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殺死女友,刑滿釋放又添命案!別把孩子培養成了殺人犯

作者:教育編輯部

圖片:網絡

來源:教育

ID:edu618


最近,有一起殺人案,讓人觸目驚心。


16年前殺死女友,刑滿釋放又添命案!別把孩子培養成了殺人犯


疫情期間,一男子排隊結賬時摘下口罩,被排在後邊的老人好心提醒:“小夥子,還是把口罩戴好吧!”


結果對方不僅不領情,還與老人發生爭執,隨後將其抱摔在地,拳打腳踢。


經過6天搶救,老人不治身亡。


正當大家以為這只是一個偶發事件,衝動犯罪。


一深挖才知道,這位打人者已經不是初犯,上一起與他相關的是一起故意殺人案。


16年前殺死女友,刑滿釋放又添命案!別把孩子培養成了殺人犯


該男子叫郭文思,16年前還是北京工業大學工商管理系的一名大四學生。


因與女友發生矛盾,在酒店裡把對方活活悶死在床上。


一個前途無量的名校高材生,怎麼會一步步淪為不可理喻的“殺人魔”。


在他此前的辯護律師那裡,我們似乎嗅到了蛛絲馬跡。


“在他父母眼中,孩子是好孩子,是一個好學生。”


北京本地人,就讀“211”名校,如果一切順遂,郭文思的未來安穩而富足。


16年前殺死女友,刑滿釋放又添命案!別把孩子培養成了殺人犯


而錯就錯在,有的父母把培養“好學生”、有個好前程當成了全部。


教會了孩子如何學習,卻忘了教他如何做人。


1

“你只管學習,別的不用你管。”

TEENS'HOME


八九十年代的孩子,最容易被這句話“蠱惑”。


偏巧,有的父母只是嘴上說說,而有的卻真的這麼做了。


大學開學季,曾有這樣的一則報道:


“211”某大學的一位大一新生,父母送他到校報到後,還專門租房“陪讀”了一週,幫忙適應環境。


16年前殺死女友,刑滿釋放又添命案!別把孩子培養成了殺人犯


這還沒完,令人意想不到的還在後邊。


為兒子整理完床鋪,收拾好東西。父母還把十幾套衣服編好碼,放進宿舍的衣櫃裡。


什麼天氣,穿什麼衣服。不用自己想,“對號穿”就行。


即便這樣,沒過幾天,兒子還是打來了責備爸媽的電話:


“怎麼給編的號啊,害我得了重感冒。”


氣溫驟降,別的同學一夜之間換上了棉衣,這個傻小子還傻了吧唧地按照“序號”穿衣。


高分低能,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


16年前殺死女友,刑滿釋放又添命案!別把孩子培養成了殺人犯


有一組研究數據顯示:


中國的“啃老族”高達60%!


只會學習的“高材生”,正在成為連父母都嫌棄的“巨嬰”。


“今天,你養我長大;明天,你繼續幫我‘養老’。”


父母成了全場的“主角”,孩子只是個會學習的“配角”。


養廢一個孩子,原來只讓他好好學習就夠了!


2

學習好,沒必要成為炫耀的談資

TEENS'HOME


放眼朋友圈,總有一兩個愛曬孩子成績的家長。


16年前殺死女友,刑滿釋放又添命案!別把孩子培養成了殺人犯


別在炫耀孩子的成績,因為好成績也會變成壓垮孩子的那根稻草。


北大畢業生王猛(化名)在《我為什麼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萬字長文裡,記錄了這樣一件小事:


臨去上大學之前,王猛被迫參加了一次父母安排的畢業旅行。


這個旅行團有點特殊,團員全是爸爸、媽媽的同事。


一路上,母親以極為誇張地語調不停地講述王猛的“優秀”和自己超級成功的育兒之道。


同事礙於情面,只是背後偷偷給個白眼。


最為突然的事情發生在當天晚上。聽了一路母親“高談闊論”,導遊最後實在忍不了了。


在安排住宿時,當著全團二三十人的面,陰陽怪氣地說:


“這位北大的狀元和兩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


空氣瞬間僵住,年少的他不知所措,卻又不知道說什麼,父母也沒再搭話。


16年前殺死女友,刑滿釋放又添命案!別把孩子培養成了殺人犯


當時的尷尬和窘迫,深深地印在了王猛的腦海裡,也成了和父母決裂“伏筆”中的一個。


學習好,真的沒必要成為父母向他人炫耀的談資。


炫耀,會讓某些東西凝固。而受傷的人,只會是孩子自己。


3

別再讓孩子做個“好學生”

TEENS'HOME


藝術家安東尼·勃朗特說:


“其他的事情可能會改變我們,但我們從家庭開始,我們從家庭結束。”


太多事例告訴我們——


讓孩子學習好,有千百種方法。


廢掉孩子卻只有一條——讓他好好學習,死命學習,只知道學習。


16年前殺死女友,刑滿釋放又添命案!別把孩子培養成了殺人犯


分不清柴米油鹽,搞不定吃穿住行,這樣的孩子無法自處;


以為學習好的人就是比學習差的人牛逼,這樣的孩子不會有社交;


分不清善惡對錯,只知道為我獨尊,這樣的孩子妄談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從今天起,請不要再把學習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道路千萬條,別再讓做個“好學生”,封死孩子成長的精彩和更多的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