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難

《大秦賦》用一幀幀波瀾壯闊的畫面給觀眾呈現了戰國末年的風雲歷史。在劇中,秦昭襄王

嬴稷雖然年邁,但餘威仍在;臉上帶疤的秦國大將王齕第一次出場非常拉風。王齕出場後,筆者一直在期待另一位秦國戰將的出場,可是,直到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他還是沒有出現,讓我多少有些失望。在後面的劇情裡,廉頗、王翦、李牧都有出場,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了3個,卻唯獨沒有最厲害的那位——白起

《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難

“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最早起源於漢武帝時的名臣東方朔。《千字文》中也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的說法,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把白起列為四大名將之首。白起曾在“伊闕之戰”、“伐楚之戰”、“長平之戰”三大戰役中立下奇功,合計殺敵約100多萬人,毛主席曾評價白起:

“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白起在之前的《大秦帝國之崛起》中有出場,霸氣十足。《大秦賦》的故事開篇於公元前259年,而白起應死於兩年後。遺憾的是《大秦賦》沒有給白起出場的機會,這讓觀眾感到非常奇怪。其實,歷史劇《大秦賦》之所以忽略了白起這個角色,因為劇本開始之時,長平之戰已經結束,白起在軍事上沒有新的建樹,重現白起之死,不僅對劇本主線無益,還只讓觀眾對秦昭襄王充滿爭議。所以說,忽略了白起這個角色,編劇有心了。下面,筆者先說說白起的故事。

《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難

秦國之所以能夠稱霸六國,有三位國君很關鍵,他們分別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昭襄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當然,秦襄公、秦穆公、秦惠文王等也很優秀,但和前面三位相比,不具備劃時代的作用。特別是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野心勃勃的“東出”,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秦國為了擊敗三晉,打算從底層選拔軍事人才,推行軍功爵制,正是這時候,平民出身的白起登上了歷史舞臺。並且打贏了讓後世名將膜拜的“三大戰役”。

《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難


(一)伊闕之戰

白起擔任秦軍左庶長,率軍攻打韓國新城,取得大勝,這一年,白起約20歲。次年(公元前293年),白起被秦相魏冉推薦為主將,領兵攻打韓國和魏國,這就是“伊闕之戰”,此戰,白起避實就虛,神出鬼沒地繞到敵軍後方,殲敵24萬餘人,一戰成名,被封為武安君,從此成為秦王最為倚重的將領。

(二)伐楚之戰

接下來的幾年,白起開啟了“開掛”的軍事生涯,他率軍攻打魏國,一次性奪取了61座城池,幾乎動搖了魏國的國本。白起又出兵攻打趙國,奪取了光狼城。

白起攻打楚國,奪取多年前楚國從秦國手中割走的上庸之地,逼迫楚國向秦國求和。第二年,白起再次伐楚,奪取鄢、鄧等五座關鍵城池,直逼楚國都城郢都,甚至燒燬了楚王的墳塋。楚頃襄王

被迫逃走,楚國從此一蹶不振。白起伐楚到底殺了多少人,史書沒有記載,但後人根據他奪取的城池數量、以及楚國國力衰微程度來看,白起至少征服了30多萬楚國將士。

《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難


(三)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知名度和歷史影響力自然不必多說,筆者只說兩點:

第一,長平之戰最初是秦將王齕趙將廉頗對壘,戰爭初期,趙國稍微吃點虧,但自從廉頗由攻轉守之後,王齕對他也沒辦法。後來,雙方主將變成了白起和趙括。需要說明的是,趙國換趙括,是在秦國的“計劃”中的。但秦國換白起,卻是“偷偷”進行的。甚至到了決戰時期,趙國還不知道秦國已經換了主將。

兩軍對陣,秦國對敵人隱瞞自己的戰術或許可以理解,但為何要隱瞞主將是誰呢?根本原因還是白起此人和王齕不同,王齕穩紮穩打,而白起則詭計多端。從秦國隱瞞主將的事情可以看出,白起其實是秦國的一大殺招。

第二,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兵敗,並不是因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其實,從戰爭過程來看,趙括不失為一位優秀的將領,他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堅守46天,任秦軍有虎狼之師,都無法攻破趙括的“臨時陣地”。

白起是怎麼對付趙括的呢?很簡單,就是兩個字——飢餓。白起切斷趙國糧道,趙括不得已才突圍,最終被殺。直到趙括被殺,趙軍才繳械投降。所以,對付趙軍,白起最終還是以“詭計”獲勝。

兵行詭道,只要能打贏,就是白起的本事。

《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難

長平之戰,有40萬趙軍投降,後來被白起坑殺。注意,這40萬是投降的趙軍,之前在戰場上犧牲的將士至少也有10萬。也就是說,長平之戰,白起其實一次性搞定了趙國50萬兵力。趙孝成王從此一蹶不振,是因為趙國男兒死得太多,無力再和秦國抗衡了。

憑藉伊闕之戰、伐楚之戰、長平之戰

三大戰役,白起一共殺了100多萬人,有人說他是“殺神”,其實,這100多萬人,白起都是為秦昭襄王而殺。然而,讓白起沒想到的是,他最終卻死在了秦昭襄王的手裡。

《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難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打算乘勝立即攻打趙國,但在范雎的影響下,秦昭襄王錯過了這次滅趙的機會。直到第二年十月(一年之後),秦昭襄王才下定決心再次伐趙,但主將卻不是白起,而是王陵。白起既然是秦國最強,秦王為何不用白起呢?下文會再次提到這個問題。

秦昭襄王沒想到的是,時隔一年,趙孝成王迅速振作起來,趙國引魏、楚大軍來援,王陵卻沒能攻下邯鄲。秦昭襄王想用白起,可是白起賜死生病了。白起上書給秦王說:“長平之戰後沒能一舉攻趙,現在趙國緩過氣來,又有援兵來救,此時再攻趙,時機不對。”

《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難

白起不願攻趙,又有病在身,無奈之下,秦昭襄王又換王齕上場,結果王齕吃了敗仗,秦軍一次性損失五校(五校到底是多少兵力,存在爭議,預計在5萬人左右。)秦昭襄王心情很不好,而此時白起抱怨秦王當時不聽自己之言,造成了今日之失。秦昭襄王本就有怒火,忽聽此言,怒不可遏,再經過范雎的煽風點火,秦昭襄王終於遷怒於白起,強令白起帶兵攻趙。白起不敢抗命,拖著病體上路,但口中仍然不服,唸唸有詞抱怨秦王,等大軍到達杜郵的時候,范雎再次進讒,秦昭襄王命使者帶鹿盧劍(歷代秦王佩劍)賜死了白起。白起仰天長嘆後,揮劍自裁。

《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難

唐朝詩人曹鄴在《過白起墓》寫道:

夷陵火焰滅,長平生氣低。將軍臨老病,賜劍咸陽西。

縱觀武安君白起的軍事生涯,可謂風風火火,氣吞萬里如虎,縱觀白起之死,可謂壯士末年,狡兔死走狗烹。

白起出身於底層,靠一路拼殺成為一代名將,關於他的爭議非常多,特別是長平之戰後坑殺趙俘,以及白起之死到底是誰的過錯,自古以來有許多種說法。

《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難

後世認為,當年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攻打趙國,之所以用王陵而不先用白起,原因有三點:

其一,長平之戰後,白起殺趙人太多,若繼續用白起為將,勢必會激起趙國全民的抵抗。

其二,白起打仗雖然犀利,但想法太多,而王陵、王齕等人屬於聽話的將領。

其三,白起功高蓋世,當時秦國也很虛弱,若把大軍交給白起指揮,若白起倒戈反秦,秦國必將滅亡。

筆者認為,關於第一條,根本站不住腳,秦軍滅趙,不管是哪個將領來,趙國國民都會誓死抵抗。秦昭襄王不用白起攻趙,根本原因還是他功高震主,而且想法太多。秦昭襄王作為一代雄主,更喜歡聽話的王陵和王齕。這也是白起之死的根本原因。

《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難

後人把白起之死,歸咎於丞相范雎,其實,以白起之功,若秦昭襄王不想殺他,任由范雎如何離間,都不會有結果的。歸根結底,還是白起認為自己比秦昭襄王聰明,心有怨氣,讓秦昭襄王十分不爽,對白起起了猜疑之心。范雎的離間,不過是添了一把火,並非必要條件。可憐武安君武能安天下,卻安不了君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