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解讀,一位企業家從《道德經》中悟出的管理智慧!

道經解讀,一位企業家從《道德經》中悟出的管理智慧!

近些年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研究《道德經》的熱潮,充分顯示出老子學說的意境高深,內涵深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是尋找解決天地萬物問題和難題的寶庫。

讓我們走進眾妙之門,從《道德經》的智慧海洋中尋找有助於企業家提升決策維度,提升競爭力,提高領導力,提高執行力的智慧,師古用今,以供企業家慧鑑。本文以“上善若水”為例,探討《道德經》對企業家的有益啟示。

上善若水語出《道德經》第八章,原文是這樣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是《道德經》中流傳最廣的名句,但同時流行的還有對其的片面解讀。片面的解讀基本是這樣的:水是善良的,純粹利他的,不和萬物爭高低,不和人爭名爭利,退守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處,高高興興,自覺自願地只為別人,不為自己。

我認為這種理解是可以商榷的。理由有三:

第一,不符合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水可以生木,亦可以克火,克就是競爭、鬥爭、摧毀,所以,水並不總是順從的。

第二,在自然界中,水可利益萬物,亦可摧毀萬物,在人類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提高的今天,洪水、海嘯仍是全人類的噩夢。

第三,老子首次提出了“上善若水”的主張,以水語道,通過對水的詮釋,讓我們感知到無形、無味、無相併且不易察覺的大道本性,如果把“上善若水”僅僅解讀為退讓利他,顯然不能彰顯大道的本意。

我理解的“上善若水”是這樣的:最高明的做事方法象水一樣,擅長通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碰撞式的競爭,居處於眾人看不到好處的地方,故接近於道。

“上善若水”給企業家們指出了提升自己思考維度的三重境界,即善利、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提升自己領導力需要七項內容的修煉,即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水擅長於通利天下萬物,與天下萬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水不但存身於江河湖海,亦存身於金木火土四行之中,存身於萬物的孔隙之中,水可以影響萬物,調動萬物,是因為水與萬物是一體的,這是水可以通利萬物的根本原因。水與萬物同生同滅,共存共榮,與天下萬物的利益是一致的,沒有私利。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說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所以能如此長久,是因為它並不是自己讓自己生存的長久,而是生生不息的萬物才構成了它的長久。天地之所以為天地,是因為萬物構成了它。因此,天地就是供萬物生滅的空間和平臺。天地沒有私心,不會關注萬物中那一個的生死,也不會關注自己的生死。天地沒有私利。

人類所有的組織都是一個平臺,包括政府、公司、機構。各種資源呈現於平臺之上,任由天下人去組合利用,企業家通利萬物的能力大小,決定企業配置和調動社會資源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企業的規模大小和平臺的高低。

企業家從《道德經》悟出的管理智慧:

1、企業家在外要善利各方,在內要善利員工,要認識到企業的基本構成是員工,企業所有人和員工是共利的,除了企業的利益以外,在企業中企業家沒有私利。這就是善利對企業家和員工利益關係的解讀,是“上善若水”對企業家和員工關係的詮釋。

2、任何人要做大事情,成就輝煌人生,必須認識到天地無私,自己也必須無私。要做到無私,企業家就要開闊心胸,變大格局,具有社會良知,具有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發願與員工共生共榮,共同發展,把企業經營目標和員工的利益融合在一起,把自己的利益和員工的利益融合在一起。

3、有了天下無私的認知,企業家就會正確處理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係,合理分割經濟利益,得體的處理員工的權利,義務和人格尊嚴,這樣員工就會和企業家團結一心,以群體的力量,去通利更大、 更深、更廣闊的社會資源,為企業所用,使企業蓬勃發展,做強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