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個崗位迴應招聘寒冬,平安的底氣來自哪裡?

一場疫情,對社會各個層面影響甚廣。春節過後,企業復工時間普遍推遲,招聘用工總量下降。為助力疫情期間企業復工復產,有效解決求職者燃眉之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手國務院國資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同啟動了“春暖花開 國聘行動”。

目前,活動已經吸引4700多家各類企業和社會機構入駐。其中,參與線上宣講的機構已達130家,中央企業和地方大型國企佔比近一半,國內知名民營企業和大型外資企業也悉數參與。

4月15日,中國平安“國聘行動”專場上線,全面開啟“雲招聘”模式。集團20多家專業公司共向全社會求職者開放約2萬個崗位需求,成為“國聘行動”中招聘人數最多的企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所有崗位中,科技類崗位的佔比最大。

平安大手筆的底氣來自哪裡?專訪平安集團首席醫療科學家謝國彤後,雷鋒網得到了答案。

一個公司的過冬底氣來自於“存糧”。對平安而言,人才就是“存糧“。當很多企業在疫情下“緊衣縮食”之際,平安仍有餘力進行大體量的招聘,這向外界釋放了兩個信號:一方面,平安擁有穩定的業務能力,強大的科技實力有效幫助平安抵禦疫情影響,經營業務穩定開展;另一方面,平安堅定實施金融科技戰略,醫療科技等業務在疫情催化下加速發展,這使平安能夠始終保持著旺盛的人才需求,穩步前行。

為人才提供適配平臺

加入平安是一種什麼體驗?這是大多數人看到國聘行動“平安專場”的第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謝國彤有自己的答案。

謝國彤是認知醫療領域的專家,他在IBM中國研究院任職長達15年,擔任IBM認知醫療研究總監及IBM全球研究院醫療信息戰略聯合領導人,任職期間曾將諸多研究成果轉化為IBM解決方案。

2017年11月,謝國彤加入平安集團,出任平安醫療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平安醫療科技公司副總經理。現在,他是平安集團首席醫療科學家。

在加入平安之前,謝國彤與這家公司的交集並不深刻。直至2017年初,謝國彤見到了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這位一手打造平安龐大生態巨輪的“船長”,給謝國彤介紹了平安的醫療佈局:平安擁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平安好醫生,全國最大的醫療獨角獸——平安醫保科技,還擁有自己的檢測中心和製藥企業。

“我當時很受震撼,相信我的醫療AI技術可以在這裡得到充分應用。”謝國彤說,平安豐富的醫療場景和數據是他決定入職的關鍵因素。

談及在平安工作三年的體驗,謝國彤給出了三個關鍵詞:執行力、專業以及成就感。

加入平安第一週的一天晚上,謝國彤接到馬明哲發來的一封郵件,那時已經是晚上10點鐘。高管們開始來回郵件討論,一直討論到第二天的凌晨3點。早上9點員工上班後,一個清晰的執行方案已經出爐。“當時被平安的執行力給震撼到了,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

人才的聚集是推動平安不斷轉型升級的動力,也是董事長馬明哲最關心的問題。從蛇口一家11個人的小保險公司,發展至數十萬員工、上百萬隊伍,平安集團首席人力資源執行官蔡方方就曾表示,一個優秀的團隊是企業保持戰鬥力的重要力量。

什麼樣的人能夠加入自己的團隊?謝國彤認為,要有兩個非常關鍵的特質。

第一個特質是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天生的,很難通過後天教育去達到。好奇心是什麼?對新的方法,對新的問題充滿了好奇,擁有熱情,想要去學習新的方法、解決新的問題。”

第二是執行力,它跟平安的文化一脈相承,員工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快速地變成代碼、變成系統,讓用戶儘快用起來,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的去完善、升級、迭代。

優秀的人才加入平安後,如何適應平安的文化和機制?

據中國平安副總經理兼首席人力資源執行官蔡方方介紹,作為值得信賴的職業平臺,平安擁有的平臺資源、人才培訓機制和文化土壤,能夠幫助人才快速適應和成長。

首先,平安集團擁有五大生態圈,橫跨金融、醫療、汽車、房產和智慧城市,業務的多元化可以給人才提供豐富的崗位選擇和鍛鍊機會。

其次,平安有全面的線上線下培訓資源、千人千面的培養方案,迅速幫助新入職員工全方位提升專業技能,培養良好的職場習慣。

另外,平安還擁有國內最大的企業培訓基地——平安大學,同時也有強大的線上智能化培訓平臺,光精品課程就多達5萬門。針對校招生培養,平安採取1+N培養模式,集團有“鮮橙NEO”集中培訓,各專業公司也有特色培養,全方位幫助新人快速融入公司。

危機檢驗技術成色

“國聘行動”中對科技人才的追求,與平安的“金融+科技”發展戰略緊密相連。

目前,中國平安聚集了近11萬名科技業務從業人員、3.5萬名研發人員、2600名科學家,在全球設立了57個科技研發實驗室和八大科技創新研究院,並在人工智能、區塊鏈、雲等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作為平安集團首席醫療科學家,謝國彤的任務非常簡單:用創新的思維,打造集團在醫療科技方面的核心技術。

雷鋒網瞭解到,2019年,謝國彤的團隊發表了32篇全球頂尖的科研論文,其中包括AJKD、Lancet等頂級醫學期刊的論文,還獲得了5項國際醫療AI比賽的冠軍,見證了平安不斷提升的科技實力。

在謝國彤看來,底層的醫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核心技術,是平安醫療業務的“根”,讓各種平安醫療業務枝繁葉茂。目前,這些核心技術已在1.5萬家醫院中得到應用,並在此次抗擊疫情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1月23日,平安集團召開新年工作會議,其董事長馬明哲將“抗擊疫情”列為開年四大核心任務之一。

危機檢驗技術成色。作為這次集團行動的一份子,謝國彤表示,平安智慧醫療要解決的不只是醫療中某一個環節的問題,而是從疾病預測、影像篩查、疾病診斷和治療輔助決策,延伸到患者的院外慢病管理。簡而言之,平安智慧醫療提供的是一個端到端、全生命週期的醫療AI服務。

在這次抗疫情中,平安智慧醫療的重點也聚焦在賦能G、B、C三端用戶,全面利用醫療科技推動問診線上化、管理智能化、檢測移動化。

G端,幫助政府防控疫情。利用自身的大數據、AI技術能力,平安為各個政府部門提供疫情的預測服務。在做好城市級的疫情防控之外,平安還將AI技術下沉到社區,完成了100多萬次的社區摸排。

B端,幫助醫院篩查與治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曾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難應對的病毒。謝國彤也表示,新冠肺炎是從未出現過的一種疾病。短短一個月之內,國家衛健委推出了6個版本的診療指南,醫生想跟上疾病的發展非常困難。為此,平安推出了輔助決策系統,把新冠肺炎的治療指南融入到推薦系統中。2月5日,湖北省正式將CT影像結果作為“臨床診斷病例”判定依據後,平安也及時地提供了基於肺部CT影像的AI分析產品,為一線醫生提供智能閱片服務,累計閱片量達400多萬張,成功排查出2萬多例疑似患者,大大減輕了一線醫生的工作負擔。

C端,幫助用戶自診自查。平安為300多個平臺提供居民服務,包括疫情動態、居民自診、心理救助等。藉助平安智慧醫療互聯網醫院技術,應對新冠肺炎的心理援助平臺緊急研發上線。

總體看來,疫情是對各家企業內部動員能力的一場考驗。平安憑藉高效、全方位的科技實力,彰顯出技術在疫情防控廣度、深度上的“穿透力”,也讓人看到一家龍頭企業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將中國經驗推向海外

世界衛生組織14日公佈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確診病例達1844863例。

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平穩,國際疫情走勢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人們迫切地想知道,這場關乎人類命運的戰役會打到什麼時候。

3月下旬,平安宏觀經濟研究院和平安醫療科技研究院聯合發佈了首份全球疫情趨勢預測報告。雙方共同研發了一個分析模型。基於經典流行病學理論,模型結合了包括輿情、經濟、社會、天氣、衛星等多因子數據。同時,模型中加入了基於經濟社會人口數據的計量經濟學的變量控制,用多種獨創的AI算法做了數據訓練和擬合。

上週,平安在新華網發佈了面向全球海外疫情的第二份預測報告。

在這個報告中,疫情將以三波段的方式在全球蔓延:第一個波段在中國,第二個波段在歐美髮達國家,“我們預測這些發達國家在4月中旬的新增確診病例數會達到峰值,慢慢進入可控制狀態。”

而最危險的是第三波。第三波主要是在亞洲、非洲、還有南美洲等人口密集、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也表示,如果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防控疫情成功,可能會對全球疫情防控勝利起到決定性作用。

實際上,對疾病進行提前預測,一直是平安的強項。

2018年初,在深圳市一次流感預測中,平安智慧醫療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流感預測模型,就實現了提前一週預測流感趨勢。目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疾病預測模型已經在深圳和重慶等多地開展合作並逐漸落地應用,在慢病預測準確率、傳染病預測上均有不俗的成績。

結合以往的經驗和現有的數據,平安的預測方法有何過人之處?謝國彤總結為兩句話:三維度、三階段。

“三維度“即時間、空間、人群。平安會進行時間序列分析,對疫情的傳播進行空間推演。同時,對高風險人群做畫像,找出易感人群,給予特別的關照和護理。“三階段“則總結了疫情從輸出到輸入的傳播規律。

與此同時,謝國彤發現,藉助平安好醫生等擁有海量C端用戶的問診平臺,可以對地區疾病預測起到更好的幫助。“某個地方大量出現咳嗽、發燒這些症狀後的三天時間裡,這個地方相應的新冠確診病例會隨之上升,利用好醫生產生的互聯網醫療數據,我們可以更早地發現疾病預警的信號。”

疾病預測,是平安醫療科技創新成果的一個縮影。相較於其他行業,在醫療健康領域,創新尤其艱難。紛繁複雜、挑戰頗大的行業難題,讓許多從業者對醫療望而卻步,但是謝國彤卻堅持了10年。

謝國彤也坦言,醫療是一個數據層面非常複雜的領域,但醫療健康問題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是個極具價值的行業。

在他看來,醫療不是一門獨立的科學,它是科學、藝術、人文綜合的學科。“當我做醫療數據分析時,眼前跳動的都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這每一條生命的背後就是一個家庭。能夠幫到那些困難的患者和家人,是我在這個行業堅持下去的動力。”

謝國彤的觀點,體現出了平安深耕醫療科技的初衷。疫情當下,既能以科技成果服務社會與公眾,又能憑藉科技實力保持穩健發展,平安充分詮釋了“金融+科技”戰略的現實意義和前瞻價值。

或許,這正是平安始終保持頂尖競爭力的關鍵原因。雷鋒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