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愛發脾氣的孩子,,才不是被寵壞了
養孩子太心累了!
本來以為孩子慢慢長大就不那麼難帶了,誰知道,隨著熊孩子年齡一起增長的,除了個子,就是脾氣。
特別讓人抓狂的,明明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可是孩子卻能莫名的原地爆炸。
起初還能耐住性子好好哄幾句,要是孩子繼續無休止的哭鬧,對不起,老孃也是不好惹的,拳打腳踢誰不會,我也直接和你對著幹!
別人總說孩子脾氣大是寵壞的,可是我並沒有啊!
聽到這裡,我忍不住笑了,在這個問題上,當媽的都有很多共鳴吧。
胡攪蠻纏?暴跳如雷?哭天搶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不是我家熊孩子嗎?
不過呢,和孩子對著吵,真的很蠢,因為不但把自己氣得半死,還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怎麼做呢?我們還是要好好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
小P孩,是一種特別簡單的生物,不高興了,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1. 需求沒有被滿足。
比如玩的很開心不想睡覺、在商店裡看到好玩的好吃的要買、看到喜歡的電視節目想一直看下去,這些需求一旦被爸爸媽拒絕,孩子自然會不開心。
2. 被批評誤解,心裡委屈。
從“情緒分化”的理論來看,嬰兒最初只有“舒服”和“不舒服”兩種情緒,等到六個月大,“不舒服”分化成為“生氣”和“難過”兩種情緒。
當被誤會時,孩子會出現生氣難過兩種矛盾情緒,這時大腦出現混淆,往往會出現大叫、大聲說話、跺腳的動作。
3. 產生挫敗感。
孩子和別人一起遊戲比賽的時候,如果落後對方便生氣,又或者在自己學習或者遊戲的過程中遇到難題而表現出各種情緒,這就是典型的“輸不起”產生的挫敗感,也是孩子發脾氣的一大原因。
4. 其他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在餓了、困了、病了、累了以及無聊的時候也會比較容易發脾氣,就是所謂的“找碴兒”。
清楚孩子為什麼生氣發怒,咱們才能對症下藥。但其實無論孩子因為哪種原因暴跳如雷,我們都可以試著這樣做。
1. 無論在家裡還是外邊,帶孩子到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既能打消旁邊人看熱鬧的興趣,也好緩解自己的尷尬,更方便和孩子“從長計議”。
2. 幫助寶寶說出他們的情緒! 在安靜的地方和孩子共情,告訴他“我知道你很傷心,你此時此刻一定很想......”
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持續一會兒,也許孩子會大哭起來,但那也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不妨讓他完整地釋放,直到安靜下來。
當大人說出了孩子的感受時,孩子才會開始順著語句思考。
3. 允許他釋放情緒。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千萬不要跟他講任何道理,他都是關著耳朵聽不見的。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蹲下來,和孩子平等的對視,輕輕撫摸臉、手,摟他在懷裡。等孩子哭完,再告訴他,怎麼解決問題。
4. 恰當轉移注意。2-3歲孩子注意力的維持時間也只有3-5分鐘。當孩子哭鬧不止時,採用注意力轉移的方法通常會有效果。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媽媽還是要和孩子多溝通,瞭解他的最終需求和尋找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其實,發脾氣一點都不可怕,阻止發脾氣才是。
正如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認為: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因為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
所以,我們要做的無非就是正視、接納孩子的情緒,在瞭解原因之後幫他們紓解。
面對孩子發脾氣,我們常常會覺得他們無理取鬧,不可理喻,但很少有家長會想到:如果一個孩子能在父母面前哭鬧撒潑,恰恰說明,你們是他最信任的人,只有好的親子關係,才會讓孩子們肆無忌憚。
不是都流行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嗎?無條件的愛,就意味著我全然的接受眼前的一切存在,對於孩子,我接受你的優缺點,接受你的獨特和唯一,接受你本來的樣子,接受我喜歡的部分和我不喜歡的部分。
這份接納來源於你就是你自己,我允許你以你原本的樣子存在。
所以啊,我們無條件的接納,溫和卻又堅定的態度,都化成了孩子內心的資源,當他以後發脾氣,也會逐漸意識到:這很正常,我只是需要儘快調整自己。
這,才是讓孩子受益終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