ta才能真正內化規則。雖然威脅、強制的方式有時候可以讓孩子屈服,但孩子並不會因此得到進步。唯有讓孩子嘗試並感受到結果,他們才會有所學習,下次同樣的事情再發生時,才能參考過往的經驗,做出正確的選擇。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2020年,歪歪兔家的第一套新書《大家都想》系列繪本,希望所有家長能參與到這場“成長革命”中。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對任何事情充滿好奇,對所有事情都想要去嘗試,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不斷折騰,讓人“不省心”的根本。

懂事是我們家長想要的,那孩子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你知道嗎?

“我想吃蛋糕!”

“我不想排隊!”

“我想隨心所欲地玩!”

為什麼不可以吃很多甜食?為什麼不可以插隊?為什麼不能偷偷溜進遊樂場?

《大家都想》的故事裡把“犯錯”的後果都講了,你看,就算真的“犯錯”也沒什麼大不了!犯錯不是“壞”孩子,要給ta“試錯”的機會,才能成為“好”的孩子。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為什麼必須要排隊?小朋友是真的不明白啊, 明明是你告訴人家要拿第一名的,不是嗎?

《大家都想排第一》不止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好好排隊,也告訴孩子:“犯錯”不可恥,“試錯”才會更自信。因為以錯誤為鑑,孩子將學到“自省”;以錯誤為恥,他只會感到“自卑”。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兒童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成人化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在行為上明顯“早熟”,通常有兩個特徵:1、不犯錯、自身很懂事;2、察顏觀色是他們的“特長”。

研究表明:“成人化的孩子”小時候有超於同齡人的懂事,卻在成年後有較多的心理問題,人生態度多半消極,患抑鬱症的幾率很大。

《大家都想》這套書,其實就是給了孩子一個宣洩的出口,讓他們知道,原來可以犯錯,原來試錯才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讓孩子放心做個小孩。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4、孩子,其實你不用太“懂事”

尹建莉曾經說過:“孩子「太懂事」在很多人眼裡可能不是問題,甚至是優點。其實,表面的「懂事」不過是討好,是儘量讓別人舒服,以憋屈自己來迎合別人。”

如果一個孩子看到甜甜的大蛋糕無動於衷,對遊樂場的過山車視而不見;

每個孩子自覺寫作業,不需要人催他洗漱、起床,不在下雨天踩水,不在沙灘上打滾......

這樣的孩子,不是孩子,更像一個大人,身上多了一些與他身體和年齡不符的隱忍和成熟,卻少了孩子本該有的童真和童趣。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策劃這套書之初,總編給它下的定義是“野性的力量”。希望通過這套書,讓孩子釋放天性,不那麼“乖巧”,勇敢的衝破束縛,從而自己探索世界的規則。

我覺得這套書本身就是一場“革命”,家長更應該看看,學著放手,讓孩子“試錯”。教育從來都不應該是一件“省心”的事情,你省去的,往往是孩子最可貴的品質。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春天播種,秋天收穫,這是自然發展的規律。

孩子的成長,也是有他們的內在規律。

兩歲的孩子,發脾氣;

三歲的孩子,搶東西;

四歲的孩子,太固執;

五六歲的孩子,瞎胡鬧;

七八歲的孩子,狗討嫌。

這些讓人不省心的行為,正是屬於他們年齡的行為規則,是他們在不斷探索眼前的世界。這些不是“不省心”,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的任性調皮,能被父母接納和理解,哪怕經常闖些小鍋小禍,父母也是他們安心的港灣。每個家長,其實都不應該以省心懂事作為培養目的,因為當孩子少了哪吒的頑劣,自然也就不會擁有哪吒上天入地的本領和堅韌勇氣。

父母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

最後,希望,每個家庭都加入這場“成長革命”,通過《大家都想》系列繪本,放手讓孩子試錯。

祝願,所有孩子都不用太“懂事”。

成長革命: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卻淪為平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