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這樣的場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上司安排你寫一份報告,讓你三天完成,你第一天覺得時間還早著呢,先不急。

第二天稍微有些緊迫感,但手機上還有好多條微信沒回呢,工作再等等吧,肯定來得及。

第三天上司問你,做得怎麼樣了,你支支吾吾地說正在做。

然後趕緊打開電腦,查資料,做數據,寫報告。

誰知一做才發現工作量比想象的大得多,光是數據的整理就要十幾小時。

偏偏孩子還有作業要你配合拍攝視頻上傳交作業。

結果當天晚上都22點了,你才做了不到一半。沒辦法,只好熬通宵。

第二天天亮前勉強完成,錯別字都來不及校對,頂著黑眼圈去上班。

忐忑不安地交上去,上司的眉頭卻始終沒有舒展。


你在旁邊底氣不足地說:


不好意思,時間有點緊,做得比較粗糙,要不,我重做一份吧?


你都看得出上司強壓著怒火:


今天就要去給客戶演示了,你跟我說重做一遍?


就是怕你時間不夠,所以三天前就跟你交待了這個任務。


這時候,你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為什麼不早點開始?


為什麼要先刷短視頻?為什麼要先逛購物網站?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人們往往在截止時間前最後一刻,著急上火地趕任務。


這時候誰來打擾自己都很煩躁,每個細胞繃得緊緊的,彷彿再一撐開就會斷裂。


這種現象,心理學上叫“最後通碟效應”。


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人們往往是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去努力完成,這便稱是為最後通牒效應。


那感覺既興奮又不大好,壓力太大了。


其實可以早點開始的,但就是不開始。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2


在最後期限的巨大壓力下完成任務,雖然常常能神奇地完成,但完全沒有時間修改和完善。


本來可以做到90分的,匆忙趕任務,可能只達到60分,甚至50分。


有時還需要推翻重來,漏洞百出,損害他人對你的信任,甚至釀成大麻煩。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我以前在編劇班學編劇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輪流拉片。


將一部電影截圖、拆解,分析主題、背景、節奏、情線點,主副線、衝突密度和頻度、結構、情緒、人物變化弧線等等。


每週六晚上8:00,數十位同學準時在線上,看著負責拉片的同學將拉片分析一步步貼出來,共同學習,並提出建議。


有一次輪到我拉片,準備時間是一個星期。


我估計半天時間就夠了,用不了一個星期,所以先把這件事放在一邊,忙別的事去了。


週六吃過午飯,12:00我開始用手機打開要拉片的電影。


同時打開電腦word文檔,開始寫拉片稿,截屏,寫文字,從多個角度分析影片。


我想,一定要做一個牛x閃閃的拉片分析稿,讓老師同學們驚歎。


原計劃3個小時做完,結果一直做了5個小時,片子才拉了三分之二。


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真是著急上火。


結果越急越忙亂,匆忙中我竟然把文檔給搞丟了。


文件名還在,文檔也在,就是一片空白,一個字也沒有。


眼看著快到進群分析時間了,重做根本來不及。


我在電腦上各種搗鼓,試圖找回文檔,卻無功而返。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尷尬無奈中,到了晚上八點鐘。


編劇群裡,大家的掌聲表情響了好久,我卻躲在電腦前,不敢出聲。


老師@我三次,助教私聊我,問我人在哪裡。


我只好汗顏地跟老師同學們解釋:


第一,我今天下午才開始拉片,打算做一個超牛x的拉片,卻沒來得及做完。


第二,匆忙中,文檔弄丟了。


說完,群裡瞬間好安靜。


他們可能想安慰我,卻不知該說什麼。


我們老師脾氣耿直,她直接把我臭罵一頓:


我給了你一個星期準備,你早幹嘛去了?


我無言以對。


是啊,我早幹嘛去了?


我也沒有閒著,東忙西忙,但就是沒有先去做拉片這件事。


如果我早一點做,就不會這麼倉促,即使文檔丟了,也來得及重做。


在最後期限前才匆匆忙忙地做,還很可能返工,給他人造成不良印象,或者影響相關工作,自己也很有挫敗感。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遇到這種情況的不在少數。


有一位作者,長期為一家雜誌寫稿。


有一次,編輯給了她10天時間,這樣趕得上當期組稿。


結果,這位作者前幾天一直不動筆,拖呀拖,拖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寫,還一夜沒睡。


交上去的時候自己都不大滿意。


編輯奇怪地問:


這一篇好像不是你平時的水準呀,是不是最近太忙了?


她不好意思地跟編輯說:


時間太緊了,沒來得及反覆打磨。


編輯快氣炸了:


一篇3000字的文章,就是怕你時間不夠,所以多留了這麼多天。你卻……


這位作者心裡恨死自己了,為什麼不早點動筆呢?


為什麼非要等到最後一天才寫呢?


那次以後,編輯對她就沒有以前那麼信任了。


以前經常會給一些重點選題讓她做,這下,給她的選題就少很多。


可嘆的是,這位作者竟然沒有吸取教訓。


下一次,又拖稿,導致編輯完不成當月組稿任務,不得不臨時到處找老作者寫稿,焦頭爛額。


從那以後,編輯中斷了與這位作者的合作。


建立信任很難,毀掉信任卻很容易。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3


以上這些情況如果你也有,無需自責,因為別人也好不到哪裡去。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呢?


原因是兩個字:恐懼。


對未知的恐懼,對複雜的恐懼,對可能面對的龐大工作量的恐懼,對可能的失敗的恐懼。


你想想,咱們拖到最後一刻才做的,是不是都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如果你是個吃貨,有人請你吃火鍋,你會不會一直拖一直拖,拖到火鍋店快打烊才匆忙去吃?


如果你沒事就愛刷抖音看小視頻,有人請你刷抖音,你會不會一直拖一直拖,拖到最後期限前一刻才匆忙去刷?


顯然不會。


因為吃火鍋和刷抖音你知道是怎麼回事,也不復雜,雖然需要不少時間,但是這樣的時間你會感覺過得很快。


而很多拖下來不想做的事,往往是由多個步驟組成,可能遇到的困難,所需花費的可能的時間、精力,讓人望而生畏。


你雖然內心很掙扎,很自責,明知不做不行,但就是不願意去做。


直到最後期限的到來,彷彿刀架在脖子上,再不做“沒命”了,這才趕緊去做。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有一個剛寫公眾號的朋友,挑戰100天公眾號日更。


前30天的時候,他每天都做到了。


既有自豪感,也產生了焦慮。


因為每天都要到24點前才寫完,好幾次是有驚無險地在23:59群發成功。


因為一天只有一次群發推送公號文機會。


如果過了零點,今天的推送機會就沒有了,那就等於失信於讀者。


上午覺得時間還早,下午以為還可以先做別的事。


到了吃過晚飯後才開始寫,但寫著寫著就發現時間不夠了,中途還要去刷刷手機。


偶爾有時候,快到零點了,才寫了一半。


只好無限懊惱地寫一篇日記般的“划水文”,內容不是平時那種高質量文。


而是“今天我拖延了,為什麼不早些開始寫呢?所以來不及寫了,只好隨便記幾個字湊字數。”


諸如此類。


這樣的文發出去,他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真是很不情願發這麼沒質量的文。


他在一個群裡問:有沒有什麼辦法,讓人主動將最後期限提前?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4


我想告訴你,有的。


1、將估算的工作量放大20%


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所需的時間,都會超過我們的估計。


你預計一個小時做完的任務,往往要做一個半小時甚至兩個小時。


特別是不熟練的任務,有挑戰性的任務。


因為這其中有很多不可預估的步驟,以及因為困難而造成的拖延。


所以,拿到一項任務,至少把它的預估時間量放大20%。


估計100天完成的論文,你至少要留120天,這樣才會為自己爭取到時間餘量。


2、細分


拿到一件任務放大20%以後,算一下每天需要做多少量。


假設有一份報告,預計10天寫完,那麼你至少要留出12天。


接著細分,每天要寫多少頁。


假如每天要寫3頁,那麼把這3頁作為今天必須完成的事情優先去做。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3、微步驟


然而,規定了每天寫3頁,你仍然可能上午還是不想寫,寧可去做家務,也不願意坐到電腦前寫,這可怎麼辦呢?


因為寫這個報告要查資料,要收集數據,要搭架構,要組織文字,想想都難啊!


在寫報告之前,你可能會刷刷手機放鬆一下,這一刷,一個小時就過去了。


那麼,可以採用微步驟,拆分成最小的一個步驟:寫下標題。


這總不難吧?不追求完美,先寫下來再說,以後還可以改的。


假如你要跟著一個視頻運動30分鐘,卻是各種逃避,那麼你可以讓自己做一個微步驟:打開視頻播放軟件。


你會發現,當你坐下來寫下一行標題的時候,你會想,順便把大綱也寫一下吧。


大綱寫好了,然後不管你再去做別的什麼事情,你總會惦記著這件事。


當你打開視頻播放軟件的時候,音樂響起,你不由自主地會隨著節奏做一個動作,接著會做第2個動作,然後是第3個動作。


這是因為,心理學上有一種“蔡加尼克效應”,它是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這是由蔡加尼克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


當你做一件事開了頭,你就會惦記著,想把它做完。


你要畫一個正方形,你只畫了三條邊,然後被喊去做別的事兒,你一定會惦記著,還有一條邊沒畫完呢!


所以,採用微步驟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降低啟動複雜事情的阻力,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形成向前推動的慣性。


只要啟動了,後面就會一步接一步往前走,超額完成任務。


比如《微習慣》一書的作者斯蒂芬·蓋斯,為了健身,他只做一個俯臥撐,人活動開了,就接連多做了幾個。


然後又做了腹肌練習。練著練著,就成了健身達人。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4、5秒法則


如果已經拆分到最小的步驟,你還是不想動,怎麼辦呢?


就連一行標題也不願意寫,連視頻播放軟件也不想打開,只想窩在沙發裡刷手機。


但是心裡又知道這是應該做、必須做的事情,這時候你只需倒數5個數:5、4、3、2、1,行動!


立刻坐下來寫,或者立刻開始運動。


因為你一旦開始倒數,就改變了行為狀態,已經有了行動的預備了,思維狀態就會從靜到動。


梅爾·羅賓斯稱之為“5秒法則”。


通過這簡單的5秒動作,把負債累累、婚姻危機的糟糕局面扭轉了過來。


她還寫了《5秒法則》一書,影響了全世界很多迷惘的人。


有興趣你可以去讀一下這本書。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5、握緊拳頭


但是,假如你已經到了“懶癌晚期”,數了三次倒數5個數,還是不想起身,怎麼辦呢?


給你一個好用卻極簡單的“大招”:握緊拳頭!


對,現在跟我做一下,攤開你的左手,然後緊握成拳,默唸5,4,3,2,1,行動!


是不是發現,通過握緊拳頭這一動作,你的狀態已經改變了?


你不再想懶洋洋地窩在沙發裡,而是充滿了鬥志,想要做點什麼。


因為心理學家發現,行動與身體的變化可以改變我們的態度。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威廉·詹姆士說:


因為我們哭,所以才愁;

因為動手打架,所以生氣;

因為發抖,所以害怕。


——而並不是愁了才哭,生氣了才打架,害怕了才發抖。


改變自己的一個切入點就是立刻去行動,一丁點的行為都會引發整個人生態度、性格和習慣的巨大轉變。


當然,握緊拳頭這一動作,不僅僅適用於左手,右手也可以,雙手也可以,讓你用左手,主要是給你留一隻手拿手機,哈哈。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總結:


1、在最後期限前才急急忙忙趕任務,是一種普遍現象,不必太焦慮。


2、在最後期限前才開始做事情,危害不小。


3、原因:恐懼。


4、解決方法:


1)將預估時間量放大20%。


2)將任務細分到每一天,儘早開始。


3)採用微步驟,低壓力啟動,沿著慣性前進。


4)用5秒法則立刻行動。


5)握緊拳頭,充滿鬥志,藉助身體變化來改變我們的態度。


如何打破“最後期限”魔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