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應該儘早擁有的思維模式

匯知說,給您分享最實用的教育知識

青少年時期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思維模式會迅速生根發芽。此時,周圍環境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大影響。

而讓孩子擁有好的思維模式無疑是贏在了起跑線上,所以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以正確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思維模式。


孩子應該儘早擁有的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

固定性思維模式會認為人的才能是與生俱來的,幾乎無法被改變的。

很多人從小就被訓練成了這種思維模式。他們會認為——我學得好是因為我聰明,而不是因為我努力。或者是,我肯定超不過他了,他確實比我聰明。

把這種想法單獨拎出來時,你可能會嗤之以鼻。但是事實卻是,大部分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人在潛意識裡就是這樣認為的。他們更偏向於“證明自己”而不是“提升自己”。

因為從小他們會受到各種誇讚,“你真聰明啊”“你對數學真有天賦啊”等諸如此類的讚歎。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在心底認為他們是真的很聰明、很有天賦,以至於隨著成長他們會以謊言掩蓋掉一些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聰明的事實。

同時,他們會對陌生的領域產生恐懼,因為當他們涉足未知領域但並未做出成績時,會開始害怕人們收回“你真聰明”這樣的誇獎。

這對人的成長是非常有害的。

孩子應該儘早擁有的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

相對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也就是成長型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會認為人們的才能是靠後天努力得來的,是可以被塑造的。

在這種思維模式下,孩子會具有更強的韌性。他們不會畏懼困難與未知,相反的是,他們會直面失敗,從每一次失敗中汲取到教訓來強化自己。

同時他們也會樂於接受挑戰,永遠充滿對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動力。

考試失利時,他們不會認為自己就應該比別人差,他們會去總結自己失利的原因然後加以分析改正,並保持一種前進的姿態面對之後每一次的考試。

這樣的思維模式就像是在拼圖,積極尋找發現空白——用相應的知識填補空白。慢慢地,拼圖就變得完整了。


孩子應該儘早擁有的思維模式


進一步區分

有一天孩子考完試心情低落地回到家,父母做了飯並招呼孩子過來吃飯,孩子坐在桌前發現沒有自己喜歡吃的菜。草草吃完飯,想找朋友訴訴苦,打電話給好朋友然而朋友卻沒接。

如果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他會這樣想:

“考試沒考好,我真是太蠢了”

“父母也不想做我喜歡吃的菜”

“朋友不接我電話,我真是太失敗了。”

但是事實真是這樣嗎?往往人們在消極的態度下看待事情的態度也會十分消極,從而產生惡性循環。

但是事實真的就是這樣嗎?這並不是什麼大事,為什麼會這麼悲觀呢?這就是思維模式產生的差異。

如果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他會這樣想:

“這一次沒發揮好,我得爭取下一次進步”

“媽媽今天應該是太忙了,沒有空給我做喜歡吃的菜了”

“我的好朋友他應該在認真學習,我也要好好學習”


孩子應該儘早擁有的思維模式


培養&改變

要培養也好,要改變也好。首先請改掉對孩子的稱讚。

從“你真聰明”轉變為“這是你努力得到的,你很棒!”。讓孩子在潛意識裡慢慢意識到自己目前得到的成績是靠努力得來的而不是天賦。

其次你需要讓孩子學會自我審視。

學會審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與自己對話更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你要逼迫著自己承認缺陷,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但是隻有經過這樣的過程,人們對於“自己”的認知才會變得深刻,才能更健康地成長。

接下來,讓我們在情境中實踐,慢慢地代入新的思維模式.

下面是一個案例,讓你進行兩種思維模式的對比思考

孩子的業餘愛好是打乒乓球,並獲得過不錯的成績。有一次大型的市級比賽,他在賽季努力訓練,積極備賽,可還是在淘汰賽中被一位球員以一種高難度的球路打敗了。

固定型:

一開始你的反應會認為,對手確實很強大,所以打不過是正常的。

過了一會你的心裡有個聲音又會告訴你,你真沒用,努力訓練了這麼久卻還是比不過別人。也許你對乒乓球是真的沒有天賦,單純只是喜好罷了。

教練、父母肯定會因此感到失望,甚至可能有朋友會嘲笑我吧。沒辦法,誰讓我就是一個失敗的人呢?

成長型:

這個人的球路相當不一般,跟我碰到的普通對手完全不同。可見他在鑽研刁鑽球路的方面是下了功夫的。

這也反映出我的訓練盲區,我的訓練太過於常規,沒有靈活多變,這讓我不能適應他獨樹一幟的球路,我得把這方面的訓練提上日程。

教練和父母看到我今天的表現也應該知道我訓練可沒有偷懶,這次也是全力以赴。


結語

在多數人都秉承著固定型思維模式思考的今天,如果孩子能儘早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則是在他成長過程中獲得一份很不錯的助力。

但是養成這種思維模式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需要通過長時間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孩子。

所以對於父母來說,這也是一個挑戰——接納新的思維模式,並傳授給孩子。

我相信,您能做到。


孩子應該儘早擁有的思維模式


Tips:

本文中提到的固定型思維模型和成長型思維模型出自《終身學習》——卡羅爾·德韋克。

卡羅爾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對成功背後的心理因素研究了十多年,最後根據研究成果著成此作。

如想繼續深入瞭解兩種思維模式,敬請拜讀原著。


歡迎點擊下方瞭解更多,VX公號:匯知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