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無法發生?3個原則直擊改變的本質,做《了不起的我》

我們想要讓車運行,卻一隻腳踩著油門,另一隻腳踩著剎車,能量和動力就在這樣的空轉聲中痛苦地消耗著。-----卡倫·霍妮


改變無法發生?3個原則直擊改變的本質,做《了不起的我》

01 面臨困境的謬誤:我沒有選擇,實際上已經做出了選擇

說起困境,你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我沒有辦法,我很痛苦,我渴望改變,卻做什麼都改變不了”想必這樣的話你已經聽到過N次了吧?

即使有人告訴你,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根本就沒有“沒有選擇”一說,你就是你,你只是做了“沒有選擇”的選擇而已,你一定認為不切實際,甚至在胡說。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確實是個被生活逼到看起來“沒有選擇”的典型例子。原因是她在面對每一次不公,都選擇了隱忍:用鬼臉來討好父親;倒貼金錢和肉體,只為替偷東西的學生背鍋;戀愛中被窮苦的作家男友家暴、逼做浴室小姐卻不分手;跟男友合夥做生意的男友被坑騙不採取法律途徑保護自己;被苦苦等待出獄的阿龍拒絕還不離不棄。在一次次現實的打擊下,悲催的松子認為自己沒有退路,也不配得到幸福,最後選擇放棄與外界接觸的機會,終日把自己囚禁在小木屋裡,在混混的亂棍下孤獨地死去。

想象一下,假如松子面對不如意的時候,選擇用反抗來保護自己而不是隱忍,生活是不是另一番景象呢?

當我們把面臨的困難歸咎於不可控的大環境、社會的不公、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烙印等客觀事實時,就會炮製出很多理由來對抗這些深遠的現實,讓我們感覺沒有選擇的餘地,於是在痛苦的邊緣徘徊。

要知道,當你告訴自己不行時,你就做出了“不行”的選擇;當你抱怨工作量大薪水又低,卻不肯辭職,也做出了不辭職的選擇;當你埋怨婚姻不幸福,卻因孩子小不肯離婚,你也做出了忍耐的退讓。那些你為沒有選擇找的藉口,全都是你的選擇。


改變無法發生?3個原則直擊改變的本質,做《了不起的我》

沒有選擇=已經做出選擇

02 每個人的選擇在根本上只受自己控制,與他人無關

威廉·格拉瑟在《選擇理論》指出:我們每一個行為和表現出來的情緒,都是我們出於利己的目的選擇的,甚至連痛苦也是自己選擇的。

因為,我們是根據自己的意願來感知周圍的現實的,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幻想的“優質世界”中,人們應該意識到沒有選擇的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是你自己找到的一種說服自己的心理支撐。

好比盲人摸象的故事,有人說大象像柱子,有的人說大象像扇子,也有人說大象像堵牆。想象一下,如果盲人把大象全身上下摸一遍,得出的結論應該就更加接近真相了吧?可以看到,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認知都有很強的主觀性,往往認為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全面的、客觀的,因為我們渴望生活在幻想的“優質世界”中。

何為“優質世界”?那些對現實世界的各種行為和現象有主觀的評判標準,和對生活的世界有一系列非常個人化的美好幻想被稱為“

優質世界”。

回到盲人摸象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事實,盲人對摸到大象的認知各執己見,認為自己的感覺肯定是正確並且唯一的。換言之,當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感知這個世界,我們會給某件事下定義,很難因為別人的看法而改變。

我們總是傾向於自己的優質世界是唯一正確的,特別我們聽到認可的事物被他人否定時,會認為是對方的問題,而不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我們擁有怎麼樣的審美觀、世界觀,別人是很難改變的,這也是衝突的來源。

這也可以解釋,人們對於沒有選擇一說,只是自己幻想出來的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對於他人的價值觀,優質世界是可以屏蔽在外的。所以,人的行為模式在根本上只受控於自己,與他人無關。

既然每個人幻想的優質世界不易受人影響,自身改變就變成了終身成長的話題。如何做到自身改變,首先來認識一下改變的本質。


改變無法發生?3個原則直擊改變的本質,做《了不起的我》

每個人都向往自己的優質世界

03 改變是一種舊經驗與新經驗的抗衡

(1)根深蒂固的舊經驗

我們都知道“聽過許多道理,仍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為什麼還是無法做出改變?就是因為舊經驗根深蒂固。細思背後的邏輯,就是心理舒適區造成的。可是現實中很多人對心理舒適區造成誤解,單純地認為心理舒適區就是熟悉的環境。

而《了不起的我》中提到:真正的心理舒適區是指我們熟悉地應對環境的應對方式,而不是簡單的熟悉的環境。簡而言之,一個人要想走出心理舒適區,就要改變應對事物的方式。

還記得那個經典的寓言故事嗎?鴿子問烏鴉“你要飛去哪裡”?烏鴉回答“大家都說我唱歌難聽,我要換個地方”,鴿子卻回答“要是你不改變自己,到哪裡都會被嫌棄”。故事中的烏鴉之所以被嫌棄,是因為沒有意識到只有改變嗓音才能改變別人對它的看法,它習慣用原有的應對模式去應對新事物,因為這種模式熟悉、安全、可控。

由此可見,人會根據熟悉的應對方式去選擇生活,而不是根據現有的生活去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這種熟悉的應對方式帶來的控制感,就是我們難以擺脫舊經驗的根本原因。

(2)創造新經驗是改變的唯一方法

你肯定有過類似的經驗:新年伊始,給自己立下了flat,發誓今年一定要改變自己。可是到了年底,看著在盒子裡靜靜躺著的flat計劃,又責備自己,怎麼還是一層不變呢?

這是大多數人在改變中常遇到的問題:理想中的自我總是被現實中的自我打臉。有時候,明明很討厭自己某個行為,卻怎麼也改不掉。此時,我們不應該總是責怪自己意志力不夠強,而是反思為什麼控制不住自己?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曾用一個有趣的比喻來描述兩個自我的關係:人的情感就像一頭大象,而理智就像一個騎象人。騎象人似乎在指揮大象,但事實上,一旦雙方發生衝突,騎象人根本拗不過大象。也就是說,理想自我被現實自我打臉時,人的“理智”是被“情感”所支配的。但單純地認為,人在很多時候下,都是情感的奴隸,遠遠是不夠的。

在《了不起的我》一書中指出:人之所以難改變,還受到了被強化的經驗支配。如果說現實自我受到了經驗的好處支配,那麼理想自我會依附於期待的好處。

而經驗的好處和期待的好處有何區別呢?

經驗的好處是具體的,能切身感受到的,比如我們體驗過睡懶覺時被窩的溫暖、通宵打遊戲的快樂,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我們享受經驗下的好處,並且刻意製造這樣的經驗。也就是說,經驗的好處可以強化人的行為。

而期待的經驗是抽象的,並且尚未發生。比如,我們幻想自己健身後擁有健美的肌肉線條,努力學習後會取得的豐碩成果。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並沒有切身體會過這些期待的好處,自然行動力就不足。

當二者發生衝突,大象總是不由自主地轉向經驗的好處,騎象人的力量往往不堪一擊。因此,改變的本質是創造新經驗,並且強化新經驗。

結合以上論述,我們知道改變其實是新經驗和舊經驗的相互對抗,就像拔河比賽一樣,一方用力,另一方也會使勁。作為裁判,我們當然希望新經驗能獲勝,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獲勝的秘訣有哪些?

改變無法發生?3個原則直擊改變的本質,做《了不起的我》

改變是新經驗與舊經驗的抗衡

04 掌握三個原則,開啟改變之旅

(1)小步子原理

小步子原理是指做出一個小小的改變,獲得小小的成功。通過積累的小成功獲得經驗的好處,從而強化新經驗,讓情感的大象看到新的希望。

如何邁開改變的一小步,心理諮詢領域常用的一種技術叫做奇蹟提問。

首先 ,假設好的結果已經發生,並且幻想一下達到目標之後的狀態。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於美好憧憬的幻想是可以幫助人們進入心流狀態的,並且這種心流體驗是成長最好的通道。

人們在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時,沉浸其中的忘我狀態就叫做心流。我們知道,目標達成往往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難,做出一些挑戰。

專家還指出,挑戰難度略高於技能的5%-10%,最易產生心流。而幻想切合實際的目標達成心理上的勝利感會易讓人產生心流體驗,此時處於心流狀態的人通常精力旺盛,並且期待下一次精神高潮的到來。因此,有了心流體驗做基礎,人們的行動力會增加。

其次,做能做的,有信心做的事。這樣既可以帶來動力,也不會帶來壓力。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在選擇接受新事物、邁出改變的第一步是非常不容易的。面對不確定性,大腦中的潛意識會跳出一套舊的思維模型來對抗。此時我們一邊要戰勝舊模式帶來的精神壓力,一邊要接收新事物,精神能量就會迅速消耗。做能做到並且有信心做到的事,不僅在精神能達到最優的體驗,而且可以產生做事的動力。

有時候改變就像是一副多米諾骨牌,只要找到推動改變的那塊牌,把它推到,其餘的牌也會被推倒。


改變無法發生?3個原則直擊改變的本質,做《了不起的我》

多米諾骨牌效應

(2)培養“環境場”

儘管小步子能夠帶來第一步改變,並不意味著人能夠一直髮生改變,畢竟剛開始改變的人是非常脆弱的,遇到小小的困難就容易放棄。而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的細微變化都能影響一個人是否退回心理舒適區。

因此,利用“場”的力量來幫助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簡單來說,“場”就是包含大量行為線索的環境,行為線索越多,越能引發特定的行為。我們可以把行為線索理解為觸發下一個動作的開關,就像你進了臥室看到床你就想睡覺一樣,這個床就叫做行為線索。

但又有人說了,進了臥室就一定想睡覺嗎?當然不是,我們還需要對臥室這個“場”進行刻意塑造:我們先在心中認定臥室就是睡覺的地方,停止一切其他活動;其次,把與睡覺無關的比如電子產品放到客廳,再把助眠的香薰噴一下;總之,塑造一切你認為能夠幫助睡眠的“場”,不僅能幫你儘快入睡,還能提高睡眠質量。

由此可見,“環境場”是一個關於空間功能的使用,來源於我們在這個空間裡的做事的習慣。這樣的習慣能形成穩定的心理預期,而預期能鞏固做事的習慣。換言之,一個人在一個“場”裡做的事情越單純,這個“場”的力量就越強大。就像來到電影院看電影,會不由自主地放下手機,單純看電影一樣。

(3) 判斷有效改變的標準

在快節奏的生活裡,人們賦予了改變這個詞許多正能量的含義,認為改變=更好的生活。不可否認,美好的生活裡包含著自我的因素,但並不是每個改變都是有效的。

比如,林峰大學畢業3年,前後換了6份工作,每份工作幹半年,理由是“這不是想要的工作,也不想碌碌無為過一生”。事實上,就算林峰再換6份工作,他也只是在做無效的循環。

因為他不停換工作的行為,只是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他想要換的,只不過是工作的內容,而不是更換面對不如意時的應對方式,像這樣盲目尋求變化,沒有積累經驗的耐心,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因此,有效改變的判斷標準就是看是否改善了狀況,還是維持現狀甚至狀況變得更糟。

此外在做出改變前,我們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①我們遇到的困境,是不如意還是需要改變的問題。

生活中很多人錯把不如意當成要解決的問題,卻忽視了不如意是事物運行的常態。好比前面的林峰,頻繁換工作只是不如意,而不是問題本身。如果不把不如意和問題區分開,會把事情變更復雜,甚至跌入無效改變的圈套裡。

② 我們想要的改變,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就像我們辦了健身卡之後就幻想擁有了曼妙身材一樣,我們往往忽略了辦卡這個動作鏈接的只是大腦中想要減肥的意圖,事實上我們還未付出真正的努力。所以,有效的改變就跟開花結果一樣,有自然發展的規律,打破了這個規律,無異於拔苗助長。


改變無法發生?3個原則直擊改變的本質,做《了不起的我》

堅持做有效的改變

05 結語

卡爾維諾曾說:世界先於人類而存在,也會在人類之後繼續存在。人類只是世界所擁有的一次關於組織自身信息的機會。

人的成長也是一次次經歷的重新洗牌,之後做出全新的排列組合方案,至如何更好地做出自身改變,發展自我,我們要記住三個原則:

1. 小步子原理。邁出一小步,等於推開了改變的大門;

2. 培養“環境場”。利用場的力量成就更好的自己;

3. 做出有效的改變,才能真正的改變。

或許在變得更好的自己的道路上,你會經歷許多考驗,但只要走過那條路,看到的一定是個了不起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