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梅:韓蕃璠——從國家部委到寧夏的博士

從國家部委到寧夏,從2千萬元到1.5億元,這位博士牽線搭橋幫助地方企業對接國內頂級資源。

韓蕃璠,我第一次見到她,是在2017年的寧夏靈武熱氣球節上,那次熱氣球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乾貨足,體驗感強。傍晚,穿著一身運動服的纖瘦女子來到我們休息處,大家介紹說這位就是靈武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韓蕃璠,這次活動就是她組織策劃的。席間,我感到她不同於平時見到的官員,經瞭解原來她是中組部第14批、15批“博士服務團”選派到寧夏,掛任寧夏商務廳廳長助理,後來因為優秀,被留在寧夏靈武市任職。

此後,我們因為工作交集,我對她愈發瞭解,她是一個集政治站位、專業能力、創新素養於一身的優秀年輕幹部,2020年05月,當她赴任銀川市科學技術局(外國專家局)局長一職後,我們深聊過幾次,瞭解到她參與的寧夏高質量發展的幾個經典故事,她牽線搭橋,將寧夏一家地方企業與中國頂尖資源結合,年收入從2千萬元到1.5億元,走出了寧夏亞麻籽油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我請韓蕃璠博士把自己的見解寫出來,希望能為寧夏高質量發展提供一些啟示與思索。

圖片

從胡麻油到亞麻籽——寧夏亞麻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起始與啟示

作者:韓蕃璠博士(銀川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

引 言

2020年9月的一天,寧夏吳忠市一家亞麻籽企業負責人馬少斌打電話給我:“您有時間再來我們企業看看吧,最近企業發展得很好”。我當時工作挺忙,答應找機會再去。當天晚上看到《今天,寧夏吳忠市摘得“亞麻籽油之鄉”殊榮》,是中國日報網的新聞;很快又看到其他媒體一連串報道《亞麻籽榨出上億元產業》等等。寧夏發展亞麻籽產業,我熟悉它的起始,但小小的亞麻籽能成為上億元產業,是標題黨吧?經過去實地調研並結合近期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所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我發現這是一個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好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國工程院陳君石院士、江南大學王興國教授和寧夏某食品科技公司。科技賦能傳統產業高端化、企業發揮創新主體地位、東西部合作實現資源整合… …這個還在繼續的故事給了我很多啟發。

源 起

故事起源於2014年的一件偶然的小事。那年,我受國家衛計委委派,參加中組部博士服務團在寧夏商務廳掛職廳長助理。同年7月,我邀請我的博士導師,食品營養學界的戰略科學家陳君石院士來調研寧夏健康產業,期間走進吳忠市一家胡麻籽加工企業。胡麻是我國西北地區的特產,當地人食用胡麻油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胡麻是西漢張騫出塞西域帶回來的種子、種植技術和胡麻油壓榨技術,西北地區開胡麻油坊是一個很古老的行業。這家企業每年加工1千噸左右的胡麻籽,產出的胡麻油供當地和周邊地區居民用於烹飪。寧夏人稱之為胡麻籽的油料作物,就是亞麻籽。在國內見到亞麻籽,讓我一下子回想起在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攻讀食品經濟與政策(交叉學科)碩士的時光。在食品產業界,亞麻籽可是個寶貝!前幾年國內流行吃深海魚油來補充DHA和EPA,其實亞麻籽中富含的亞麻酸,也與DHA和EPA一樣,同屬於ω-3不飽和脂肪酸系列。亞麻酸可以在人體內轉化為EPA和DHA,所以也被稱為植物DHA和EPA。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公佈的亞麻籽健康功能包括:降低患心臟病和癌症等疾病的風險。在國外,熟亞麻籽是當做普通食品吃的,除了壓榨成高檔食用油,歐美大公司還用它生產各種健康產品,我的美國室友就經常買熟亞麻籽粉,像芝麻一樣撒在色拉和麵包上吃,24盎司(680克)售價大概30美元。在陪同陳老師的考察中,我問這家企業的負責人馬總,榨完油之後,亞麻籽餅粕你都怎麼辦?馬總說,亞麻籽壓榨出油率大概百分之三十多一些,而剩下的百分之六十多,通常叫做“餅粕”(油渣),都賣給牛場當飼料了,一噸餅粕可以賣2000多元。那一刻,陳老師和我都覺得真是太可惜了。我心想,牛吃那麼好的東西,怪不得寧夏牛肉那麼好吃!不過,從資源利用的角度講,這個笑話太冷了。

圖片

考察結束後,陳老師回到北京,我繼續在寧夏商務廳掛職,由於我的職責是推動其他經濟工作,很快就忘記胡麻油那回事了。可是每當我吃到胡麻油炒的菜,就會想起亞麻籽餅粕做牛飼料那件事,總覺得不吐不快。一個月後,我給馬總髮了一封email,我說亞麻籽只做炒菜的油太可惜了,寧夏的市場也不夠大,要做大企業首先要將胡麻油推廣到全國各地去,同時應該綜合利用亞麻籽、延長產業鏈,這才是更有經濟價值的方向,國外亞麻籽市場就是參照系。馬總和我見面說:“我也知道亞麻籽有價值啊,也曾經嘗試將胡麻油打到全國市場,但是人家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胡麻油,還以為我賣的是芝麻油。外地人對西北人習慣的胡麻油味道根本無法接受,我也試著找過幾個教授搞科研搞了3年,都以失敗而告終,寧夏缺技術缺人才,科研攻關太難了,做得我都要失去信心了”。我意識到他所說的是困擾西北地區傳統亞麻籽行業多年的共性難題,要想解決,只能找“外來的和尚”。

看到馬總那麼想發展企業,我建議他儘快去北京找陳老師,馬總聽了我的話。我也與陳老師溝通,請他從更高視野上出出主意。2015年9月,陳老師接受吳忠市委市政府邀請,參加了吳忠市組織召開的健康產業發展論壇,這是他第二次來寧夏。在會上,他明確提出當地胡麻油加工企業要加大對亞麻籽的科研開發,謀劃合作。也是從那時開始,我似乎看到了傳統胡麻籽產業升級換代的曙光。

圖片

從2千萬元到1.5億元的發展密碼

2016年2月我掛職結束,到靈武市政府任職。寧夏商務廳副廳長沒有忘記我,今年他告訴我,我們去過的這家胡麻油加工企業已更名為某食品科技公司了,2017年就成為中國亞麻籽油加工的10強企業,產品銷往全國。看似平凡無奇的傳統胡麻油加工企業,短短3年時間,憑什麼做到這些?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也有作為科技部門管理者的天職,我深度訪談了陳老師、王興國教授和馬總。從2017年至今,這家公司所走的路不是坑坑窪窪的崎嶇小路,而是一條几乎筆直的陽光大道,是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傳統與現代(傳統糧油與現代健康食品)的結合。我想把這條“路”記錄並總結出來,相信對西部欠發達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有一定參考價值。

我分析這家公司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頂配資源+科技驅動+市場導向+政策推動,這幾個方面同時啟動。

(1)頂配資源、升維佈局

成立院士工作站。2017年1月,在吳忠成立了陳君石老師唯一的一家院士工作站-寧夏亞麻籽產品及蛋白科學研究院士工作站,依託的單位就是這家公司,而院士工作站的站長是王興國。院士工作站站長不是由院士本人擔任,屬於中國工程院院士工作站的另類。王興國教授是國內油脂行業的權威專家(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博導),在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經驗豐富,在推動亞麻籽產業發展上志同道合,一拍即合。“定戰略、善用人、落地做實”,陳老師的成功率一向極高。

圖片

之前,我很不理解:陳老師為我國預防醫學事業奉獻了大半生,早就功成名就,他平時接觸的都是國家部委、高大上的國際學術組織和頭部企業,最多出出主意,怎麼會決定成立院士工作站?馬總很感慨:“當初想陳院士這樣的大科學家能看中我們一個小民營企業,來推動亞麻籽這個產業,簡直是天方夜譚。”對此,陳老師告訴我:首先,從國民健康角度考慮。國家提倡少吃油,但還要講究油的質量,即吃好油。當前中國人膳食中油脂的脂肪酸組成,不夠健康。在營養上,膳食中ω-6與ω-3脂肪酸的恰當比例為4-6:1,而目前我國卻為10:1,甚至更高,原因是我們平時吃的多是富含ω-6脂肪酸豐富的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而ω-3脂肪酸含量豐富的油卻吃的比較少。作為ω-3脂肪酸的ɑ-亞麻酸對人體有重要的健康作用,但目前中國人的膳食中富含ɑ-亞麻酸的食用植物油很少。大豆油、菜籽油中的ɑ-亞麻酸含量低,僅7%左右。而亞麻籽油中的ɑ-亞麻酸含量豐富,特別是寧夏的亞麻籽品質好,α-亞麻酸含量高達55%以上,寧夏有亞麻籽這個資源稟賦,得天獨厚,而且也積累了一些產業化條件。其次,就是2014年調研時發現的問題:寧夏亞麻籽榨油後,餅粕中含有30%左右的蛋白,45%左右的膳食纖維以及抗氧化肽、木酚素等等對人體有益的成分,由於缺乏科技支撐,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用,這是極大的浪費。亞麻籽的營養資源高效綜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

圖片

成立聯合研發中心。該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發揮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組建任務型的江南大學亞麻籽深加工聯合研發中心,將王興國教授團隊的科研力量嫁接在企業亞麻籽加工的平臺上,支撐亞麻籽產業和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這是典型的借力打力,整合利用外部資源彌補了西部地區科技力量不足的問題;同時對外開放科研資源,培養當地人才。合作企業不是從江南大學團隊買配方買技術,而是通過合作,使其共同參與企業建設。江南大學團隊和企業之間配合很好,團隊資源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契合相匹配,科學家和企業家相互信任,企業一步一個腳印實施合作計劃。

圖片

高層論壇。從2016年開始,連續在吳忠召開了四屆由中國糧油學會和吳忠市政府主辦“中國亞麻籽產業發展高峰論壇”,陳老師和王教授利用他們的影響力,邀請頂尖專家學者和國內食品行業龍頭企業、油脂行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在吳忠市研討科技和產業發展問題。重要的是,每屆論壇都同步推出若干新產品,這比做傳統媒體廣告效果好得多。典型的高舉高打。

圖片

爭取“亞麻籽油之鄉”這塊牌子。寧夏是全國亞麻籽主產區之一,亞麻籽年產量位列全國第二,亞麻籽油也是傳統的食用油,有廣泛的食用基礎,同時也出現了以前述公司為龍頭的加工企業群。“亞麻籽油之鄉”這塊牌子對於吳忠亞麻籽產業溢價增值作用很大。

參與國家級項目。2018年,該公司和江南大學組合主持了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特色油料適度加工與綜合利用技術及智能裝備研發與示範項目”的亞麻籽深加工課題,這是科技部首次將亞麻籽深加工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2)科技驅動

謀定而後動。院士工作站系統研究並制訂“亞麻籽深加工技術研發項目實施方案”,攻克多個關鍵性技術問題,要求每年推出新技術、新產品,一步到位貼近市場,使科研能力迅速轉化為產品核心競爭力和經濟實力。

系列新產品面市。院士工作站成立以來,已經產出12個新產品,若干產品線,做到兼顧營養、安全性、口感、外觀、便捷性、出品率和經濟成本。高端亞麻籽油系列包括:低溫亞麻籽油、適溫熱榨風味亞麻籽油、多種植物調和油等,口感風味適合廣大消費者,使亞麻籽油走出寧夏,走向全國;營養補充劑包括亞麻籽固體沖劑、亞麻籽油粉咀咀嚼片;還有亞麻籽醬、熟制亞麻籽/粉、亞麻籽代餐品等。從攻克技術難題到推出新產品,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高度銜接,比如:低溫冷榨亞麻籽油中亞麻酸含量≥54%,VE和甾醇保留率≥80%,0反式脂肪酸,去除苦味怪味;再如:為了做亞麻籽醬,研發團隊攻克了脫毒問題(生氰糖苷)、用高效脫皮預處理技術保證籽仁完整性,減少氧化劣變,用風味調控技術保證籽仁氧化穩定性,減少過度炒籽產生有害物質(苯並芘、多環芳烴等),同時研製出高效脫殼設備。

圖片

圖片

申請獲批多項發明專利。聯合研發中心授權發明專利1件,申請發明專利11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7件。

(3)市場導向

強化品牌、建立銷售網絡。企業苦練內功,完善經營管理體系,銷售網絡覆蓋全國22個省120多個地級市,使亞麻籽油真正實現了走出西北,走向全國;同時產品接受市場和廣大消費者檢驗,成為金龍魚、山東魯花等我國食用著名品牌的供應商,實現ToC、ToB同步走,產品品質提高,附加值也大幅提高了,比如:以前普通胡麻油5升賣80元;現在1升包裝的低溫冷榨亞麻籽油售價180元。企業銷售收入從合作前的不足2千萬元,到2019年的1億元,2020年儘管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銷售收入1.5億元。之前媒體報道的《亞麻籽榨出上億元產業》,此言不虛。這只是開始,今年將要建成年產的5400噸冷榨亞麻籽油生產線,以及在建的年產600噸濃香亞麻醬生產線,將會極大提高公司的贏利能力。

(4)政策推動

積極行動,使亞麻籽成為普通食品。2017年底之前,我國法規和標準規定除亞麻籽油以外,其他的亞麻籽製品不能作為普通食品銷售。企業動力不足,不敢投入,這嚴重限制了產業發展。陳老師和王興國教授通過多方反映,推動了國家衛計委在2017年底公佈了(國衛辦食品函(2017)1259號)文件,批准將亞麻籽作為普通食品使用,這是標誌性的事件,使亞麻籽相關食品迎來了發展機遇期。

制定標準就是制定規則。積極參與新標準的制修訂,該企業作為兩個亞麻籽加工企業之一參與起草修訂了《亞麻籽油》國家標準和《亞麻籽餅粕》行業標準。

圖片

令人意外的是,雖然企業聚集和運用了平臺、人才、科技、政策上的稀缺資源,產出水平高,但成本並不高,馬總說:“合作以來,從投入產出來看,企業在研發、新設備和人員上投入是很划算的。”

對科技管理工作的啟發

推進地區高質量發展,無論工業、農業還是社會發展領域,普遍要面對以下問題: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質量效益偏低、對外開放水平低、產業鏈不全、產業處於低端和增長動力不足等,破解這些問題都需要科技創新來提供解決方案。我從寧夏亞麻籽產業發展故事中,得到幾點啟發。

(1)轉變政府職能

從故事起始,自治區副主席、吳忠市委書記、市長就與陳老師、王興國教授團隊見面並支持啟動東西部合作。寧夏科技廳和糧食局對企業研發項目和配置設備上給予了支持。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未來,政府財政R&D投入每年將遞增。作為欠發達地區,科技部門更要提高投入的精準性,強化投資思維,重成果轉化和成功率。同時,通過完善研發後補助機制、研發項目加計扣除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科技創新。

圖片

(2)瞄準一流、加強東西部科技合作

推動經濟和產業發展,不能靠口號,而是要靠合適“橋和船”。一些大院大所具有創新人才蓄水池和專業資源槓桿的突出優勢,與對路子的頂級機構合作是關鍵之舉。在本故事中,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在我國同類學科中創建最早、基礎最好、覆蓋面最廣,匯聚食品科技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糧油標準研究驗證中心等平臺。如果換一個合作方,寧夏亞麻籽產業化之路未必走得這麼順利。關鍵平臺和關鍵人物的“超級聯接”作用能調用的資源是普通平臺的十倍、百倍。未來,科技部門將堅持需求和問題導向,重視與頂級機構合作,通過創新載體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機制模式,推進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

(3)重視柔性引進

有的媒體喜歡套路性地宣傳某大專家紮根當地若干年,在本故事中,陳老師和王教授沒有,也不需要紮根當地。陳老師從大方向進行指導,王教授從全產業鏈高度領導新產品開發,江南大學派出金青哲(食品學院油脂與植物蛋白研究中心油脂化學研究室主任)等多位教授帶著學生們常駐寧夏,他們是項目執行的骨幹力量。未來,科技部門對產業化項目將加大柔性引進,根據產業門類建立差異化支持體系,鼓勵採用市場化彈性用人機制。

發揮金融的支撐作用

最近寧夏的兩家傳統實業企業上市,一家做枸杞產品,一家銷售是商用蛋雞。科技部門需要探索設立科技合作基金,鼓勵合作機構與本地國有企業、龍頭企業和創業企業共同設立創業投資基金,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按一定比例進行出資支持,推動合作機構關鍵性技術集成落地應用。鼓勵社會資本“以投帶引”高層次人才項目並建立“投貸聯動”合作機制,對幾年內在資本市場上市的科技企業,給予研發項目支持。

展望未來

過去3年的集中努力,寧夏亞麻籽產業鏈雛形在吳忠市剛剛形成。怎麼看寧夏亞麻籽產業的明天?我想起今年上市的幾隻新股票:海天醬油、農夫山泉和巴比食品,很多人覺得顛覆認知,因為它們不是互聯網產品,而是飲用水、食品和賣包子的連鎖店這種實業。傳統消費品品牌崛起並進入資本市場,其背後有兩大趨勢:一是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製造業的工業化進程放緩,曾經在工業化進程中掉隊的傳統食品行業和服務業正在追趕上來,通過工業化併疊加信息化,得到新的發展機遇,一旦企業成為行業頭部品牌,市場佔有率會持續增長,成長空間可觀;二是規模龐大的國內市場,隨著第二輪城鎮化推進,我國消費者基數將增加,現有4億中等收入人口。15年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將擴大到8億人左右,達到“中等收入群體倍增”,新增的4億人口所形成的需求和消費能力,將是國內大循環的新動源。(《劉戈:服務業的工業化,賣包子也能上市》)

寧夏的亞麻籽能不能憑藉科技創新,趕上食品工業化浪潮,在全國健康食品消費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成為繼葡萄酒和奶業之後的又一優勢(綠色)產業?這我還不確定。不過我得到一組數據:寧夏的亞麻籽油加工企業有112家,年產亞麻籽油9.7萬噸,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年產副產品亞麻籽餅粕約20萬噸,每噸只賣2000多元,真是可惜了!通過江南大學團隊的關鍵技術集成,亞麻籽餅粕綜合利用率和附加值能得到大幅提高,每噸亞麻籽將多產出3000元,20萬噸等於每年新增產值6億元,利稅6千萬元。這還不包括推出高端亞麻籽油的經濟價值。就寧夏來講,發展產業需要將種植培育、促進區域協同、共享資源等多個環節統籌起來,僅僅靠一個企業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市場和政府能協同發力,從戰略層面系統整合涉及亞麻籽產業發展的多種要素,我想實現這一目標,會有更大的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