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青年張海龍:守好基層防控人員的夜宵餐桌 ——北京青年戰“疫”記之一

張海龍正在給送餐箱消毒。受訪者供圖

疫情防控卡口值班人員向愛心送餐志願者敬禮。受訪者供圖

掃一掃 看視頻

“雪大了,趕緊吃口熱乎的,晚上把這帳篷紮緊點。”3月12日,張海龍和志願者們踩著雪,藉著車燈的光,把裝有肉包子、雞蛋、蛋花湯、柚子茶和紅霄梨的夜宵餐盒,送到正在北京市平谷區鎮羅營鎮疫情防控卡口值班的崔明海(化名)手中。

崔明海連忙起身,披了件薄衣,一隻袖口高高地懸空卷著,另一隻胳膊半露著,“謝謝了,謝謝了,謝謝了……”

張海龍不記得聽到了多少聲“謝謝”,但記得崔明海用唯一一隻手接過夜宵時,眼睛裡透出的光以及背後被風雪吹得有些搖晃的帳篷。

鎮羅營鎮位於平谷正北方向的山區地帶,夜間氣溫低。為了保證夜宵的溫度,來不及寒暄,張海龍便匆匆上車趕往下一個卡口。今夜,他要為該鎮45個村卡口的200名基層防控人員送夜宵。

張海龍是北京市平谷區餐飲商會副會長、平谷區青年創業協會志願服務隊隊長,是一名餐飲人。在餐飲業經歷疫情帶來的“寒冬”時,張海龍卻做了一件暖心的事。

2月23日,他組織開展“一同戰‘疫’”愛心餐飲送溫暖活動,為平谷區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送去愛心夜宵。截至3月17日,在為期25天的第一期活動中,共帶動42家愛心餐飲企業和103名志願者參與,為16個鄉鎮街道、2個派出所等單位送去愛心餐包6167份。

做志願者不是作秀

“發起時,很多人覺得我是在作秀,或者出於盈利目的。”志願服務活動初期,一心想“送溫暖”的張海龍卻受到了許多質疑。

疫情發生以來,張海龍便一直在志願服務一線,先後前往醫院、商場、車站開展防疫宣傳引導、數據收集等志願服務工作,並參與錄製防疫宣傳片進行線上宣傳。同時,他還帶領雷鋒車隊志願者為18個鄉鎮運送防疫物資。

在這一過程中,他常常與基層一線防疫工作者接觸,知曉他們的不易。“平谷是北京市唯一一個沒有疫情的區,基層防疫人員功不可沒,尤其是值守夜班的。”

出於“讓他們吃口熱乎的”這一再簡單不過的初衷,他找到平谷區餐飲商會會長高小勇和幾個餐飲企業負責人商量,“沒想到一拍即合。”張海龍說。

“我先出1000份餐。”思家愛心餃子館老闆陳路遙帶頭表態。

“當時也擔心大規模招募志願者會造成人員聚集、感染新冠病毒。”他便主動跟團區委副書記趙菊溝通,希望徵集專業的志願者。他還調動自己公司員工承擔對接和送餐的志願工作。

查閱天氣預報、確定志願者是否滿足非離京人員、身體健康等條件,分配防護物資、提前聯繫餐飲店確定菜品和出餐時間、志願者分組配送、統計鄉鎮卡口人員數、優化送餐路線、數據公示……他緊繃安全這根弦,每一個環節對他來說都是從零開始。

因平谷的東、南、北三面環山,張海龍和志願者們送餐時不僅要走夜路,還要走山路。“山裡很多小路是沒有路燈的,很多時候都只能靠志願者的記憶走”。

張海龍為確保安全,根據志願者的居住地,2-3人一組,新老志願者搭配、男女搭配,就近分配送餐地點。菜裝盒、盒裝袋、裝愛心卡、打包、消毒、裝車出發,經過一個多星期的磨合,張海龍和志願者們還摸索出了一條送餐流水線。

3月2日晚9點,張海龍出發前往王辛莊鎮送餐。

“先是下小雨,後來是中雨、小冰雹,到鎮口的時候又下起了大雪。越往北走,氣溫越低,霧也越大,車子越開越慢。”那晚,張海龍回到家已是凌晨。“沉下心來做了幾次活動後,質疑聲也慢慢少了,畢竟沒人會大晚上不睡覺出去作秀”。

不濫用志願之心

隨著流程的不斷完善,送餐活動越做越“有樣”,張海龍這才放心公開徵集更多志願者、組織更多餐飲企業加入。

“疫情對餐飲業來說,是一場軍訓。”張海龍瞭解到,許多餐飲店因年前屯貨多、春節又沒能營業,加上房租水電員工工資等壓力,虧損嚴重,“這麼艱難的情況下,還出食材、廚師、包裝來支持愛心送餐活動,我們的活動更不能濫用他們的愛心”。

張海龍認為,志願服務是公益的、無價的,不能寒了每一顆做志願服務的心。

為減少餐飲店的壓力,張海龍提議店家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定菜品、一天一家店,一期活動10天。但因為報名參加的餐飲企業過多,10天期滿後,為了不打擊大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又延長了14天。

“我們年前菜囤得多,有一分力出一分力。”芙蓉小鎮老闆孟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為了保證菜品新鮮、安全,菜價很高的時候,我們也照樣配足分量,從來沒想過在這上面‘摳’。”

記者在配餐單上也看到,隨著活動的推進,菜品種類不斷豐富,包含了主食、熱湯、水果、熱飲、小吃等。

志願者曹曉慧是平谷金海湖鎮洙水村人。3月4日晚,她把愛心夜宵送到了家門口的防疫卡口工作人員手中。

曹曉慧是張海龍公司的一名員工,全程參與了愛心送餐活動。

“因為做志願者,我知道了一線工作者的辛苦付出,理解了志願者的無私奉獻。”3月6日晚,曹曉慧和志願者們冒雨給被稱為“平谷南大門”的大旺務綜合檢查站的值班人員送愛心夜宵。

因連日來的消殺,檢查站瀰漫著消毒水的刺鼻氣味,工作人員混著這股味道輪流就餐。突然,一輛大卡車逆行闖卡,“飯還沒吃完的他們迅速衝上前處理,他們正是守護著平谷邊界‘防火牆’的逆行者!”

和曹曉慧一同戰“疫”的志願者中,有的是退役軍人、教師,有的是茶葉店和水果店老闆,還有母親帶著孩子來做志願活動的。他們出車、出力、出物資,不求回報。

3月18日,北京平谷區山東莊鎮魚子山發生森林火災,許多地方因此斷電。得知一些卡口值守工作人員的手機沒電,張海龍在志願者群內號召為他們籌集充電寶。

“我店裡有10臺共享充電寶。”

“我家裡有兩個,都是滿電,我自己送過去。”

不到半個小時,就籌集到了近50臺充電寶,“很多時候大家都是一呼百應。車不夠的時候,幾分鐘內就有志願者主動請纓;有時候餐漏了幾份,只要在群裡‘喊’一聲,不管距離多遠,都會有志願者報名送來”。

志願服務亦是教育

“爸爸可不可以出去呢?”

“我不讓爸爸出去玩。”

“那去給防控人員送夜宵可以嗎?”

“可以的,但要保護好自己哦。”

在出門做志願前,張海龍都要“徵求”4歲的女兒和兩歲的兒子的“意見”。他把這當成教育的一種形式,用實踐告訴孩子什麼是志願服務。

張海龍回憶,一次,在送餐回來後,他發現一個孩子正在餐廳寫作業。原來,孩子媽媽曹春香是送餐志願者,因不放心孩子一個人在家,只能帶孩子來工作,“有志願者告訴我,曹春香還從自己的茶葉店裡拿出100多袋茶葉送給一線防疫工作者”。

在103名志願者中,有5名未成年人在父母的監管下,成為小小志願者。

3月16日,10歲雙胞胎兄弟劉栩豪和劉栩琿第一次“上崗”。 在母親的陪同下,消毒、測溫、打包、搬餐箱……兄弟倆忙得熱火朝天,沒喊一聲累、沒叫一聲苦。

“希望他們能親身感受到逆行者就在身邊,在心裡埋下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種子。”雙胞胎兄弟的母親張芳(化名)說。

“志願服務對我們成年人來說,也是一種教育。”20多天來,張海龍不僅用實際行動消解了曾經的質疑聲音,也在愛心餐飲店和志願者們的感染下,堅定了志願之心。眼下,他正在為第二期送餐活動做準備,並承諾“讓平谷所有鄉鎮卡口人員都吃上暖心夜宵”。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姍姍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