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花椒生產栽培歷史及發展趨勢

花椒,原產於我國,為芸香料、花椒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是重要的調味品、香料及木本油料樹種之一。古名稱其為椒、椒聊、大椒、秦椒、蜀椒、鳳椒、丹椒及黎椒等。它的分佈很廣,在我國除東北、內蒙古自治區(以下簡稱內蒙古)等少數地區以外,各省市栽培廣泛。以陝西、河北、四川、河南、山東、山西、甘肅等省較多。花椒易栽培,好管理,用途廣,深受廣大群眾所喜愛,是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的主要經濟樹種之一。花椒也被日本、韓國、朝鮮、印度、馬來西亞、尼泊爾、菲律賓等國家引種栽培,其中以日本、韓國研究較為深入,應用比較廣泛。



我國花椒生產栽培歷史及發展趨勢


我國花椒栽培歷史

我國花椒栽培歷史悠久,對花椒的利用最早可追溯到商代,但沒有花椒利用的文獻記載,只是後人在考古過程中發現了花椒被最早利用是在這一時期。到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10世紀的周代,就有了我國人民利用花椒的紀實。這在林鴻榮的《椒史初探》中可以得到證實。最早有關花椒的文獻見於《詩經》,在《周頌》《唐風・椒聊》《陳風・東門之粉》中有“椒聊之實,繁衍盈升”“有椒其馨”視爾如荍,貽我握椒”的描述。

花椒作為栽培樹種,最遲不晚於二晉之際。時至南北朝時,我國種椒不僅已頗為興盛,而且關於種椒方法已有記述,主要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種椒第四十三》、宋朝蘇頌的《圖經本草》、元朝孟棋暢的《農桑輯要》及明朝王象晉《群芳譜·椒》、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特別是西漢人的《範子計然》一書詳細記載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關於花椒繁衍育苗、栽培、採收、貯藏等方面的栽培經驗和技術。明、清時期,由於交通發展,內銷日盛,花椒栽培進一步得到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花椒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花椒栽培面積也隨之不斷擴大,產量大幅度提高。20世紀50年代初期,全國花椒的年產量僅200萬~250萬kg。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花椒年產量近6000萬kg。近年來,花椒的年產量已達1.6億kg以上。


我國花椒生產栽培歷史及發展趨勢


我國花椒地理分佈

我國花椒的分佈古今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陝西西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東南部為花椒產區;漢魏以前花椒主要野生於我國西部的山地;宋元時期以栽培為主的經營方式逐步興起,其分佈略向西移;明朝之後,植椒已成民俗,特別是在內銷日盛、外銷刺激的形勢下,花椒栽培遍及我國南北大多數省(區),直至青藏高原。

花椒野生於秦嶺及泰山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現在我國除東北、內蒙古等少數地區以外,均廣泛栽培。以陝西、河北、四川、河南、山東、山西、甘肅等省較多。多栽培在低山丘陵、梯(臺)田邊緣,庭院四旁。在深厚肥沃、溼潤的沙質、中性或酸性土壤上生長良好、在石灰質丘陵山地生長尤佳。


花椒品種開發現狀及發展趨勢

我國是世界花椒栽培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國家,花椒研究主要以豐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為主,而良種選育及產品開發滯後於日本和韓國。在日本,花椒繁殖以嫁接為主,認為實生苗性狀易分離、有刺,且多為雄株,果實小,果穗鬆散,產量低,而嫁接苗抗病和抗乾旱能力強。日本在花椒產品開發應用上形式多種多樣,嫩葉、嫩芽、花蕾、青果、成熟果、種子、枝幹等都得到了開發利用。鮮果的應用佔有一定的市場,大約佔總量的1/3,並且日本將花椒作為藥用植物進行開發研究。日本醫藥株式會社、各醫藥教學與研究機構,投入極大精力對花椒開展攻關研究,並取得成功。

在韓國,花椒一直作為食用和藥用植物,韓國林業遺傳研究所一直致力於選育多果穗、果粒大、無刺的優良品系。

今後,我國要加大花椒良種選育和花椒產品深度開發研究工作,促進花椒栽培管理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我國花椒生產栽培歷史及發展趨勢


我國花椒產業發展情況

近幾年來,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四川、甘肅等省花椒發展甚快,已初具規模,形成商品基地。如韓城市是陝西重要的花椒產區,也是全國最大的花椒基地,面積達3萬hm2,其花椒產品以“穗大粒多、皮厚肉豐、色澤鮮豔、品質優良”而著名,產品遠銷國內20多個省(自治區)。陝西鳳縣的花椒“鳳椒”以“全紅、肉厚、有雙耳、風味獨特”而備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在國內市場上久負盛名。在市場經濟的有力推動下,到目前已發展花椒2萬hm2²,但商品市場仍供不應求。此外,四川的漢源、茂縣、汶川,甘肅的武都、天水,河北的涉縣、平山,河南的林縣、安陽,山東的沂源、沂水、沂南、山西的平順等地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花椒商品生產基地。

本文內容選編自《花椒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2020年10月第8次印刷,李優、韓強、秦波主編,責任編輯白姍姍。


我國花椒生產栽培歷史及發展趨勢


推文選題:馬建陽

審校:馬建陽、朱妍婕、王偉紅

設計:陳瑩

核定:劉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