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孔子和佛的媽媽同時掉河裡了,他們會先救誰?

南懷瑾先生:孔子和佛的媽媽同時掉河裡了,他們會先救誰?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還是人的問題。他說,社會上每一個人若能做到“親其親”,愛自己的父母子女,也愛天下人的父母子女;愛自己的兄弟,也愛天下人的兄弟。對天下任何人都像是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樣好,才是仁道。

不過這個仁道是有其邏輯性的,是由己而推及於人的。“親親之仁”是儒家道理,對自己的父母好,推而廣之,對他人的父母也好;再行而餘力,對更多人的父母好,一層一層推廣開來。後世儒家和佛家各執己見的論議,也在這個地方。

宋代有人對此有爭論,由於佛家說你們儒家這個“仁”啊,固然是好,但不及我們佛家的慈悲偉大。儒家則說,對啊,你們的慈悲是真好,但不及我們的仁義實際,兩個觀點不同而起爭論。這個儒家的人說:我問你,釋迦牟尼和孔子兩人的媽媽都掉到河裡去了,你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跳下河去先救誰的媽媽?如果先救孔子的媽媽,那是不孝,還能夠當佛嗎?如果先救自己的媽媽,後救孔子的媽媽,你那個慈悲就有親疏先後了。而我們儒家,孔子“噗通”跳下水,一定先救自己的媽媽,自己媽媽救起來以後,看到你的媽媽還沒有救起來,再下去將你媽媽背上來,這是我們儒家。

儒家是有次序的,親親之義就是親吾親而及人之親,老吾老而及人之老,範圍慢慢擴大。你佛家那個大慈大悲,一下子辦不到又如何?我們口渴了,來一個大杯給你喝,你喝不完啊,只能小杯慢慢喝。你說儒家說的有理沒有理?這個大家去思考吧,非常有趣。

其實宋儒這個爭吵,是因為他們沒有看懂佛經,佛學的所謂大乘菩薩道,也是這個親親仁民之義,也是一步一步的。後世學佛的人解釋大慈大悲,是籠統的說法,不是這個道理。如果說我對在座諸位一切慈悲,我沒有這個力量,做不到,不可能的。雖有這樣一個心,就是孟子講的,“仁”是像精神的房子一樣,心要時時住在這個“仁”的房子中。“義,人之正路也”,要照程序來,不是籠統。

所以我常常告訴大家,為什麼孔子孟子提倡孝道,提倡仁義?可見人類對於孝道是知易行難,知行難以合一的,在仁義之道上也是一樣。是不是?所以孟子極力提倡,要人人能夠“親其親,長其長”,這樣天下才能平。可是啊,人不能做到,所以天下亂了。社會之亂,世界之亂,是基於人心而來的。

——《孟子與離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