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在學生時代,我始終不怎麼招老師待見。原因倒不是我腦子笨成績差,也不是調皮搗蛋招人煩,而是我屬於那種好學生中的壞學生、壞學生中的好學生,讓老師們十分頭疼。啥意思呢?就是我極度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要老師一眼沒看住,成績就跳樓,最高光的時刻考過全班倒第四。不過只要被揪住耳朵一通怒吼,收復失地倒也不費勁,要是老師肯格外開恩再賞我一頓拳腳(那個年代學生挨老師的揍司空見慣,而且師生關係還能無比和諧),那麼一口氣殺進前十、前五乃至前三也不是啥問題。

不過在我的學生生涯裡,卻從來沒考過第一,這倒是件很古怪的事情。哪怕我曾拿過全校前第四,在班級也只排在第二,這樣的結果真是讓人無語問蒼天。可是第一與我無緣,有些人卻天生就是第一——當然在這裡我說的不是那些看起來就很討厭的學霸,而是“第一”這個姓氏。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第一與我無緣,但有人天生第一

事實上不光有人姓第一,還有第二、第三直到第八。這幾個姓氏不但少見,而且是不是看起來有些古怪?讓人難免懷疑這些姓氏的由來是不是也跟考試成績有關……其實這都是我在瞎扯,從第一到第八這幾個姓氏在如今雖然大多已經湮滅無聞,但其歷史極其悠久而且高貴。不僅如此,如果將時間回溯到近3000年前,這幾個姓氏都是一家人,祖上還曾是兩國王族,實在是讓人羨慕嫉妒恨啊。

先聊一聊這幾個姓氏祖上最初的輝煌。

在第一到第八這幾個姓氏出現以前,其實他們都姓田,而且還都有一個姓陳的共同祖先。當然這種說法是不嚴謹的,準確的說他們的共同祖先應該是媯姓陳氏——媯姓啊,這可是著名的上古八姓(即姬、姚、媯、姒、姜、嬴、姞、妘)之一,一看就是妥妥的貴族範兒。而且媯姓的始祖是大名鼎鼎的帝舜,人家可是位列三皇五帝,是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之一。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鳥生魚湯”中的“生”、即帝舜據說曾建立過一個虞朝,所以對西周來說也算是前朝

所以在西周分封諸侯時,也必須對此表示尊重,便給前朝遺民封以王侯的名號,稱之為“三恪”。其中帝舜的後裔被分封在株野(今河南柘城),後來又遷都到宛丘(今河南淮陽),轄地大致在今天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亳州,此即為陳國。陳國的首任國君叫媯滿,死後的諡號為胡公,按照當時以國為氏的習俗,也被稱為陳胡公——這便是陳姓的得姓始祖。

如今說起那段歷史,人們更熟悉的是春秋和戰國時期的那些大諸侯國,至於陳國就比較陌生了,似乎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其實在“五霸”和“七雄”崛起之前,陳國可是各大諸侯國中一個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稱之為一流大國。

西周分封諸侯時有著嚴格的爵位等級劃分。其中公國只有宋國一個,其下的侯國中,陳國與齊、魯、晉等強國並列。而在春秋早期的頭號小霸鄭國以及後來位列戰國七雄之二的秦國和燕國國君只能稱伯,甚至南方霸主楚國才撈到個子爵。搞得幾百年後那位自稱“我蠻夷也”(《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的楚武王熊通乾脆懶得搭理摳門的周天子,關起門來自己稱起了王。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陳國屬於老牌諸侯國,在春秋戰國之前還是很有影響力的

即便到了春秋早期,陳國依然挺強大,位列春秋十二諸侯之一(即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國)。而且陳國不光是有錢有地位,還挺能打——當時在列國間最“豪橫”的諸侯就是人稱“小霸”的鄭莊公姬寤生,幾乎跟所有的鄰居都打了個遍。最後寂寞無敵之下,竟然打了一場繻葛之戰,揍得周天子威風掃地,這就讓陳國很不高興了。話說像陳國這種老貴族最在乎的就是等級尊卑,最看不上的就是鄭國這種暴發戶,所以陳國動不動就招呼上蔡、衛、宋等老牌諸侯,打著“尊王”的旗號去圍毆鄭國。當然,這些架陳國大多沒打贏,但鄭國也拿陳國沒什麼辦法,這在鄭國的鼎盛期也算是難能可貴的。

不過隨著春秋之後的“禮壞樂崩”,對於陳國這樣的老派諸侯來說根本無法適應,於是衰落就無法避免了。此後的陳國徹底淪為末流諸侯,只能靠不停的認大哥、交保護費才又苟延殘喘了近200年。期間陳國還幾度被滅國,又因為大國間的鬥爭幾度僥倖復國,直到陳湣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依附於吳國的陳國被楚惠王所滅,從此再也沒活過來。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在晉楚爭霸的大背景下,夾在中間的陳國註定沒有好下場

一個落難逃亡的陳國貴公子,被神棍忽悠成了田姓始祖。

陳國的故事講完了,但從第一到第八這幾個姓氏的祖先的榮光,才剛剛開始。

在陳國亡國之前的200多年,陳國的第十四代國君陳厲公生下了一個叫陳完的兒子。話說這個娃可不一般,剛一生下來周天子駕下的太史就顛顛的跑過來圍觀——當時的太史除了做史官以外,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算命和跳大神,所以這位周太史就發揮特長給這個新生的娃算了一卦:

“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姜姓,太嶽之後。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史記·卷三十六·陳杞世家第六》)

啥意思呢?就是說這娃簡直就是天命之子啊!不過卻是個很見鬼的天命之子——因為第一,陳國似乎在他身上沾不著光;第二,得等這娃掛掉以後他的子孫後代才會人品大爆發,弄不好還會爆掉某個姜姓國家;第三,等這娃的後代爆了,陳國也該嚥氣了。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從卦象上看,公子完的主要功能就是生娃……不過他及他的子孫確實超級能生

呃……我要是陳厲公,弄不好會把這個倒黴催的娃當場掐死……

不過陳完沒被掐死,陳厲公倒是很快被他的親兄弟、也就是後來的陳莊公弄死了。國君老爸被人篡位了,陳完自然沒了當國君的指望,只能老老實實的當了個大夫——當然這個大夫不拿手術刀,而是一種官職,在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打發國君的廢物親戚。

陳大夫本來打算混吃等死,然後在天堂或地獄坐等他的兒孫們去找某個姜姓諸侯的晦氣。可沒想到的是,姜姓諸侯的晦氣還遙不可及,陳大夫的晦氣倒是先找上門來了。陳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2年),陳完莫名其妙的被牽扯進太子禦寇的謀反案,眼瞅著自己快成砧板上的肉了,他倒是當機立斷,立馬撒丫子就跑。

可是往哪兒跑卻成了一個問題。當時諸侯國間“大魚吃小魚”式的兼併已經蔚然成風,諸侯國的數量已經到了十不存一的地步——“周初千八百國,至春秋之初,僅存百二十四國。”(《中國文化史》民國·柳翼謀)。不過100多個諸侯國的數量也足夠多的,多得能讓陳完挑花眼。而且離得近的如宋、蔡、許、賴等國大多跟陳國有著姻親或是結盟關係,像鄭、楚等大國更是靠不住,弄不好有人給倆錢就能把陳完給賣了。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經過近300年的大魚吃小魚,春秋早期的124個諸侯國就剩下圖中這20來個了

這時陳完可能想起了周太史那個老神棍的預言——那就去姜姓之國吧,說不定子孫真能發達呢?可是姜姓之國也有一大把,比如齊國、呂國、申國、許國、紀國什麼的,但我估計陳完連想都沒想就選擇了齊國(姜姓呂氏)。因為在所有的姜姓之國中,唯有齊國一家獨大,反正是賭一把,幹嗎不賭一把大的?

當時的齊國國君正是春秋五霸中的頭一霸——大名鼎鼎的齊桓公姜小白。小白同學以禮賢下士聞名於諸侯,當然不會自毀人設的將陳完這位落難貴公子攆走或是替陳國將其捉拿歸案,還請他做齊國的“卿”。話說這個卿可了不得,在先秦時期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官職,小白同學給的官可比陳完在老家的時候還大。

不過陳完卻拒絕了,表面的理由是謙虛,可真正的理由誰知道呢?反正老神棍說了,陳完這輩子是沒啥前途的,得等到陳國完蛋了以後,他的子孫才能發達。陳國現在雖然亂糟糟的,但顯然離徹底蹬腿還有一段距離,陳完要是在齊國搞得很高調,會不會影響到子孫的“爆姜”大業?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姜小白同學擅長禮賢下士,結果給子孫後代埋下了好大一顆雷

尤其是當時的齊國大夫齊懿仲想招陳完當女婿,又給他算了一卦:

“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史記·卷三十六·陳杞世家第六》)

齊大夫的卦象簡直跟周神棍的如出一轍,這樣一來陳完想不低調都不行了。否則弄不好姜小白同學都得忍不住撕掉面具一刀砍死他,還做個毛線的卿?

於是陳完低調的連“氏”都給改了,搖身一變成了田完。為啥改成田氏?因為在當時的古漢語讀音中,“陳”與“田”都讀“dien”這個音,與如今的“殿”字發音相似(現代閩南語中仍保留了“dien”這個古音)。當然也可能是因為讀音相同,所以後人搞混了……反正不管怎麼說,陳完從此變成了田完,他也成了如今田姓的得姓始祖。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陳完以采地為氏的說法我不甚認同,所以不納

至此,陳完或者說是田完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死後諡號為敬(也有敬仲之說),所以也被稱為田敬仲完或田敬仲。又過了600多年,田完的一個因秦滅齊後怕遭迫害而改姓王的後裔當上了皇帝,又追尊他為齊敬王,廟號世祖。

田完的這個後裔,名叫王莽。

神棍預言顯靈,田完的子孫不負眾望的演出了一場精彩的田氏代齊。

田完拒絕了齊國的高官厚祿(但還是擔任了“工正”,是個營造官)之後,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買田買地、當大地主上面。經過幾代的努力,到了田完的第四代孫田桓子在世時,田氏已經與鮑、欒、國、慶以及大小兩個高氏並列為齊國七大家。而且田桓子還聯合鮑氏滅掉了欒氏和一個高氏,同時不惜代價的大肆收買人心,使得田氏在齊國影響力日增。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田桓子收買人心的辦法是“大斗貸出、小鬥收進”,跟我們印象中地主的做法截然相反

田桓子死後,他的兒子田僖子襲位。這個田僖子可不得了,因為他就是齊懿仲預言的“五世其昌”的田氏第一位“天命之子”。所以田僖子也很賣力的繼續他老爹未盡的事業,將收買人心的工作進行到底:

“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今公室驕暴,而田氏慈惠,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無獲民,將焉避?”(《晏子春秋·內篇·問下第四》)

齊景公五十七年(公元前489年),田僖子發動政變,將當時在齊國唯二可與田氏抗衡的國、高二氏驅逐,並立公子陽生為國君,即齊悼公。作為回報,齊悼公拜田僖子為相,從此以後齊相成了田氏的私家地盤,外人免進!

田僖子死後,其子田恆、也就是著名的田成子再次承襲父位。這位史上著名的“諸侯大盜”先是唆使大夫鮑息弒殺齊悼公、改立齊簡公,又在齊簡公四年(公元前481年)殺掉齊簡公改立齊平公——從此,田氏已經成為齊國事實上的主人,國君不過是任其擺佈、生殺予奪的傀儡而已。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竊國大盜田成子才是田氏“爆姜”最大的功臣

話說在神棍的預言中,田完最有本事的子孫分別是第五和第八代以後,其實不然。真正奠定了田氏齊國165年基業的,還得是田成子這個“六代目”。當然,田成子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身後名簡直臭不可聞,各種聖賢閒著沒事就掄起筆桿子臭罵他一通。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其實就是莊周在批鬥田成子時罵出來的名人名言:

“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莊子·外篇·胠篋第十》)

不過對於田氏而言,能得一國併成為後來著名的戰國七雄之一,犧牲一下田成子的區區名聲簡直是太值了。果然又過了90年後的齊康公十四年(公元前391年),田完“八世之後”的第九世孫田和廢掉傀儡齊康公,自立為國君。此後他又通過魏文侯的幫助,被周安王正了名,正式當上了齊侯。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戰國七雄中的齊國就是田齊,更姜子牙他家再無半毛錢的關係

這便是著名的田氏代齊,與三家分晉一起徐徐拉開了戰國這個大爭之世的序幕。田齊不但繼承了姜齊的富有,更曾一度因兵強馬壯而為各大諸侯所側目——桂陵、馬陵兩戰徹底打垮了曾自命中原霸主的魏國,迫使魏惠王與齊威王會盟,搞了一出“徐州相王”;後又有秦昭襄王與齊湣王相約共稱西帝、東帝。不過齊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國上將軍樂毅伐齊連破70餘城,連齊都臨淄都統統失陷,僅莒城與即墨尚存。雖然在此危急時刻田氏湧現出個大英雄田單奮起收復失地,但齊國終究還是元氣大傷,再無回天之力。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軍伐齊,齊王建投降,田齊自此覆亡。後來在秦末亂世中,田榮、田橫等田氏殘餘曾一度復國,但旋即又被劉邦所滅,徒留下“田橫五百士”的悲壯故事。

田完的子孫中湧現出無數激盪一時的傑出人物。除了田齊的歷代君主以及前邊提到過的田單、田橫、王莽等人外,還有在先秦時期與姜尚並稱的著名軍事家田穰苴(因曾擔任過大司馬,也稱司馬穰苴)和“兵聖”孫武、墨家鉅子田襄子、靖郭君田嬰、孟嘗君田文,以及西漢大將軍王鳳、漢成帝劉驁的生母孝元皇后王政君等等。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田完六世孫田書被賜孫姓(孫書成為孫姓始祖之一),孫書有孫名為孫武,即為兵聖

第一到第八這幾個姓氏的由來——全怪田氏腦後有反骨。

秦滅齊後,對待田氏王族以及齊人極其刻薄。齊王建在投降後,秦國對曾經許諾的500裡封地的條件根本不予兌現,還將其遷往共地,不供給食物,最後齊王建被活活餓死。至於田氏王族則統統強行遷往咸陽監視居住,財富和美女則充入阿房宮,成為表現秦國滅六國的無上功勳的展品。而本性自由散漫的齊人則被各種嚴刑苛法折磨得怨聲載道。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始皇帝的暴戾最後連老秦人都受不了,更何況原本就一肚子怨氣的六國遺民

所以無論是失去了昔日權力地位的田氏王族還是普通的齊人,都對這樣的現實充滿了憤恨。所以對秦執行不抵抗政策的齊王建一度成為他們洩憤的對象:

“故齊人怨王建不蚤與諸侯合從攻秦,聽奸臣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詳也。”《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所以當秦末天下大亂之際,早已充分認識到不抵抗危害的齊人,立刻在田榮、田橫等人的帶領下造起了秦人的反,並一度復國。可惜他們的實力還是太過孱弱,哪裡是連楚霸王項羽都幹挺了的劉邦的對手?不過即便如此,田橫等人仍然不肯臣服,寧可逃往海島當野人甚至橫刀自盡,也不肯再像齊王建那樣屈膝投降。

這就讓剛剛建立起大漢朝的劉邦十分頭疼了。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田橫五百士寧死不降,這對漢朝的正統地位是個沉重的打擊

話說經過春秋戰國500多年的諸侯分立,當時的華夏在族群和文化認同上出現了嚴重的分裂傾向。哪怕經過了秦朝的短暫統一,那些數量龐大的六國遺民們也依然頑固的堅持自己的齊人、楚人、燕人或是趙人、魏人、韓人的身份,無論是對秦朝還是漢朝基本沒有任何的認同感。在這種情況下,秦末時的項羽和劉邦都不得不先後承認了齊王田儋、魏王魏咎、燕王韓廣、趙王武臣等六國遺族的諸侯地位,給自己的政權留下了莫大的隱患。

漢太祖劉邦一統天下後,很快便對這些異姓諸侯王下手,將其一一剪除。並逼著勳貴大臣們簽下了白馬之盟,試圖從法理上徹底杜絕類似危險:

“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史記·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

可惜誓詞這種東西,經常就是廢紙一張。所以該造反的依舊在造反,該密謀的仍然在密謀。比如韓襄王姬倉的庶孫韓信(與位列漢初三傑的那位淮陰侯同名同姓而已)就勾結代相陳豨和匈奴人造了大漢朝的反,直接導致了讓劉邦顏面丟盡的白登之圍。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若非內外勾結,劉邦也不會敗得那麼狼狽

最後劉邦總算想出了個好主意,那就是移民——盡遷六國遺族和地方豪強10萬餘人入關中!

話說因為當時的技術和交通等條件的限制,無論這些六國遺族曾有過多麼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其實都侷限在當地。一旦離了本鄉本土,誰還知道你算老幾?尤其是在中國古代,地方宗族勢力十分強大,一群外鄉人不被本地土著欺負死都算萬幸,還搞什麼造反活動?

而且關中還是劉邦的根基之地,統治能力最強、兵力也最雄厚,六國遺族和地方豪強到了地頭就算還想造反,也能夠迅速撲滅、無法蔓延。同時這幫傢伙都是闊佬,帶著大筆的財富進了關中,最終的結局只能是落入老劉家的口袋。

劉邦這一舉多得,徹底瓦解了六國遺族的抵抗勢力。又經過百十年的消化瓦解,從此中原大地上只有漢人而再無什麼齊人、趙人、楚人了。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漢朝最大的歷史功績,就是重構了我們民族的身份認同,並從此牢不可破

在這場聲勢浩大而又意義非凡的移民過程中,劉邦對於田氏予以了特別的關注和特殊的待遇。為啥?一個原因大概是當年的“田橫五百士”給他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讓老劉覺得這幫姓田的個個腦後生反骨,而且骨頭超級硬,不太好搞“和平演變”;再一個就是田完的子孫實在是個太能生了——哪怕分支出了一大堆姓陳的、姓王的、姓孫的以後,姓田的依舊多得數不勝數,剩下五國的遺老遺少們加一塊恐怕都沒姓田的多,這可咋辦?

好辦!不許他們再姓田,而且將其族群一分為八,這樣一來關中土著欺負起他們就輕鬆多了:

“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姓氏考略》清·陳廷煒)

所以說第一到第八這幾個姓氏的由來,雖然看似跟考試成績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其實不然——畢竟成績好才是好學生嘛,好學生通常會是乖孩子。所以對劉邦這個“老師”來說,讓乖孩子考……呃,應該是姓第一,那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啦。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最乖的孩子姓第一,最不乖的姓第八

所以田氏族人中表現最乖,即首先屈服同意遷往關中的,統統都賜姓“第一”;前齊王田廣的孫子田登這一支第二乖,所以姓“第二”;田廣的另一個孫子田癸見勢不妙趕緊隨了田登的大流,所以姓“第三”,然後依次類推。有個叫田英的最不乖,拖拖拉拉的最後一個才搬家,所以只好姓“第八”。

本來人多勢大的田氏遠離了根據地,又被一分為八,這下算是徹底完犢子了。不但再也鬧不出什麼么蛾子了不說,連第一到第八這個姓氏都逐漸的化作歷史的塵埃消於無形,如今只能在“第”這個姓氏中找到他們曾經存在過的些許遺蹟。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頑強的“第五”姓。

說起百家姓,開篇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一句可以說是老幼皆知,但有多少人知道收尾的那一句是啥?

答案是“第五言福,百家姓終”——從第一到第八,唯有第五猶在!

即便是今天,在陝西省旬邑縣的魏洛村以及涇陽縣的埝口五村,仍聚居著很多複姓第五的村民。尤其是魏洛村,全村約3000餘人都姓第五,而且據說是從西漢田氏改姓第五後便世居於此,簡直堪稱人間奇蹟。除此之外,在陝西、江蘇、寧夏、甘肅乃至臺灣等省都有第五姓族人散居,總數在6000人以上,其中大多是不同時期從魏洛村遷徙而來的。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魏洛村堪稱是記載一個家族輝煌歷史的活化石

在魏洛村中還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以紀念第五姓史上的三位傑出人物,即東漢明帝時期曾任大司空的第五倫、唐朝肅宗時期的宰相第五琦以及曾在宋朝擔任過司空的第五均(可惜我沒查到他的資料)。

這裡邊尤其值得一說是第五琦。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第五琦以明經科入仕後便一直在地方擔任低級官吏。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力助臨淮節度使賀蘭進明抵禦叛軍並屢建奇功,終於平步青雲。此後他歷任御史中丞、京兆尹、戶部侍郎等職,最終晉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當朝輔宰,並爵封扶風郡公。

第五琦之所以能官居宰相,在於他傑出的治國才能,尤其是在整頓財政經濟方面。第五琦建策起江淮財賦,極大的緩解了唐朝的經濟危機,保障了軍需物資的穩定供應以平定叛軍;他改革了榷鹽法,實行食鹽官營,僅一年間就為朝廷增加了40萬貫的財政收入;他又改革了貨幣制度,奏請朝廷鑄行“乾元重寶”大錢,實實在在的解決了朝廷財政危機。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安史之亂的平定,第五琦功不可沒

可以說安史之亂的平定,為唐朝又續命了百五十年,人們通常將其歸功於郭子儀、李光弼等沙場名將。事實上要是沒有第五琦這個後勤大管家拼命撈錢保障供應,這場仗能打成個什麼樣子,還真不好說。

而生活在唐朝這個詩歌的黃金時代,第五琦難免也得附庸下風雅,而且水平不俗:

“獨孤有《與第五相公書》雲:垂示《送丘郎中》兩詩,詞清興深,常情所不及。‘陰天聞斷雁,夜浦送歸人。’濃麗閒遠之外,文句窈窕悽惻,比頃來所示者,才又加等。但吟誦嘆詠,大談於吳中文人耳。”(《容齋三筆·卷八·唐賢啟狀》)

除了第五倫、第五琦、第五均以外,第五族人中其他的著名人物還有東漢順帝時的將作大匠第五頡、東漢桓帝時以“清高正直”聞名的第五種以及東漢經學泰斗鄭玄之師第五元先等。

從第一到第八——聊聊這幾個少見姓氏背後的歷史故事

第五倫為司空,奉公不撓,言議果決,無所依違,諸子諫止,輒叱之——《東觀漢記》

從第一到第八,這幾個古老的姓氏如今唯有第五尚存,但仍將延綿不斷。正如我們民族的歷史,雖有煙消雲散,亦有風起雲湧,但終將生生不息,香火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