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背後的故事·四:上古第一大反派——共工


中國神話背後的故事·四:上古第一大反派——共工


共工的故事,我們先從一則著名神話說起。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列子·湯問》

可以看出,這則神話的“神化程度”,足以與女媧補天相媲。

共工怒觸不周山,天崩地裂,還弄出了後來的大洪水,禍及數代人。當然,有部分說法認為,正因為共工撞了不周山,才有女媧補天;但《列子》的記載中明確了先後,認為兩件事並無關聯。或許,在女媧之前確有一位崩天的大神、或許也叫共工,但在此,我們更看重共工的“人”屬性,與《列子》同觀點。

——女媧,還是給予她更高的神格,畢竟曾是創世神。

那麼,共工是誰?

共工為炎帝的後代,不少古籍中均有記載。這也就是說,“共工在女媧之前”的說法便不太可信。上一期我們提到,“炎帝”為神農氏部落首領世代傳承的稱號,那麼,共工應為上古炎黃民族未統一前,“炎”這一民族集團的成員。

故事發生在涿鹿之戰後。

也就是,黃帝戰勝炎帝、蚩尤,一統天下後。

炎帝“三戰”敗給了黃帝,心中有沒有不服我們不知道,但是,民族的融合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炎”與“黃”之間,一開始是很難和平友愛的。

所以,就有了“爭”。

共工怒觸不周山的起因,是共工與顓頊“爭為帝”。

史載中,顓頊是黃帝之孫。

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史記·五帝本紀》

顓頊與黃帝之間隔了一代,按《史記》的說法,黃帝死後顓頊就即位了,並沒有提及同時期的另一位著名人物——少昊。此節我們會在下期論述。不過,在這裡關係不大,我們只需要知道的是,黃帝死後、或者說在那場聲勢極其浩大的遠古戰爭影響力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減弱以後,盛世,就開始不太平了。

這,就拉開了共工與顓頊爭帝的序幕。


中國神話背後的故事·四:上古第一大反派——共工

傳說黃帝乘龍而登天


傳說中,共工為水神。

在早期的中國神話體系中,神與人是有很大區別的。神,只是某種自然概念上的崇拜和信仰,並沒有人的形象,比如天、地、人原始三皇;又比如讓華胥受孕生下伏羲女媧的雷神。同樣,水作為一種自然概念,也與人毫無關聯。

那麼,在人類的智慧和思想水平不斷提升後,共工作為人,為什麼能夠被人們當做水神來崇拜呢?原因只有一個,共工懂得與水打交道——他會治水。

這一點至關重要。

某種程度上,人類文明因農業而生,而影響農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利,沒有之一、並且至今仍是。共工會治水,能有效發展農業,讓更多的人吃飽飯,那麼他的部落肯定很強大。別忘了此前神農氏之所以強大,正因發展了農耕。

於是,在黃帝統治了華夏若干年後,共工氏,就這麼崛起了。

以歷史的眼光看來,共工並非單指一個人,而包括了這個人所領導的氏族或部落。共工與顓頊爭帝,也絕不會只是兩個人打架,而是兩個氏族部落、甚至是部落集團之間掀起的戰爭。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一仗是如何打起來的?

中國神話背後的故事·四:上古第一大反派——共工

帝顓頊像


在中國古代帝王世系中,往往把黃帝作為第一任華夏的統治者。

實際上這是不準確的。

在國家制度尚未建立之前,乃至於在原始風貌大量遺留的夏商時期,我們所說的“華夏”,都難以作為一個國家政權的概念。所以,如果談“統治”的話,其實沒有意義。黃帝一統天下,根本上只是讓別的部落尊奉他的地位,目的當然是避免戰爭、和建立某些資源分配的制度;但是,這些別的部落想做什麼、要做什麼,黃帝基本上是無法干涉的,也干涉不了。華夏這個地方,太大。

共工氏由於治水發展了農業,單憑這一點,他就會得到許多部落的擁護,因為誰都想吃飽飯。《國語》記載“共工氏伯九有”,翻譯過來,就是雄霸九州。

這是共工最風光的時候。

上古帝王的傳承並非封建社會中的皇位,不是靠繼承的。

我們不知道這一時期炎、黃兩個民族之間的關係如何;也不知道共工作為炎帝的後代,是否還記得阪泉之戰的恥辱。但這對故事的影響並不大,因為如果共工的名望蓋過繼承黃帝的顓頊,那麼,他必然就是黃帝之後的另一“帝”。

——這是共工的“爭”。

——實際上在飯都吃不飽的那個時代,根本沒有權力之爭。

而顓頊的“爭”,一方面在於他作為繼承者,必須維護“黃”系民族集團的利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共工的所作所為,他不得不站到共工的對立面。

共工做了什麼?

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文子》

共工不是水神嗎,怎麼在這裡卻會“為水害”呢?

問題,還是出在這個“水”上。

共工治水,採用的方法是堵。當然,我們說早期人類的智慧有限,共工能知道、並懂得怎麼把水堵住已經很不容易了,他畢竟不是真的能駕馭水的神靈。水被堵得久了,一旦出問題,就會產生可怕的破壞力,就是“水害”的由來。

我們可以認為,共工氏的“洩洪”工作沒有做好,導致洪水並衝至下游,危害了顓頊、及其他部落的利益。於是,顓頊討伐共工氏,掀起了這場戰爭。

這就發生了“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故事。

中國神話背後的故事·四:上古第一大反派——共工

共工與祝融之戰


傳說中,還有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的大戰。

與共工不同的是,祝融不僅是一個人或者氏族名,還是一種官職的名稱。黃帝命四時,實為設立官職,其中的“夏官”主管軍事,可理解為後來的兵部,而夏官的稱謂,就是祝融。所以,共工祝融之戰,實際就是共工顓頊之戰。

另外,祝融亦為上古部落名,以火著稱,相傳繼燧人鑽木取火之後的“火石生火”就是他發明的。神話中在不同的時期,都有共工與祝融之間的戰爭(如之後出現的堯派祝融殺共工),其實這就是“水火不容”這一哲學觀念的體現。

總之不管顓頊也好、祝融也好,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共工敗了。

共工與顓頊爭帝失敗,憤怒之下,用頭去撞作為“天柱”的不周山,導致天崩地裂,並引發一場上古時代的大洪水,禍害天下。

世界上任何一個有足夠時間跨度的民族,都存在“洪水”的神話傳說,並且驚人的一致。而華夏文明中大洪水時代來臨的起因,正是“共工怒觸不周山”。史前究竟有沒有一場大洪水,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但在上古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中,這場災難直到大禹治水才結束。所以說共工為第一反派,實不為過。

共工敗了,但他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文子》中的“誅”,意為討伐,而非誅殺。共工在與顓頊的戰爭中並沒有死,或者說,共工氏並沒有被消滅,並且,他們還將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神話中,共工是被堯所殺(或流放)。

帝堯是帝嚳之子,帝嚳是顓頊之侄。也就是說,在神話中,堯殺了與他叔祖爭帝的共工。以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只能認為,堯所消滅或流放的,是共工的氏族即共工氏;不過在神話中,我們姑且認為水神共工的壽命是無限的。

——當然,在他被殺之前。

共工戰敗,成為上古大洪水時代的伊始。也許,是共工氏惱羞成怒之下故意洩洪所致,也許是某些不為人知的地理原因,也許,就是因為天崩地裂了。

今天的我們都能想象,洩洪的時候,就是天崩地裂!


中國神話背後的故事·四:上古第一大反派——共工

西方文明中沉於海底的亞特蘭蒂斯


總之,大洪水時代就此到來。

這,就讓重新取回“天下共主”地位的顓頊一家極為頭疼。

顓頊死後,傳位於帝摯;帝摯面對洪水的災禍,無能為力,只能禪位給他的兄弟堯。而堯接手了這一工作後,也是沒有辦法,只能到處找人治水。

在當時,除了“水神”共工,沒有人會治!

雖說另外還有一個鯀,但鯀沒有經驗,屬於趕驢上磨的實習生。

帝曰:“疇諮若予採?”讙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帝曰:“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尚書·堯典》

《尚書》的這段記載,在《史記》中也有出現,意思差不多,只是用當時(漢朝)的語言習慣又翻譯了一遍,故應為引用。大意是,堯找人治水,一個叫讙兜的推薦共工,說共工正在努力治水;可是堯不允,理由是共工居心叵測。

由此可以看出:

一,共工沒死,並且仍然在與水打交道;

二,堯對當年與顓頊爭帝的共工仍有怨怒,也許是認為共工還想“爭”。

我們曾說,水利與農業息息相關,只要共工氏還在治水,不管成敗,他們的農業必然都在發展,勢力必然也在增長、或者說恢復。從讙兜的態度就能看得出來,如果共工沒有一點真本事,誰又會冒險向堯舉薦這個曾經的“敵人”?

當然,堯的顧慮,或許摻雜私心,但不無道理。

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闢。——《史記·五帝本紀》

古籍中,這個“讙兜”唯一的信息,就是他是堯的臣子。在那個遙遠的蠻荒時代,是不太可能有太多勾心鬥角的,所以我們姑且認為,讙兜是為天下著想,揹著堯而私自請共工治水。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真的找不到會治水的人了,要是人人都會治的話,共工又怎麼會被人們尊為水神?

結果,堯的顧慮,是對的。

“共工果淫闢”,“果”翻譯為果然,“淫闢”則可以有多層意思。一,是共工治水失敗,不僅治不了,還堵出了新的洪水,加重洪災;二,共工藉著治水的名義,再度發展勢力,除了洪水這一災害之外對堯所在部落的又一大威脅。

因此,讙兜獲罪,背了黑鍋。

共工氏有沒有想“東山再起”,我們亦無從知曉了。

共工“治水”失敗後,與當時的三苗(外敵)、讙兜(替罪羊)、還有鯀(同樣治水失敗的實習生)被列為“四罪”。讙兜和鯀的“罪”算不算罪,暫且不談;可以認為,共工與三苗,兩者罪惡滔天,成為黃帝一系首先要應對的威脅。

然後,舜就出來了。

帝舜早期以孝聞名,是堯親自培養起來的禪位人選。

洪水的問題暫且擱置,不大了就是再找一個人治。堯和舜首要的工作,就是除四罪。舜多番考察之後,只用一招,徹底杜絕了共工氏東山再起的可能。

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史記·五帝本紀》

共工氏被流放於北,或說被祝融所殺。

其後,直到大禹治水成功,這場禍害華夏族百年的大洪水才得以根治。在這其中,亦有大禹與共工交戰的傳說,實為將共工當成了洪水的始作俑者。

——儘管,大禹治水吸取了共工的經驗。

此後,共工,才徹底退出歷史、或者說神話的舞臺。

中國神話背後的故事·四:上古第一大反派——共工

北方、玄武、水神等元素組合而成的意象


縱觀整個“五帝時代”,無論以歷史而論、還是以神話而言,共工——這位上古時期的大神級人物,都佔了極大的戲份。他的傳說,不可謂不精彩。

但與五帝不同的是,他是反派。

我們說,共工作為水神,他具有偉大的神格,這一點毋庸置疑。在人類的開荒時期,共工用他的智慧,給人們、或者說部分人們帶來了溫飽的生活,只要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就能成神——別的所有神,都是這麼被神化的。

所以,儘管共工在許多傳說中,被描述為“殘暴、且作惡多端”,但由於他的貢獻,始終受到人們的敬畏。《山海經》即有記載,“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共工死於北方,以致人們不敢在他臺前向北射箭。

由此,在這諸多神話傳說中,我們記住了這樣一位神:

一位性格有善有惡、形象立體的,神。

……亦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