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澎湃新聞記者 潘妤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戲劇節戶外海報

如果不是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很多人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大涼山”究竟是個怎樣的所在。

西昌,涼山州的州府,除了人盡皆知的“衛星發射基地”,這個四季如春的城市,有著陽光下閃耀波光的邛海。冬天,從西伯利亞飛來的海鷗在這個城市的溼地裡流連,遠處群山連綿,天空湛藍如洗。人們悠閒地在湖邊散步,而火盆燒烤的煙火氣瀰漫在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和所有適合度假的旅遊城市一樣,這裡遍佈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酒店客棧,還有不少全新的度假酒店,正在開工建設之中。

很長時間,“大涼山”一直是新聞裡的高頻詞,而大多數時候,它始終和“深度貧困”綁在一起。但就在不久前的戲劇節舉辦期間,涼山州的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美姑縣7縣被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四川的貧困縣也至此清零。

大涼山,真的很大。要概括這麼大的一個地方,顯然不可能、也不能只有一種形容。

走進這綿延千里“溫暖的群山”,不少彝族村寨已然舊貌換了新顏,貧瘠千年的土地,正在用各種方式尋找新的生機。在和貧困告別的同時,大涼山也需要用另一種面貌,向世界說一聲,你好。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大涼山舊貌新顏的彝族村寨

而第二屆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如約而至。

在第一年以令人驚豔的方式橫空出世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在這個特殊的年份如期舉辦,又一次吸引了各方的目光。從立冬開啟的戲劇節雖已落幕,但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卻成為一個始終會伴隨其成長的話題。

十幾天的日子裡,大大小小的演出、論壇、講座、劇坊活動陸續展開,來自各地的嘉賓接踵來到這裡。這個中國西部目前唯一的國際戲劇節,也成為了全世界幾乎唯一還在舉辦的國際性戲劇節。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古城牆上的戲劇節海報

在西昌市中心的火把廣場上,一到晚上就會燈火通明。幾十張戲劇節海報一路排開,帳篷裡的馬戲表演和街邊集市吸引著當地人,而一旁的大劇場裡,上演的是來自北京人藝和國家話劇院的經典大戲。邛海邊的露天戲臺,山腳下的聽濤小鎮裡,各種戶外室內的空間,都成為表演舞臺,年輕人在這裡可以演出、看戲,結束後來一頓撒歡的燒烤啤酒。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北京人藝演出的《洋麻將》

“戲劇為媒,創新文旅營銷;文旅融合,助力脫貧攻堅”,廣場上這條醒目的橫幅,似乎正解釋著大涼山戲劇節在疫情之下依然如期舉辦的“初心”。

變化在細微之中體現。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戲劇節期間的包機

因為戲劇節,今年的大涼山在旅遊推介時有了更多的“賣點”。以往外地人聽來“無感”的陽光溼地之城,如今因戲劇節有了更具象的影響和知名度。開幕當天,廣場上,各路越野車隊集結在一起,開啟了“戲遊大涼山”的序幕。而涼山文旅與四川航空合作的戲劇包機也正式開啟。7條“戲遊大涼山”主題旅遊線路也在戲劇節期間推出。更讓主辦方欣慰的是,今年的戲票比去年賣得好,票房收入增加了20%,更多當地人開始融入戲劇節。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邛海邊的戲劇路演

作為戲劇節的發起運營方,涼山文旅集團是整個涼山州文旅產業的國資平臺和踐行者,旗下有演藝、影視、藝術教育、酒店、餐飲、交通、景區等十個實業支點。在戲劇節之外,他們同時還經營著“阿斯牛牛”和“熊貓優途”兩大涼山農、旅品牌。在今年帶貨直播異常火爆的背景下,戲劇節在互聯網推出了“全球直播帶戲”的創新嘗試,不僅推廣了戲劇節和演出,也把涼山的美景和美食都一併做了推介。

5大雲端劇場的計劃也在實施之中。昭覺谷克德、冕寧冶勒、鹽源瀘沽湖、木裡香格里拉湖、會東老君峰,遍佈大涼山境內的5個景區,都將成為戲劇節的舞臺。大涼山的日月星辰、山川雲海、草木牛羊,都將會是戲劇的組成部分。而“雲端”的概念,正是要藉助互聯網直播,讓世界都看到涼山的大戲上演。

“戲劇節也許就是一匹馬,它拉動的是我們整個涼山地區文旅融合的全產業鏈發展。有了戲劇節的牽引,整個文旅產業就‘跑’了起來。”在談及為什麼要辦大涼山戲劇節時,涼山文旅集團董事長劉康說,在舉辦到第二年的時候,他們愈發清晰了自己要做什麼。“在堅持藝術性的同時,要把這個戲劇節的產業性、社會性、國際性更凸顯出來。”

劉康說,“我們這個戲劇節承載的東西可能和很多別的節不一樣,我們是企業辦節,我們辦節不是為藝術燒錢,而是為發展投資。是為整個社會的產業發展投資、為社會進步投資,為脫貧攻堅服務。我們希望有一個不同的IP來表達我們的價值,用戲劇來拉動整個涼山的文旅全產業鏈,最終為大涼山的社會發展和人民服務。”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美聲歌手蔡程昱擔任“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青年戲劇公益形象大使”

用文化帶動旅遊,讓世界看到涼山

今年,包括愛丁堡藝術節、阿維尼翁藝術節和國內烏鎮戲劇節在內,世界各地藝術節幾乎都因疫情停擺。但大涼山戲劇節卻最終如期舉辦了,在劉康看來,文旅市場始終面臨著競爭,“逆流而上勇者勝”。

“大涼山在去年形成了自己的影響力,讓大家對涼山有了新的認識和傳播,這個牌子立了起來,我們今年就必須要做下去。要告訴大家,我們的戲劇節在繼續,我們的戲劇精神也在繼續。”

雖然一年的時間經歷了很多“煎熬”,也準備了各種方案,但這個過程也讓劉康和他的團隊認識到,大涼山戲劇節的特點,就是在演出空間上有著天然的優勢。

“我們的戲劇節不單純是傳統的劇院封閉空間在進行演出,而是把我們大自然空間實際上開放,這個也是我們戲劇節的主題,就是‘迴歸戲劇初心’,戲劇最初來源於祭祀,來源於人和天地自然溝通,我們應該把大自然這個點做一個充分的釋放。”

各種困難,最終卻成為了某種契機。今年的戲劇節,特別多露天場地用來做演出、論壇、活動,大涼山冬天特有的暖陽,以及山川風景都成為了天然舞臺。戲劇,更像是推介大涼山壯麗山河的媒介。

“所有來到大涼山的人共同的感受就是,我們喜歡上這裡的山山水水,喜歡上這裡的氣候,這裡的風光、這裡的風土人情。”今年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國際論壇上,戲劇節的發起人和藝術總監、表演藝術家濮存昕向全世界的戲劇同行這樣介紹了這個地方。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戲劇節的國際論壇

戲劇節的另一位發起人、燈光設計大師任冬生參與了今年戲劇節的空間設計,他感慨道,“今年增加了很多戶外演出,雖然我們是被‘逼’著進行戶外演出嘗試,但反而契合了整個西昌和大涼山的氣候、風光和優美環境。可以說這是世界上唯一在冬天舉辦,而且戶外演出場地最多的戲劇節,這是很多其他藝術節做不到的。這裡的天然環境把被動變成了特色,形成大涼山戲劇節獨特的風景線。”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戲劇節期間的火把廣場夜景

戲劇節把邛海瀘山、聽濤小鎮、火把廣場、建昌古城等各個山水城市空間都化作了舞臺,歸結為“金木水火土”五行戲劇空間。而與此同時,整個大涼山的景點也都是舞臺。“雲端劇場”的概念正是由此生髮。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谷克德高山草甸間的“雲端劇場”

涼山昭覺縣境內的谷克德景區,正是五大“雲端劇場”之一。在彝語中,“谷克德”是“大雁棲息的地方”,這裡也是一片風景絕美的高山草甸,每年春夏之際,索瑪花漫山遍野開遍。從西昌出發,一小時左右的車程,即可抵達這片“世外桃源”。

大雁在湖邊棲息,羊群吃草踱步,群山花海之中,有好幾片空地,都成為表演的天然舞臺。

“我們谷克德里面的大雁,還有我們彝族民間藝人他吹的口哨、吹的樹葉、吹的草,他和日月星辰、羊群馬群都形成了一個戲劇空間。演員是什麼?那個地方的植物,那個地方的動物,那個地方的雲,那地方的原住民,都是演員。這是一個廣義的戲劇,有戲劇表達在其中,這就是‘雲端劇場’,戲劇表達走進了景區,用直播的方式讓大家看到。未來,也會有劇目去那裡演出。”

雲端劇場之外,大涼山戲劇節還提出了五種“入戲方式”:從雲南高速自駕來、從成昆鐵路火車來、從青山機場飛機來、從水路坐船來,甚至騎馬步行而來。

“我們的入戲方式不再是買個門票,而是你怎麼來,一個旅行的概念。當你入戲而來,整個涼山的時間都是戲劇。這個地方的人、這個地方的陽光、這個地方的花草,為什麼不是戲劇?”在劉康看來,戲劇其實不只是通常狹義的那種理解:“你在戲劇節時候來旅行,每天看的每一個都地方,我覺得都是一次和戲劇的溝通,你也會變成整個戲劇的一個部分。我們把戲劇的概念更加生活化了。”

用戲劇節作為產品拉動旅遊,讓更多人看到涼山此前“養在深閨”的自然人文資源,從而帶動整個文旅產業鏈的發展,這是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始終的願景和目標。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邛海邊月色小鎮

實現文旅融合創新,服務涼山社會發展

在今年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收官之際,一場在聽濤小鎮露天谷劇場的音樂會尤其顯得不同尋常。這場名為“涼山夠美”的森林音樂會是戲劇節的演出之一,也是涼山交響樂團成立9年來的第444場惠民音樂會。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已經舉辦了9年444場的涼山森林音樂會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涼山夠美”森林音樂會現場

2010年的12月,涼山交響樂團在西昌瀘山景區上演了一場“中國涼山彝風森林音樂會”,這個西部地區的交響樂團就此開啟了長達9年風雨無阻的惠民演出。除了因天氣等特殊原因取消外,惠民音樂會基本保持每週一場的演出頻率,9年多來從未間斷,至今已有觀眾30餘萬人次,演奏作品400餘部。

“回頭一想,我們自己都不敢相信,已經做了9年400多場公益音樂會。”回想往事,劉康覺得感慨。當年,還在擔任涼山歌舞團書記的他把一個雙管建制樂隊正式組建成了涼山交響樂團,自此開啟了在涼山演出普及交響樂的漫漫長路。

“當時我們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前演出的那場森林音樂會,是交響樂第一次走進涼山,也是涼山歷史上破天荒的交響音樂會。當時現場有嗑瓜子的、接電話的,還有一些山上的猴子跑下來,坐在樹上聽音樂。很多人當時就問,為什麼要在涼山做交響樂團。”

而9年過去,這個每週不斷的公益音樂會,因為音樂總監唐青石鍥而不捨的普及和樂手們的堅持,如今早已是另一番景象。音樂會每週都一票難求,開演前,觀眾都會在劇場前排長隊領票,安安靜靜進場,現場鴉雀無聲,演出直到演奏員全部離開,觀眾才會有序離開。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在聽濤小鎮演出的崑曲

“其實一臺音樂會帶來的,是城市整個文明的提高和審美認知的提升。”9年過去,當年的問題有了答案。而涼山也擁有了一個西部少有的專業交響樂團,創作了很多新作品,也伴隨歌劇《彝紅》等走進了國家大劇院。

如今,作為文旅集團董事長的劉康又一次被反覆問起,為什麼要在涼山做戲劇節。對於走在扶貧攻堅重要時刻的涼山州而言,戲劇節,到底和涼山的發展,是怎樣的關係?

答案多少有些相似,卻又有著不同。

在劉康看來,在大涼山舉辦戲劇節,要和別的戲劇節有差異化,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堅持藝術性和國際性同時,要有它的產業性和社會性。

“產業是脫貧的出路。對於脫貧攻堅工作而言,明年開始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返貧,要能夠可持續地發展下去。文旅產業是我們涼山的首位產業,所以我們的戲劇節要有產業性。”

“通過戲劇節,老百姓有了獲得感、幸福感,還有對於自己家鄉的審美認知、文化自信。當有了這些東西之後,還有什麼東西不能支撐脫貧攻堅,不能支撐涼山的進步發展?”

實現文旅融合創新,助力涼山可持續發展,這是戲劇節最終希望為大涼山帶來的。而戲劇展演、戲劇論壇、戲劇孵化、戲劇教育、戲劇生活、戲劇文創、戲劇旅遊七大板塊,成為打造品牌實現目標的支點。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600年古城牆下的社區戲劇論談

戲劇節期間,藝術家們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學校,去授課、表演,讓當地人受益。很多開放式的戲劇表演和活動也都免費開放。

今年戲劇節還提出“戲劇即生活”的理念,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項目被納入其中。戲劇電影被首次引入,而和專業設計團隊合作開發的10個品類30餘款戲劇文創產品,也在線上線下同時啟動售賣。

在很多露天開放的活動中,很多不瞭解戲劇為何物、從未走進過劇場的普通人也參與了進來。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在廣場上鋪沙演出的舞蹈劇場《吶喊》

舞蹈劇場《吶喊》被安排在了廣場露天演出。廣場的空地被鋪上了16噸沙子,當代舞演員們在這一環境下的表演,吸引了很多路人都圍觀駐足。參與策劃的視覺總監任冬生說,“普通觀眾即便對這個事情不關心、或是不瞭解,但當我們在很多場地進行裝飾的時候,就和普通老百姓有了關聯,讓戲劇走進了他們的生活,有了生命力。這就是一種交互,一種關注和參與。”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消防官兵一起觀看孵化作品《春暖花開》

孵化作品《春暖花開》在谷劇場演出當天,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觀眾。他們是今年3月在那場西昌大火中奮勇撲救的消防官兵。戲劇節的發起人、也是藝委會執行總監李亭親歷了驚心動魄的救火過程,而她當時就有願望,要讓這些消防官兵有一天能坐在他們保護的谷劇場觀看演出。演出這天,她願望成真,發表感言時泣不成聲,而官兵們和觀眾一起看戲的情景,也感動了在場所有人。

愛丁堡藝術節亞洲藝術獎主席王永嘉說,去年第一次來到大涼山是驚豔,第二次來是再認識。“我發現大涼山和戲劇節已經互相融合,這對於雙方而言都是機會,可以互相獲益。”

而任冬生這樣理解大涼山戲劇節的意義:“戲劇節不只是吸引外地遊客或者西昌本地人來看戲,而是我們把大涼山和西昌的自然風光、文化和品牌,放在了一個世界性的平臺。戲劇節是一個載體,以後每屆戲劇節的舉辦,都會引來更多的人關注,乃至全世界的目光,更多人因此來到西昌,促進當地消費,形成文化品牌,讓藝術和商業能夠共存的良性循環。”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戲劇節發起人濮存昕和李亭在戲劇盛典上

濮存昕則在和世界各大戲劇節負責人對話的論壇中再一次表達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初衷。“我們希望讓大涼山能夠在這裡看到世界,也讓世界看到大涼山。我們用戲劇的方式搭起一個橋樑,讓文化互相之間溝通、交流,希望涼山能夠更快、更好、更繁榮地發展起來。”

觀察|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大涼山帶來什麼?

戲劇節地圖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施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