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孩子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輸不起,也不可能贏

孩子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前兩天帶孩子在小區裡玩,看到有幾個小朋友在玩剪刀石頭布的遊戲。

其中一個小女孩,大概五歲左右的樣子,只要是她贏,就會繼續玩下去。

但只要她輸了,就會吵著說“不算數”,非要重新再來。

有的小朋友不肯重新再來,她就氣鼓鼓、哼唧唧地非拽著小朋友的手讓她重新來。

漸漸地,小朋友們都不高興了,紛紛甩開她,不願再和她玩。

她跑到媽媽身邊,忍不住大哭說:他們都不跟我玩!

媽媽說:誰讓你非要讓自己贏?這麼耍賴誰跟你玩?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感嘆:輸不起的孩子,往往也不可能贏。

因為可能已經沒人願意給他提供贏的機會了。

從兒童心理學上講,“輸不起”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的現象,因為孩子年齡還小,還不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一旦輸給了別人,自然就表現出了不開心,甚至哭鬧。

然而任由孩子如此發展下去,輸掉的很可能會是孩子的一生。

教育學家李希貴曾說:教會孩子從“追求贏”到“學會輸”,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怕輸的孩子,失掉了戰勝自我的勇氣,失掉了不卑不亢的姿態,更失掉了人生翻盤的無限可能。

只有輸了能夠坦然認輸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挫折,在人生路上披荊斬棘,一往無前,真正地成為人生的贏者。


孩子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輸不起的孩子,再優秀也沒用

孩子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在北大讀書時,有一位數學系的同學,因為一門考試不及格,得了精神分裂症。

有一次那位同學在深夜發病,光著身子繞著宿舍樓跑,邊跑邊喊:“我是北大的!我是北大的!”

想想這樣的情景,真讓人覺得又心酸又感慨。

能考上北京大學的,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算得上是人中龍鳳,本應有著繁花似錦的未來。

可就這樣一位優秀的學生,因為掛掉了一門考試,便賠上了整個人生,原因無他,輸不起而已。

在北大2018年中文系畢業典禮上,教授戴錦華這樣寄語畢業生:

在歌詠與膜拜成功的流行中,我們都知道,追逐成功,是一場巨型的馬拉松競賽。起點處千軍萬馬,終點處屈指可數,奪魁者鳳毛麟角。

人生的第一課,也是畢生之課,是學會輸得起。

祝你們成功,如果你們不甚成功,甚或落敗,那麼,輸得起就好。

我們都希望孩子變得優秀,都在告訴孩子怎麼去贏,如何去贏。

然而,如果不告訴孩子如何看待輸,那麼所有的優秀,也許都會在某次失敗後,劃歸為零。

就像白巖松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想贏,但不怕輸才是真正的關鍵。只有你不怕輸的時候,你才能贏。”

孩子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孩子怕輸,源自家長的態度

孩子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曾看過一個視頻:

4歲的小乒乓球手在輸掉了一局比賽後,哭著去找媽媽。媽媽心平氣和地對她說:

沒關係,打起精神不要哭。來看一看這是什麼?說著翻開她的小手掌。

原來,手掌裡寫的是她和媽媽的暗號:集中、時機。

媽媽接著說:別哭,好好打球,集中精神,看準時機主動些。

得到媽媽鼓勵的她,像換了個人似的一下子扭轉了局面,看準機會頻頻扣殺,取得複賽勝利。

另一位小球員,輸掉一局比賽時也是哭著找媽媽。

而媽媽先是打了他一下,然後說:人家都在看著,還哭,真不敢相信。自己不好好練習有什麼辦法?

然後推了他一下,說:人家都在等著呢,等你呢,聽見沒?你是要棄權麼?

兩位媽媽一比,高下立判。

當孩子輸的時候,前一個媽媽接納孩子的悲傷與難過,給孩子穩定的支持與鼓勵;

而另一位媽媽,嫌棄孩子的軟弱與淚水,給孩子雪上加霜的批評與說教。

做得好才會被表揚、被認可、被喜歡;做得不好就會被批評、被羞辱、被說教,

那長此以往,孩子怎麼可能能夠坦然面對輸這件事呢?

想讓孩子輸得起,家長就必須改變對待孩子輸的態度。

當孩子輸了的時候,認可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我知道你輸了一定很難過,但是不管你有沒有達到目標,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

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與鼓勵,不和別人家孩子作比較,幫助孩子找到進步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順利邁過這道坎,既不哀怨自己的輸,也不嫉妒別人的贏,成為一個“輸得起”的孩子。


孩子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教會孩子為別人的成功歡呼

孩子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前些日子,澳大利亞游泳選手霍頓在孫楊奪冠後拒絕與孫楊合影,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一時間,“輸不起”的霍頓成為了網民的笑柄,輸了比賽就諷刺對手,實在有失風度。

那些輸不起的人,往往對自己的失敗無法釋懷,對別人的成功又耿耿於懷。

只有學會坦然面對別人的成功,為別人的成功真誠鼓掌,才是掌握了輸贏二字的真諦。

只有那時,無論是自己贏,還是別人贏,才都是一件開心快樂和值得慶祝的事。

只有那時,你才會真正地不在乎輸贏,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把著眼點回歸到反思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上,獲得長足的進步。

我的女兒曾經也有顆輸不起的玻璃心。

玩桌遊遊戲時,只要是她一輸,就會嚎啕大哭。

我曾嘗試接納她的情緒,支持和鼓勵她,雖然女兒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她從心底裡,還是很在乎輸贏。

而且我發現,相比自己的輸,她更介意的彷彿是別人的贏,就像她說的那樣:怎麼每次都是你贏,你都贏了很多很多次了!

轉機發生在我的一次嘗試。

那次,只要她一贏,我不再如以前那樣表揚她說“你真厲害!”

而是說:哇,恭喜你呀!雖然我輸了,但你贏了我也很開心,我要恭喜你!

然後我握了握她的手,表示恭喜。

幾乎是立竿見影,女兒就有了變化。當我贏了的時候,女兒不再嚎啕大哭,而是過來握握我的手,“小大人”般地說:雖然我輸了,但你贏了我也很開心!恭喜你!

有一次,女兒開心地跟我說:媽媽,我輸了好像也不難過了哎!別人贏我也很開心!

亞里士多德曾說:嫉妒者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折磨他的不僅是自己本身的失敗和挫折,還有別人的成功。

所以,能正視自己的失敗,並不是就擁有了一顆輸得起的心。

真正的輸得起,不僅是正視自己的失敗,還要能正視他人的成功。

教會孩子這一點,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贏”。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成為輸得起的人,不懼風雨,無畏失敗,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坦坦蕩蕩面對輸,堂堂正正贏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