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耕女織,自古如此,在常人的印象裡,像編織、刺繡這樣的活兒基本屬於“女工”,很少有男性會從事。
所以,當巴西男孩Silva對家人說出他想要學習編織的願望時,祖母和嬸嬸一臉驚訝,要知道,在巴西,編織可是“傳女不傳男”的閨房手藝呀。
小男孩幾次央求,祖母終於同意讓他試試,沒想到小男孩一發不可收拾,竟迷上了編織。
此時,周圍漸漸響起負面的聲音:
“編織就是小女孩做的事,這簡直太娘了!”
“男孩子就應該去踢足球、鼓搗汽車零件!”
“請帶孩子去看看心理醫生。”
同學們開始嘲笑他,欺負他,疏遠這個“怪胎”……
小男孩覺得很委屈,他有些動搖,想放棄了……
媽媽安慰他:別人怎麼看是別人的事,如果你喜歡,那你就要堅持下去!
於是,小男孩在媽媽的支持下開通了社交賬號,曬出了自己的編織作品:地墊、籃子、玩具、床品……工藝精巧,色彩斑斕,每一件都堪稱藝術。
小男孩成了巴西的小網紅,收穫了34萬的粉絲,還在學校開設了自己的編織培訓班。
隨著小男孩在社交網站上的人氣越來越高,巴西當地電視臺也為他專門做了專訪報道,節目被放到網上後,很多網友紛紛留言鼓勵。
美媽發自內心想為這個巴西小男孩點贊,他沒有被別人的目光打敗,堅持深耕自己的興趣愛好,收穫滿滿。
別人的眼光是可怕的牢籠
每個孩子一開始都是一張白紙,但後來,許多人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你應該這樣。”
“你不應該那樣。”
於是,他們漸漸改變了自己。
英國心理諮詢師雅基·馬森在《可愛的詛咒》一書中提到:
我們通常都會覺得自己被淹沒在別人的期望中,而且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以其他方式生活。
我們習慣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這些就成了我們改變現狀的阻礙。
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的孩子,成年後顯得敏感、不自信、缺乏主見。因為在童年時期,他們經歷過太多的否定,一旦達不到父母的標準,就會被“嫌棄”。
當孩子禁錮在他人的期待中,變得過分“懂事”,他終究會努力活成大家希望看到的樣子。
也終究,找不回自己想要的樣子。
你的特別如此可愛
在大人們的印象裡,小女孩似乎天生喜歡粉嫩嫩的小裙子、蝴蝶結,她們最嚮往的應該是打扮成戴著皇冠的小公主或是拿著仙女棒的小天使。
然而英國小女孩Darcy放學後向媽媽哭訴:我不想在舞臺劇中扮演小天使,我想當蜘蛛俠!
媽媽把孩子哭得“肝腸寸斷”表達心願的小視頻發給老師們,最終老師們同意讓Darcy扮演帥氣的超級英雄。
演出時,Darcy有模有樣念著臺詞:“你應該像蝙蝠俠一樣勇敢!”
這個小姑娘的特別,讓我覺得如此可愛。
羅永浩說:“有思想的人一定不合群。”
特別的人,往往有獨立的思考,獨特的視角,更不會隨著外界的聲音輕易改變初衷。他們走過了少有人走的路,見過了少有人見過的風景。
特別,如此精彩,令人心生羨慕。
在嬰幼兒時期,孩子或多或少會在意他人的評價,例如,自己剪了個新發型,買了件新衣服,做了個以前沒做過的事……
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很多人都會很在意別人對他自己的評價,哪怕是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也能讓他糾結在意半天,這種現象小孩子最為明顯。
一個人在意他在乎的人的評價那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孩子是對大部分人的意見都顯得非常在意的話,那就需要注意了,這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這時候,就需要採取一些干預了。
重視孩子的感受,“戒掉”別人的看法
我們不得不承認,讓孩子做自己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奢侈的教育。
當孩子在意他人的評價時,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給他解釋他聽到的,解答他迷惑的地方。
父母用包容的心態,欣賞的眼光,去擁抱孩子小小的內心世界,他們才會活出真實的精彩。
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不同的,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只能俯下身,站在和孩子相同的高度,首先去理解我們的孩子,進而才能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作為父母的我們都應該問問自己:
是否允許孩子有自由的意志;
是否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
是否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
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上三點,才完成了對孩子真正的尊重,而唯有這份尊重,才能幫助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外界的評價,有時對我們是一種益處,但有時對我們也是一種無形的牢籠,左右了我們的生活。
所以,去做你喜歡的事吧,不留遺憾,不畏將來,用熱愛去描繪夢想的藍圖。
孩子,你可以接受別人的評價,但絕不能活在別人的評價裡。
孩子,你不必活在別人的目光裡,願你自信強大,終究會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