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們不再需要周杰倫?

為什麼他們不再需要周杰倫?

前兩天周杰倫被80後粉絲刷上了微博話題榜。有人說這是80後老人們的勝利,也有人說這是周杰倫自降身價被拉到與流量明星同等的高度被消費,微博是最大贏家。不過微博第二天就被人舉報,再次被有關部門約談了。

1

不管怎麼說,有一個事實是,周杰倫之後再無周杰倫,與周杰倫同時代的,或是更早的明星,不一定帥,但絕對有拿得出手的作品,這是20年前明星世界的玩法。但是20年後規則變了,明星變成了偶像,偶像化成了流量。所以問題是,為什麼新的“周杰倫”不再出現?難道是因為年輕人不再需要音樂了嗎?

有人會說,天才不世出,四大天王后不再有四大天王,時也運也。

但我卻有另一個角度的看法,那就是遊戲規則導致明星的改變。現在的遊戲規則不再看重才華,不再看重作品。像周杰倫那樣被貴人發現,抓住機會走上樂壇的勵志故事,放在今天不會再上演。

商業化音樂是一個資本主導的舞臺。如果說在唱片時代,資本對天才的態度是渴求,是拼命尋找天才而不得。那麼到互聯網時代,賣唱片變成賣彩鈴,資本對天才已經不那麼看重了。然後隨著互聯網進化,到了賣流量時代,資本甚至開始討厭起天才來了。天才不但很難挖掘而且不可控,相比之下能夠量產的練習生們對流量才是友好的。量產練習生不要求你是天才,而量產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替代。用一個平庸的人替代天才是不可能的,但用一個平庸的人替代另一個平庸的人,那可不就很方便?

流水線今天它可以生產CXK,明天換一個20來歲其他小夥上去,用同樣的操作模式,照樣能成。至於CXK們本身是不是唱得好跳得好,則不再重要。創作者周杰倫難找,但20來歲長得不錯的小夥,那還不是遍地都有?CXK們看似佔了便宜,不會唱不會跳也可以成名,但他們的代價就是隻能蜷縮在粉絲設定的人設裡,任由流量裹脅,他們膽敢不聽話,那分分鐘被替換。

所以如今的明星只是生產線上的一顆螺絲釘,也許他是比較大個的一顆,是時時被擦亮的一顆,那也改變不了它是隨時可以被替換的一顆。

但80年代的明星自己就是價值的全部,所以他們不會聽任別人的擺佈。

2

沙雕研究生在他的文章裡羅列了周杰倫怒懟業界的一些事蹟,比如:

他直接在公開場合噴陳澤杉。(陳澤杉是華納唱片大中華區總裁,被稱為“唱片江湖最後一個大佬”)

周杰倫的原話是:“我的專輯銷量,賣多少,就是多少,我又不是陳澤杉。”

在媒體場合,公然懟一個國際唱片公司的大佬,因為他為自己旗下的藝人刷數據,炒新聞。

*

2003年,《八度空間》發佈後的金曲獎現場。他開心地帶著外婆去了頒獎典禮,結果沒有拿到一個獎。

周杰倫現場演唱,DISS頒獎。之後寫了一首歌,叫《外婆》,開啟無限火力吐槽模式。

受到嘲諷的金曲獎,和周杰倫的關係徹底惡化。之後的《七里香》、《十一月的肖邦》、《依然范特西》,現在看來,每一張都是巔峰之作的專輯,在金曲獎卻幾乎一無所獲。

……

由於沒有頒獎給上面那幾張劃時代的專輯。金曲獎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很快淪為了無人問津的獎項。

有些人,需要靠獎項和數據來證明自己。而有些獎,需要靠頒發的對象,來證明自己。

以上只是周杰倫的部分“戰績”。周杰倫為什麼能有底氣懟業界,懟狗仔?因為他有優秀作品在手。在賣唱片的世界裡,沒有好歌你賣什麼?所以周杰倫有任性的本錢。這種本錢一直是各家爭奪的重要資源。

比如去年4月網易雲音樂在無法續約周杰倫音樂版權的情況下,在版權到期前將周杰倫200首熱門歌曲合輯打包400元突擊銷售,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想把周杰倫留在自己的APP裡,甚至因此造成了一次負面事件。

網易是為了貪圖區區400元錢嗎?它這麼做只是想讓用戶能繼續在自己APP裡聽周杰倫,相比400元錢,聽不到周杰倫而流失的用戶才是它更大的損失。

在愛範兒的文章《周杰倫不需要刷數據》裡有這樣一段話:

今年《財經》雜誌的一篇《誰來拯救阿里大文娛?》說的很清楚了。曾有蝦米音樂的員工表示,「周杰倫」 三個字對一個音樂播放器而言意味著 15% 的 DAU(日活躍用戶)增幅,這是一塊肥肉。

而騰訊音樂自己發佈的《由你音樂榜2019年Q1由你數據庫新歌榜季度報告》也可以側面證明這個數據。

為什麼他們不再需要周杰倫?

在今年春節期間,不論是60後、70後還是80後、90後,周杰倫的歌都是他們的最愛。

今年4月,也就是周杰倫從網易雲音樂“消失”整一年後,QQ音樂將周杰倫歌曲加入VIP曲庫,需要充值綠鑽才能聽歌,周杰倫恐將成為不少人安裝QQ音樂並充值的重要原因。

愛範兒的文章還提到一點:

……在網易雲音樂《晴天》這首歌的評論區下面,一共聚集了 200 多萬條的評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首歌也是網易雲音樂裡評論數最多的歌曲,遙遙領先於第二名的《雅俗共賞》,直到最近才被後者超越。評論數被超越的原因也很簡單,網易雲音樂已經沒有這首歌的版權了。

所以說,失去版權的網易即使有再文藝的評論區,依然擋不住用戶的流失。這就是周杰倫的實力。在實力面前,資本也要禮讓三分,創作者就有了自己的議價權。

然而放眼現在的偶像們,有幾人能獲得這樣的議價權?

3

我們換一個說法,當資本領教過了周杰倫這樣可以與資本討價還價的創作者,還會希望培養出更多的周杰倫嗎?在唱片時代資本沒得選擇,沒有好歌就沒有收入,沒有好演員就沒有票房,只能培養明星。但到了互聯網時代規則變了。練習生們有壓箱底的作品嗎?沒關係,沒有優秀作品他也能火。資本終於找到了繞過作品直接捧紅偶像的方法。

以微博為代表的流量玩法造就了一個不需要作品也能火的時代。這下,資本終於能拋棄那些真正有才能者了。天才總是恃才華而不聽話,甚至“叛逃”東家。這對資本方來說當然是巨大損失。現在,這些都不用擔心了,通過偶像量產,資本把實體的人變成數字化流量。

在虎嗅文章《周杰倫還是你大爺》裡,作者引用了吳曉波的流量明星傳播模式:

為什麼他們不再需要周杰倫?

這個圖解釋了為什麼在流量時代作品不再重要。前互聯網時代作品需要通過媒體傳播,但互聯網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方式,一切信息都可以在網上高速傳播,如果不加控制,最垃圾的信息也可以迅速傳播。如此一來,偶像便可以脫離作品存在,粉絲則變成流量。整個遊戲的最後一步就是資本對粉絲的規訓。

日韓走向練習生模式和偶像集團化,本質就是資本在互聯網還沒有那麼發達的情況下在“去明星化”,將一個明星變成100個明星組成的集團,那麼團體裡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再與資本對抗了。這個模式顯然成功了。

現在到了中國,我們在互聯網商業道路上走得更遠。我們的資本甚至跳過培養偶像的步驟,直接規訓了粉絲本身,這商業化效率不知道又比日韓提升了多少倍!

站姐、數據女工、運營小隊——從這些工業化意味十足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資本對粉絲的規訓是多麼成功。當看似擁有自由意志的粉絲失去獨立思考力,他們就也成了商業機器上的一排螺絲釘,與偶像一同維持機器運轉。粉絲群體本身也失去了與資本抗衡的力量。

所以我說,這個時代他們不再需要周杰倫,也不再需要四大天王。小鮮肉們就算只是躺在前輩們的樂譜上翻唱翻唱就能過活。

既然資本找到了更高效的遊戲玩法,他們就不再造星。他們即使造星也只是造出了比較光亮的螺絲釘而已,而不再是星。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你也可以講這是一種“進步”。畢竟天才不常有,天才不是砸錢就能砸出來的。而現在的偶像流量玩法則“親和”多了,那些資質平庸者也有機會成名,那些最普通的平凡人也有機會感受15分鐘的高光時刻。8090後們通過這次刷榜把周杰倫刷上去,不就是一次身體力行的實踐麼?那種“我處在浪潮之巔”“我一張投票就改變世界”的興奮感,卻是買盜版磁帶時代永遠無法感受到的。

當粉絲自以為有了決定偶像生死的權利而不是永遠當鹹魚,當平庸的人說一句“我努力”也有機會成為偶像而不是永遠當鹹魚,雙方就都向資本納上了投名狀,資本可以一邊數錢,一邊吆喝“人人有份”。也許這正是流量玩法如此迅速蔓延的原因吧。沒人能抵擋這種誘惑。他們親手打碎天才的雕像,每人分到一塊碎片,幻想自己也擁有了天才的基因,就這樣沉溺,豈不是美夢?

——分割線——

作為一個遊戲號,其實看到周杰倫這次事件的時候我想到的還是遊戲。其實國產遊戲的經歷就和國語流行音樂圈一樣,從作品為王的單機時代不可逆地走向流量為王的網遊時代,從追求作品質量走向追逐留存與付費率。從此產品不再重要,遊戲就這樣“快樂”地墮落變成吸金工具。做遊戲的換錢買房買車財務自由,玩家在數值遊戲裡刷日常開寶箱。微博就是中國最大的多人在線刷排位天梯數值網遊。當年新浪代理的遊戲都死了,但它做成了微博,大概就是中文互聯網的一個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