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從小玩到大的東西,現在都成了非遺,哪些是你玩過的?

老北京人從小玩到大的東西,現在都成了非遺,哪些是你玩過的?

位於北京朝陽區十八里店南橋的《北京傳統手工藝術博物館》

還有一個多月,又要過春節了,

想尋找些好玩的東西。

今天來到了位於北京朝陽區,

十八里店南橋的,

《北京傳統手工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在"古盛發古典傢俱城"三層。

門臉比較小,在古盛發家具城的西南角,

有個古色古香的大門。

進大門後左手邊,有直達三層博物館的電梯。


老北京人從小玩到大的東西,現在都成了非遺,哪些是你玩過的?

《北京傳統手工藝術博物館》門口

出電梯後,左轉,進入一個大廳。

大廳有點亂,好多東西擺的滿滿的

我去的時候,正趕上六七個工作人員圍在餐桌吃飯。

當場掃碼交了9.9元門票後,一位工作人員打開了展館的燈——

原來是越過大廳北邊還有四間房子,才是博物館。


老北京人從小玩到大的東西,現在都成了非遺,哪些是你玩過的?

展館

進門迎面是一架鏤空格子的木製屏風。

掛著一塊傳統手工藝傳承基地的牌子。


老北京人從小玩到大的東西,現在都成了非遺,哪些是你玩過的?

"兔爺爺"和"兔奶奶"

轉過屏風,回首看到一對"兔爺爺"和"兔奶奶"的雕塑,

笑眯眯的坐在那裡。


老北京人從小玩到大的東西,現在都成了非遺,哪些是你玩過的?

展館內景

展館裡共有四個展廳,

每個展廳有幾十平米的樣子,並且隔成內外兩間。

裡邊擺放的都是各類手工藝品。


老北京人從小玩到大的東西,現在都成了非遺,哪些是你玩過的?

大師作品館


今天先給大家介紹下,

博物館最重要的部分:"大師作品館":

大師作品館,展示的是

"鬃人白"白大成、

"麵人郎"郎志麗、

"風箏哈"哈亦琦、

"臉譜楊"楊玉棟、

"小燈張"張雙志、

京派內畫鼻菸壺—謝珊珊等幾位大師的作品。


老北京人從小玩到大的東西,現在都成了非遺,哪些是你玩過的?

"鬃人白"白大成製作的鬃獅

鬃人是北京市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朝末年。

用膠泥做頭和底座,用秫秸杆做身架,

外繃彩紙(或色綢)外衣。

並絮少許棉花,

然後依據人物故事勾畫臉譜,描繪服飾。

底座粘一圈約二三釐米長的豬鬃,

便製作成一個生動的鬃人。


老北京人從小玩到大的東西,現在都成了非遺,哪些是你玩過的?

"麵人郎"郎志麗製作的麵塑人物"梁紅玉"

麵人也稱麵塑、年模、面花,

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

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

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

經過防裂防黴的處理,

製成柔軟的各色麵糰。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

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

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

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

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隨手而成。


老北京人從小玩到大的東西,現在都成了非遺,哪些是你玩過的?

"風箏哈"哈亦琦製作的造型別致的"雙魚"風箏

風箏是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物,至今已2000多年。

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

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

進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

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

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

到了宋代的時候,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老北京人從小玩到大的東西,現在都成了非遺,哪些是你玩過的?

"臉譜楊"楊玉棟大師,製作的彩塑京劇人物《孫悟空》臉譜


老北京人從小玩到大的東西,現在都成了非遺,哪些是你玩過的?

花燈大師"小燈張"張雙志製作的花燈

花燈,又名燈籠。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

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

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

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

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

現代社會多於春節、元宵等節日懸掛,

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老北京人從小玩到大的東西,現在都成了非遺,哪些是你玩過的?

京派內畫鼻菸壺—謝珊珊大師,製作的"葡萄壺"

鼻菸壺,為盛裝鼻菸之容器。

鼻菸係一種菸草製品,原為西洋之物。

明末清初自歐洲傳入中國後,

加工轉化後成為粉末狀藥材。

吸聞鼻菸之後,具有明目避疫的功效。

吸聞鼻菸遂逐漸成為各階層追捧的風尚。

後歐洲的鼻菸盒漸漸東方化,產生了鼻菸壺。

中國鼻菸壺,採用瓷、銅、象牙、玉石、

瑪瑙、琥珀等材質,

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

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優點,

被雅好者視為珍貴文玩,在海內外皆享有盛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