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曾是世界老大,為何美國崛起時它不打壓,反而跟在美國身後

二戰之後,美國一家獨大。霸權主義、強權思維已深入骨髓。對於其它國家的崛起和興盛,總是看不順眼,擔心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威脅。不是今天封鎖這個,就是明天制裁那個。意圖把一切可能超越它的國際勢力,除之而後快。

其實,如果和鼎盛時期的英國相比,美國可就差得遠了。早在19世紀初時,英國的總領土就多達3367平方公里,人口近5億,兩項均佔到世界的四分之一。可以說,那時候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真正是實至名歸的世界霸主。

英國曾是世界老大,為何美國崛起時它不打壓,反而跟在美國身後

(波士頓傾茶事件)

按說,英國對於脫離自己​殖民體系的美國,理應遏制打壓,阻止它的壯大超越才是。但事實上,英國不僅沒有封堵美國的超越,在美國成為新的世界霸主之後,還甘當美國的小弟,兩國間關係還非常好。那麼,英國人為何沒有當今美國人的那種心態呢?

一、英國和美國的淵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英國就沒有美國。

早在1607年,英國一個約100人的殖民團體,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詹姆士鎮,成為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永久殖民地。此後150年間,更多的殖民者來到這裡。他們中間,大多數為英國人,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荷蘭、愛爾蘭、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這些歐洲移民屠殺印第安人,佔領他們的土地。

18世紀中葉時,英國建立的13個殖民地初步成形。它們在英國的統治下,按照英國的制度,改造成13個具有政府和議會的殖民區。

不過英國的統治和當地殖民地之間,很快產生了裂痕。這些歐洲殖民者,開始萌生獨立的念頭。波士頓傾茶事件後,13州獨立意識空前高漲。

1774年5月,13州的代表齊聚費城,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和英國商討獨立事宜。但英國堅持殖民地必須臣服英國,雙方不歡而散,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1776年5月,13州代表再會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確定了獨立的目標,並在7月4日簽署《獨立宣言》。

可以看出,是英國在美洲大陸的殖民擴張,建立13州殖民地,才有了後來美國的基礎。也正是因為這樣,在遏制美國崛起的戰略上,英國人猶豫不決。而這也造成了美國的彎道超車。

英國曾是世界老大,為何美國崛起時它不打壓,反而跟在美國身後

(歐洲戰爭)

二、美國所在的地域優勢。

美國的崛起順風順水,和它的地域優勢有很大關係。

美國地處遠離歐洲的拉美大陸,這塊區域內的阿根廷、玻利維亞、墨西哥,甚至加拿大,和在英國殖民基礎上建立的美國相比,實力實在太弱了。因此,美國在拉美橫衝直撞,自由發展,基本沒有什麼壓力。

相比之下,歐洲各國就沒有美國這麼好的運氣了。當時的英、法、德、俄都是強國,全擠在歐洲大陸上,相互間傾軋製約,衝突不斷。

英國在歐洲壓制德俄等國都忙得不亦樂乎,幾乎把全球的軍事力量,都調回本土,哪還有閒心遏制美國的擴張壯大。快速發展的美國,自然對英國心存感激。

英國曾是世界老大,為何美國崛起時它不打壓,反而跟在美國身後

(太平洋戰爭)

三、歐洲戰爭後的霸權交接。

美國的經濟規模雖然很快超越了英國本土,但英法依靠龐大的殖民體系,仍然穩穩坐著世界霸主的位置。火燒白宮以後,英國認為,美國和當時的大清王朝一樣,雖然有錢,但也只是一隻待宰肥羊而已。

但德國這個歐洲楞頭青,為了搶奪英法的殖民地,搶奪世界霸主的地位,接連發起了兩次世界大戰。德國的行為,不僅把英國的龐大殖民體系徹底摧毀,整個英國經濟也面臨崩潰。

而遠離炮火的美國,卻大發戰爭財。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達到巔峰。此消彼長,當時英國的世界老大位置,已經換到了美國名下。

英國雖然極不情願放下老大的架子,但實力的衰退,使它的國際話語權日漸勢微​。加上當時蘇聯野心勃勃,妄圖稱霸歐洲。這時,英國主動和美國建立了戰略同盟關係。支持富得流油的美國,和蘇聯搞軍事競賽,共同遏制蘇聯。

美國又趁機出了一個馬歇爾計劃,進一步鞏固了對西歐各國經濟的控制地位。

失去龐大殖民體系的沒落貴族英國,則不得不低下頭來,從大哥變身小弟,緊跟美國步伐狐假虎威,來維持自己在歐洲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英美關係的變遷與英國的世界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