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單元知識點整理(第八單元)

2018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單元知識點整理(第八單元)

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2.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後,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發展。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大生紗廠,走上“實業救國”道路。

3.熱潮: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民族資本主義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

4.短暫的春天: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於歐洲戰事,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獲得迅速發展的良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麵粉業。

5.夾縫生存:夾縫中的民族工業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頑強地掙扎著,出現了榮氏兄弟、盧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業家。

6.發展特點:總體來說比較落後。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地區分佈也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會生活的變化

1.交通:19世紀70年代後,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

2.社會習俗:

(1)變習俗: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

(2)變禮節: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

(3)變稱謂: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

(4)變風俗: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閒娛樂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

3.特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從總體上看,呈現新舊並呈、多元發展的特徵。

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1.洋務運動時期:興辦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

2.甲午戰爭後:在天津創辦北洋西學堂,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

3.百日維新期間:創辦京師大學堂。

4.廢除科舉制:1905年清政府諭令一律停止科舉考試,存在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結束了。

5.新式報刊: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

6.出版業: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新華書店,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

二、文學藝術成就

1.文學: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成為一篇討伐封建主義的檄文。他的《阿Q正傳》成為批判國民性問題的經典之作。

2.繪畫:齊白石擅繪花鳥草蟲。徐悲鴻創作了《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宏篇鉅作,在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闢了新時代。

3.音樂:聶耳作曲,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後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冼星海作曲《黃河大合唱》。

4.電影:第一部無聲電影是1905年拍攝的京劇《定軍山》,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拍攝的《歌女紅牡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