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從一件小事,給我們解讀,為什麼說細節決定成敗

前幾年“細節決定成敗”曾經被企業管理奉為金科玉律,很是火了一段時間,只有談管理必說“細節決定成敗”。但是這句話絕對是易說難行,對於單獨的個人還好說,一旦涉及到團隊管理,往往就是光手逮刺蝟--無從下手。孔子曾經描述過鄭國撰寫一份外交辭命的過程,從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即使一件小事,要做到極致,每個環節都不能輕視。此內容被記載於《論語.憲問篇》第八章,其原文是: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孔子從一件小事,給我們解讀,為什麼說細節決定成敗

先看看孔子提到的這個幾人都幹啥的,有什麼特點。裨諶、世叔、子羽、子產四人肯定都是鄭國的大夫。裨諶,讀音為bìchén,博學多謀,大局觀超強,故子產有事常讓他制定大的方略。世叔,姓遊名吉,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子羽,即公孫揮,善於收集信息,還善為外交辭令,行人則是其官名,掌管外交事務。

孔子從一件小事,給我們解讀,為什麼說細節決定成敗

子產要著重介紹一下,姬姓,公孫氏,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 ,諡號成。他是鄭穆公之孫,執政鄭國,先後輔佐鄭簡公、鄭定公。孔子曾讚揚他“古之遺愛也”。東里是地名,是子產居住的地方。當政期間治國有方,使得已經沒落的鄭國明顯好轉,據說當時的鄭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孔子從一件小事,給我們解讀,為什麼說細節決定成敗

孔子這句話解釋一下,孔子說:“鄭國撰寫外交辭命,通常都是由裨諶起草,經世叔研討其內容,行人子羽加以修飾,最後由子產完善潤色。”僅字面意思,鄭國撰寫外交辭命,必須要經過這四個各有所長之人,通過四個人通力合作,使成文不論是方針大略、還是遣詞造句面面俱到,是以應對諸侯外交時很少有不成功的。問題是為什麼鄭國外事能做到如此呢?

孔子從一件小事,給我們解讀,為什麼說細節決定成敗

首先是領導重視,鄭國在子產主政時,對於外交非常重視,鄭國本身是一個小國,正是這種態度才能“鮮有敗事”。正是由於子產在外交上取得的成就,使鄭國得以喘息,國力有所恢復。但子產之後,鄭國仍復混亂不堪,國家已勢不可為,最終被韓國所滅。

孔子從一件小事,給我們解讀,為什麼說細節決定成敗

其次是子產能得人而善用,讓幾名大夫能各盡其長,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可以說崗位責任制搞得比較好。“知人善任”這個成語就出自《左傳》子產與裨諶等人的故事。

孔子從一件小事,給我們解讀,為什麼說細節決定成敗

最後,團隊協作到位。裨諶、世叔、子羽幾人各有所長,人一有才往往就會孤傲,與人協作能力就會差,但是可以看出,在子產的安排下,流水線作業,互不影響,這也許才是最好的組織形式。

孔子從一件小事,給我們解讀,為什麼說細節決定成敗

說是細節決定成敗,但是從鄭國撰寫外交辭命這一件事可以看了,從領導重視,到專業人才能力突出,再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這麼多環節,都可以說是細節,缺一不可。所有的細節都關注到了,最後還有一步就是整合,還要團隊協作,而這一點是很多團隊無法做到的,關鍵因素就是領導者子產的組織協調能力,這一點基本上就是個人能力的體現了,所以說領頭是一隻羊還是一隻獅子,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