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国:要了解全球资本主义通史,一定要看这本》

我们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棉花种植和纺纱织布历史,为什么我们一直都没有发明生产效率高的依靠非生物能量的生产工具?而两三百年前的英国为为何突然兴起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手工,成为全球棉纺织品贸易的霸主,而霸主地位在20世纪初没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每当我们谈起美国南北战争时,脑海里可能会马上出现“解放奴隶”这一人权壮举,而忽视了战争的根本导火线是南方种植园主和北方工业精英们利益发生冲突,而“解放“只是北方取得胜利的策略。”且当时的南北战争对当时的世界地理和经济格局造成了什么影响?

《棉花帝国:要了解全球资本主义通史,一定要看这本》

泰戈尔说,人类历史是很忍耐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仿佛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始终掺杂着悲怆。

而《棉花帝国》就是一本通过数据略表现“历史悲怆“的著作,它通过棉花这一载体,把近两三百年来全球主要贸易地区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及军事等要素的发展和变化,脉络清晰的铺陈开来,结合了史诗级恢弘的架构布局和细致丰富的材料论证。

《棉花帝国:要了解全球资本主义通史,一定要看这本》


《棉花帝国》获得2015年美国历史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获得《纽约时报》《经济学人》2015年十佳图书称誉,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历史教授莱尔德.贝尔。这本书在表现殖民地区被奴役人们和工厂里被剥削工人的的苦难时,虽笔墨不多但刻画有力,而它通过“棉花“这一物品把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历史串联起来,是历史叙述的创新。

《棉花帝国:要了解全球资本主义通史,一定要看这本》


棉花的起源

根据《棉花帝国》所述,棉花不是中国的本地农作物,是从印度引进来的,直到元朝(1271-1368)的时候,才在中国普及开来,取代了苎麻在。到了明朝,百姓可以用棉花抵税,并且出现了地理分工,北方人把种植的棉花运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进行再加工生产,而南方在把部分棉纺织品运回北方市场。在16世纪初,棉花也成为了日本重要的经济作物。

但这个时候,棉花种植主要以家庭单位为主,规模较小,百姓们在种植粮食和其他作物的时候,顺便种上棉花,这样,百姓们在日常生活方面,棉纺织品能够自给自足,市场交易份额少。也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市场,人们没有改善棉花技术的压力。

意大利北部最早成为欧洲最早的棉花产业中心,因为意大利北部比较容易从安纳托利亚(伊斯兰文明的领土)获得原棉,当然这个地方的棉花产业也是从印度流传过去的;再则,意大利北部已经有悠久的羊毛制品产业,有着各种能工巧匠,有富裕的商人,还有比较发达的贸易网络,当意大利兴起棉纺织品业务时,这些资源就都被整合到这个产业链当中。

《棉花帝国:要了解全球资本主义通史,一定要看这本》

但后来,意大利北部的原棉供应受到伊斯兰世界的打压,且隔壁的德意志迅速崛起,最终导致意大利这个棉花产业中心的衰败。但后来伊斯兰世界(当时的奥斯曼帝国)鼓励自己国内棉纺织品发展,限制对德意志原棉的输出,最后,德意志的“棉花事业“也被摧毁。

从这些经验可以看出,意大利和德意志最早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可靠稳定的原棉供应,这个教训,为后来欧洲商人绞尽脑汁通过控制土地和劳动力,来获得可靠原棉供应提供了参考。

棉花和两次地理大发现

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赞助下,在1492年发现了美洲。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想过,他改变了世界。

哥伦布的这个地理发现,引发了规模最大的土地掠夺。欧洲各个国家不久后都跟随西班牙的脚步,想在在美洲分得一杯羹。他们在美洲驱赶或杀戮一批又一批原住民(可以参阅《黑麋鹿如是说》一书),占有土地,抢夺他们的黄金,为后来欧洲人用这些土地来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甘蔗、水稻、棉花等)创造了可能性。

《棉花帝国:要了解全球资本主义通史,一定要看这本》

第二次重大地理发现是,葡萄牙的瓦斯科.达.伽马发现了绕好望角直通印度的航海路线,这在贸易史上是一重大发现。欧洲人在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几个城市的短暂的棉织品繁荣期时,对棉织品有了一些认识,对精美的棉纺织品也有了一些鉴赏,但在发现新的去印度航海路线之前,欧洲人不能直接从印度人那里购买棉纺织品,得通过伊斯兰世界的各种中间商。

而现在欧洲建立了和印度直接贸易的关系,这极大地缩短了贸易周期和成本。一开始是葡萄牙在这个贸易关系中占优势地位,后来荷兰和英国,挑战葡萄牙的直通印度的贸易垄断地位,英国占领了多数贸易份额,建立了东印度公司。

就这样,通过这两次重大地理发现,棉花被牢牢地嵌在了全球贸易利益网中。在云波诡谲的全球贸易环境中,支配着掌舵者的命运。

棉花及棉纺织品贸易方式

一开始,欧洲各贸易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在东南亚地区换取各种香料,也运到欧洲内部市场售卖,同时也运到非洲,用棉纺织品换取奴隶,再把这些奴隶,贩卖到新世界(即各国在美洲攫取的土地)的种植园工作。

这时,欧洲商人对印度棉纺织品生产过程是没有干预能力的,后来,他们为了更好地获得棉纺织品,并挤压印度本地及伊斯兰世界的竞争者,商人们向政府提出诉求,希望借用国家权力获得商人们在印度的贸易垄断地位,国家因为商人资助政府军费及提供就业岗位,于是维护商人们的利益,最后,商人们成了印度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更直接地监控生产过程和获得更廉价劳动力。这时资本和国家权力牢牢绑在一起。

进入欧洲市场的那部分印度棉纺织品,成为了上流社会彰显身份地位的标志。而欧洲各国人这种对印度棉纺织品的喜爱,破坏了本土羊毛织品商人的利益,这些商人向政府施压,禁止印度棉纺织品的进口,于是,部分欧洲国家后来只允许未加工的白棉布进入欧洲市场,在本土再加工售卖,这无形中催化了欧洲本土的棉纺制造业。

《棉花帝国:要了解全球资本主义通史,一定要看这本》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了。英国商人为了取得更好的棉纺织技术,他们去印度“剽窃“印度人的生产技术,追求”国产“代替”进口“在这一目标,甚至把国产输入全球市场,抢占印度棉纺织品市场,这样可以 获得巨大利润。

在追逐巨大利益的驱动下,提高生产效率当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各种改良的生产工具相继被发明,棉纺织品商人发明的水力纺纱机,还有珍妮织布机和惠特尼轧棉机,陆续出现在棉纺织品生产链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时,棉纺商人需要依靠国家权力获得更多的殖民土地和劳动力来获得更多原棉,满足资本家膨胀的贸易需求,这时候,各种金融工具也兴起,棉花在更庞大的供需网络中,像一个几乎失控的利益载体。

去工业化

当很多殖民地为欧洲工业国家提供原棉时,这些殖民地遭受可怕的去工业化,比如印度。

印度古老的棉花产业是以家庭单位为主。在印度纺织品受到全世界商人和消费者的喜爱后,很多国家开始意识到棉纺织品在全球贸易网络中蕴含的巨大利润,商人和国家权力捆绑,发展国内棉纺织品,抢夺印度棉织品的市场,使得印度家庭和工厂里已经不多的纺纱工和织工,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然后纺纱工和织工不得不从事其他行业----种植棉花。

因为这个时候的印度已经在英国统治下,很多劳动力和土地已经被私有化给英国商人,印度本地农民沦为佃农,或者是租用土地的农民,这种劳动力身份虽然比奴隶多了一些自由,但是仍旧承受着资本家的剥削和生活的苦难。

比如,土地拥有者或商人会给农民提供借贷,让他们能买棉花种子或其他生活用品,以支撑到下个收获季节,但是等到收获季节时,农民的劳作成果又被当做高利率被偿还给土地拥有者或商人。棉农们陷入一轮又一轮高债务危机,如果碰到哪年收成不好,无力偿还,成批的棉农家庭陷入饥荒,甚至饿死。而他们辛苦的劳动成果却被资本家们投入贸易市场,为下一轮利益的攫取充当筹码。

整个国家的社会架构和经济形势被“去工业化“破坏,再加上欧洲国家施行的保护主义条例,基层百姓和当地商人苦不堪言,而这些都是”棉花帝国“带来的可怕后遗症。

当然,现在的全球棉花贸易局面,和两三百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生产材料,新的生产科技,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一直更迭变化。而《棉花帝国》把遥远的过去和现在链接起来,把基于“棉花“的全球贸易系统的演化剖析的非常明了,把其中牵涉到的土地、劳动力、资本运作和国家权力等要素作为工具,映射出不同时代和不同地理区域文明发展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里,有那么多的人和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留情地去碾压别的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在历史的巨轮庄重又悲怆地向前时,几代不知名的普通人的苦难和不幸被压缩在它前进的泥泞里。

伏尔泰说:历史是一连串罪恶与灾难的图画。安分守己与清白无辜的人,在广大的舞台上一向没有立足之地。罗曼罗兰也说:历史是为活着的人们而写。活着的人们搜了死者的腰包之后,踏着死者尸体前进。

而泰戈尔说的“被侮辱者的胜利”,不知是否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