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長清大峰山上的齊長城

前記:二零零二年七月廿七日,夜宿長清大峰山,翌日晨起爬山,造訪峰雲觀,參觀齊長城,屯兵營等古蹟,感慨萬千,遂撰文以記。

早晨起來,趁著氣溫還沒升上來,匆匆繞過山下的一灣池塘,池塘沒有多少水,也不清澈,卻有幾隻鴨子在水裡戲耍。沿著青石臺階向上爬,依次經過王靈官廟和峰雲觀,很快就要到達了山頂,看到了傳說中的齊長城。

濟南長清大峰山上的齊長城

這長城乍一看很殘破,分明就是一堆破舊雜亂的石頭,連斷壁殘垣都稱不上,顯得毫無生氣,遜順地藏在草木的中間。看上去,讓我多少有些失望,畢竟與想象中長城的雄壯相差太遠了。爬到山頂,看到這堆石頭沿著山峰向北、向東延伸去,才感到有牆的形體。可仍感覺不到它有何奇偉之處,也許是在城市裡高樓大廈看的多了,再看這三四米高的牆頭,怎麼看也覺得不起眼兒了。齊長城號稱"中國長城之父",我國古代建築最雄偉的代表,此時此刻在我眼裡,他卻沒有彰顯出一點父親的高大形象。

濟南長清大峰山上的齊長城

沿著石路向北走了幾米,漸漸覺得這牆變得整齊高聳起來了,超越了周圍的草木荊棘,遠望去竟也和雲朵相接了。再定眼細看,這些粗獷的石頭也變得有秩序了,石塊雖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卻都錯落有致,彼此嵌合的非常緊密。牆體上部每隔一段距離都留有觀察孔,牆根部也依山勢留有排水孔道,保證雨水可以順勢排出,所以它屹立山頂兩千五百餘年不倒。這才意識到,眼前這石疊的壁壘已經橫亙了幾千年了,其間風吹日曬、雪雨冰霜,都未曾屈服。在那遙遠的時代,建造這城牆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沒有起重機,沒有現代的機械設備,甚至連上山的石階、石路都沒有(這些石階、石路都是近年因旅遊開發才建造的)。所有的石塊都是勞苦人民一塊一塊地搬來,一塊一塊地壘起來的,那建造的過程甚至是忍著飢渴和病痛,冒著酷暑和嚴寒。也許我正撫摸的這塊石頭就沾染了古人手上的鮮血,採石匠揮動著大鎬將它從生長了百萬年的山體上撬下來,搬運的苦力或肩挑、或揹負,或手搬,一步一步將它運到這牆腳下,石匠細細地觀察它的形狀,為它尋找一個合適的安放位置,也許試驗了好多次,終於放在了這個位置,一放就是幾千年。若石頭也有思想,不知它從長了幾百萬年的山體上來到這兒,會有何感想,會思念曾經懷抱它的大山嗎?

濟南長清大峰山上的齊長城

沿著石路再向東走百十米,便是古屯兵營遺址了。所謂屯兵營,即石頭壘的一片片的小房子,所有房子完全用石頭砌成,連房頂也是用石頭一塊塊疊起來的,沒有用一點木材或泥土,雖然看上去是透光的,卻絲毫不漏雨。據介紹現在的工匠都沒辦法複製建造出這樣的屋頂了,頓覺得這一個個的小石屋有了一層神秘的厚重感。原來古代的將士們就是在這石屋裡宿營的,踱步進去,裡面有一絲陰涼。屋內什麼都沒有,屋子雖小,卻也空曠,四壁除了石頭,還是石頭。在裡面呆上一會就感覺單調的不能再單調了,也不知古代的將士們住在這山頂的石屋內是如何排解單調寂寞乏味的。

濟南長清大峰山上的齊長城

長城邊不遠處赫然立著一塊大石,上書"孟姜女哭長城處"幾個紅色大字;下山的路旁又見一石豎起,上書"孟姜女問路石"。相傳,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長城,久無音訊。孟思夫心切,決定去邊塞尋夫,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長城建設工地,於是,一個痴情的女子,在這荒涼的邊塞中,面對著一群衣衫襤褸的"國防建設者"們開始了詢問、求助的過程。也許孟姜女的出現,讓無數丈夫想到了溫柔的妻子,讓無數兒子想到了慈祥的母親,讓無數父親想到了可愛的孩子,於是孟姜女尋夫的事蹟在這片建設大地上傳播開來。終於有一天,她打聽到了丈夫服役的地方,帶著滿滿的希望,甚至一遍遍想象著見到丈夫後為他擦汗補衣的情形。可是,等待他的卻是丈夫的死去的噩耗,丈夫已被埋在長城的腳下,再也感受不到愛人溫暖的擁抱,只有這冰冷的長城。悲痛欲絕她只能用哭喊著質問蒼天,命運為何對她如此不公?為什麼有人天生坐明堂,有人卻要受這奴役之苦?蒼天無法回答她的質問,只有陪她一起哭泣,大地也為之震撼,忽然之間,天降大雨,山搖地動,大片的長城轟然倒下。

濟南長清大峰山上的齊長城

濟南長清大峰山上的齊長城

當然,長城並未倒下,孟姜女哭長城只是被誇大了的傳說而已。長城依舊是那時的長城,只是築城的人不在了,城內王也不在了,連城內的國家也不存在了。 這長城留給我的,是綿綿不盡的思緒……

《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一,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有餘裡。",在大峰山上,我所見到的也僅僅是森林中幾片葉子而已,但願我沒有被一葉障目。

文/呂豔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