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0分的能力,卻發揮不到10分,發現孩子內驅力,引導自主前行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很多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是長不大的,擔心他們做某件事能否勝任,會不會做不好,在這樣觀念的影響下父母會對孩子的行動力施加主觀的限制,讓孩子的內驅力得不到發揮的空間。

明明有100分的能力,但是在生活中往往發揮了不到10分,類似的情況一點不少。浩浩從小就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作為大哥哥他平時也很照顧自己的妹妹,到了週末還會承擔起給全家人買早餐的責任,每次媽媽看到浩浩拎著豆漿油條回家都會給浩浩一個大擁抱,美美獲得媽媽的肯定浩浩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但是一段時間奶奶來家裡住,看到浩浩“小小年紀”就要給家人買早餐,覺得孩子還小怕他做不好,萬一路上摔倒了怎麼辦,萬一豆漿撒了油條掉了怎麼辦?於是奶奶主動接過了浩浩的週末買早餐這事。養成了許久的習慣在短短一個月後就被毀了。一個月後在讓浩浩買他就不太想去了,說自己怕拎不好撒了。

已經上小學的浩浩能夠做的已經很多了,但是被唸叨兩次後他自認為自己的“能力”其實很有限,關於孩子的自我認知,家長的引導很重要。在孩子形成認知的過程中父母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對應的孩子能夠釋放的內驅力也是不一樣的

,以上奶奶的形象就成為了孩子行動力上的天花板,給孩子灌輸“能力有限”的想法,而媽媽更多地是扮演背後助推手的角色。

有100分的能力,卻發揮不到10分,發現孩子內驅力,引導自主前行

凱迪拉克效應

凱迪拉克效應源於一個笑話,在美國一位印第安老人在地底發現了石油,從此人生逆襲成了富翁,喜不自勝的他很快提了一輛心心念唸的凱迪拉克。不過很神奇的是他讓汽車行動的方式是用馬拉車,實際上汽車並沒有出現故障,車子自身具有的動力相當於100匹馬的力量,但是印第安老人並沒有想過去點火啟動發動機。

在凱迪拉克的故事中,老人的傳統固執是一個原因,另外他也忽視了汽車本身強大的動力,舍內逐外的的本質也是這一故事發人深省的地方。

回頭再來看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們是不是也會存在和印第安老人一樣的問題,忽視了孩子強大的內驅力呢?要知道即便是孩子,他們的體內也會蘊含巨大潛力的。

有100分的能力,卻發揮不到10分,發現孩子內驅力,引導自主前行

讓孩子獲得野草般茁壯的成長力

為什麼在很多家長眼中,孩子上了小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就變得普通、身上的缺點也暴露地越來越多呢?

孩子上學之後需要被新的規則和世俗觀所束縛,在學校按照老師的要求端正坐在位置上,認知聽老師講課,此外還有課業,考試等的壓力。家長眼中的孩子形象更多地還是受到了成績的影響,但是強拉硬拽地督促孩子學習起到的效果終究有限。

在學校中,豐富的課表最終還是要回歸最重要的語數英三門學科,類似科學、勞動、思想道德等課程會因為各種理由被換成所謂主科,這些在豐富的課表上是無法得到體現的。

甚至還有孩子因為中午在操場上追逐奔跑被記過扣分的,校方給出的理由是非體育課期間不能隨意追逐跑跳。

在充滿活力的年齡孩子被各種莫名的規則所束縛,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獲得更像是脆弱的盆栽,缺乏了野草般生長環境的孩子們被限制了行動,也限制了向上茁壯成長的動力。

都說現在的孩子課業壓力大,於是家長們犧牲了孩子的自由時間來上輔導班強化學習,但是這樣的焦慮更多地是來自家長、學校以及社會的,大趨勢的形成不是一個人的力量。

在這其中千千萬萬的家長們都在扮演助推手的角色,是千萬家長促成了現在孩子學習緊張焦慮的局面,為了讓孩子多考幾分犧牲的自由時間其實也是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有100分的能力,卻發揮不到10分,發現孩子內驅力,引導自主前行

發現孩子內驅力,引導自主前行

1. 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大人出於對年幼孩子的不放心事事都想要掌控在手中,但是這樣做還需要給孩子留有餘地。每個人都不喜歡突然被人闖入的感覺,因此在孩子形成自主意識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創造自由的環境,哪怕是短暫的一會兒時間也是有必要的。

在沒有束縛的條件下孩子才是最本我的自己,實際上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的內心才會得到釋放,做自己想做的,自我意志下行動也會變得積極。孩子越大越需要自由空間,所以家長們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也要學會逐步放手,用信任代替監視,用引導代替掌控。

2. 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要充當引路人而非指路人,所以在更多的情況下還是要讓孩子獨立面對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當發現孩子止步不前時可以適當進行引導,讓孩子形成勇敢不退縮的品質。

要相信孩子內驅力的強大,比起迴避退卻,迎面克服才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通過一次兩次的成功挑戰就可以很好地樹立孩子面對困難的信心,體驗成功其實就是不斷釋放內在驅動力的一種方式。當孩子變得自信,再度面對困難時內驅力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有100分的能力,卻發揮不到10分,發現孩子內驅力,引導自主前行

3. 讓孩子自主的選擇

獨立是從每件微小的事情開始的,比如孩子開始會自己穿衣服開始,慢慢地父母可以讓他們自己挑選每天要穿的衣服,比如週末參加的戶外活動,也可以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

父母在其中扮演的更多地還是陪伴者的角色,實際上什麼活動,內容如何收穫最大的還是孩子,因此選擇的權利大可以給孩子,從每個微末的小事中孩子的選擇有助於強化自己的世界,兒童時期強化自主性在未來才能更好地決定自己的人生。

4. 父母要以身作則,用良好的人格品質影響孩子

對於育兒現在的父母都特別上心,相比過去衣食滿足就是最好的養育,現在的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有了全方位的提升,但是教好孩子依舊是一件難事。

給孩子講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時候真的不管用,其實影響還要從點滴開始,從為人父母自身的行為規範開始。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孩子,這是一個相對漫長但又切實有效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力量不容小覷,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養成什麼樣的良好品質,首先自己就要能夠充當積極影響的示範。

有100分的能力,卻發揮不到10分,發現孩子內驅力,引導自主前行

拓寬眼界,成績的提高其實是“順帶為之”的附加項

原生家庭的價值觀會給孩子以終生的影響

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臺上,他回憶了兒時和母親的遭遇:幼年時的他和母親到集體的地裡撿麥穗,卻被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打了一個耳光,無力反抗的母親倒在了地上,看到此景莫言久久不能釋懷。

多年後他在集市上看到了兩鬢已經斑白的看守人,攥緊拳頭的莫言就要上去報仇,這時候母親在一旁攔住了他,還說: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母親的一句話對莫言的影響很大。往小了說是莫言母親心善不計前嫌,往大了說,包容、不恃強凌弱,這些都是母親的行為舉動教會莫言的道理,所以說原生家庭的影響很重要,微末之事對人格的塑造也會產生巨大的作用。

眼界不寬沒關係,但是至少不要用自己有限的世界觀來束縛孩子,用成績高低等世俗的觀點對孩子進行“標準化”衡量。作為普通人我們做不到拋開世俗,但是在世俗之外,是不是也該保留更深層次的審視目光來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和內驅力呢?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