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比黄金的故宫金砖

贵比黄金的故宫金砖

早在西周时期,周成王将现在北京地区的一部分封给了诸侯召公的长子,称为燕国,又将北京西南部封给了尧帝的后人,称为蓟国。这两个诸侯国比邻而居。

蓟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春秋中期时燕国灭了蓟国,燕都则被称为燕京。

由于历史的变迁,王朝的更迭,华夏文明走到了元朝时期,这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都,史称元大都。元朝的上都则是蒙古的哈拉和林,是蒙古族的精神家园。

中国历代真正的大一统王朝,都城大多在西安、洛阳、开封。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是元朝开始的,而真正大兴土木,彻彻底底的修造则始于明朝朱棣统治的时期。


贵比黄金的故宫金砖


故宫的设计和建造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要介绍的是宫殿内部的地砖,故宫“金砖”。

帝王的办公室和生活起居地,非同一般,宫殿的建筑材料自然也是非常考究的。那么故宫内的地砖又有什么故事呢?

这种神秘的地砖总计4718块,只铺就了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另外,发现十三陵中的定陵(朱翊钧)前殿地面也铺的这种砖,其它建筑目前还没发现,可见其等级之高。

金砖的名字,也是后世的赞誉,帝王还没奢靡到用金块儿铺就的地步,就算有那财力,当时也没有那么多黄金给他们霍霍呀。


贵比黄金的故宫金砖


“金砖”虽不是黄金铸造,但价值却“堪比黄金”,因为其制造工艺“相当繁琐”,砖块质量“登峰造极”,工艺配方“断续不全”,后世仿制“难度极高”。


贵比黄金的故宫金砖


据说2012年,西泠印社曾拍卖过故宫一批89块金砖,总价850万。其中一对永乐年间的金砖,价值80万人民币。一些碎砖块、小砖块也要几万、十几万一块。一些砖块被再次加工成工艺品收藏。

几百年的时光未能磨灭其光彩、润滑的本质,依然明亮细腻。


贵比黄金的故宫金砖


上图中的壶承即为金砖再次加工,吸水能力极强,一些冲茶的水渍不一会便被吸收掉了。虽不是现故宫的地砖,但也是有年头的老金砖。

首先,金砖的原料全部来自于阳澄湖底的湿泥,史料记载湖底的泥

“干黄作金银色”“粘而不散,粉而不沙”,非常适合,泥土细腻、密实、可塑性强。

皇家制定烧窑也在苏州,既方便的取土,又方便了运输。

明朝王鏊《正德姑苏志》:“窑砖出齐门外六里陆墓镇,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


贵比黄金的故宫金砖


当然也不是拿来就做,需要先露天晾晒一整年,是为了去除其中的土腥味。

比“晒足八十天”长多了。

晾晒完毕之后,就是捣碎过筛,土粉细腻如面粉一般。

接下来是和泥。我们知道泥土颗粒是有间隙的,和泥的目的是去其气泡,尽力使颗粒之间更加紧密无间隙,这需要大量时间,反复践踏、摔打、糅合。入模具反复的挤压,直到密实的“不能再压缩”为止。

接下来又是漫长的避光阴干阶段,足足阴干七个月,也可能会更久。


贵比黄金的故宫金砖


烧制过程要经过四道工艺,先是稻草熏一个月,二是壁材烧一个月,三是大木烧一个月,最后是松枝烧一个多月。

烧制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规矩,添水、控温等要求,出窑还有更多的细节,但过程已不可考,大致是这个样子。


贵比黄金的故宫金砖

出窑后的砖块要取样检测,每批产品如抽检不合格,其它的就不检测了,整批砖块全部报废。这导致良品率极低,造价极高。

接下来就是打磨了,这道工序又分出削砖、粗磨、刮面、精磨等数道小工序,过程十分繁琐,每块砖要打磨的“光可照人”。

据说当年光削砖这一工序的匠人,每天只能削四块,多了不行。过程中遇到色差、气孔、乱纹等没废话,一律报废。

最后是浸泡,将砖块浸泡在桐油中数日,桐油可令“金砖”光亮润泽,踩上去不滑不涩、耐用持久。

制造工艺就相当麻烦,铺设工艺也没省事到哪去。

铺砖的过程不算大秘密,但要求一定极高,四面见线、平整度、严丝合缝肯定要的。一个大工匠带两个徒工,反复的铺设对比,一天也只能铺好几块砖罢了。

这些“金砖”的制造与铺设可谓不计成本的。


贵比黄金的故宫金砖


三大殿的地砖要求一定是最高的,其它宫殿的地砖也低不到哪去。此外,包括宫墙、院墙、城墙的各种规格砖块都是严格制造的良品,当年建造故宫的时候大概用了8000多万块砖,仅地砖这一项折合成人民币就有12亿元之多。

2014年,故宫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官式古建筑修复材料供应基地。


贵比黄金的故宫金砖

现代仿制金砖难度极高,除了依照古法烧制外,做砖的工序还要做到与二十四节气最大程度的契合。

苏州一个窑炉可以装600多块金砖,但成品率却很难把握。有时遇到成品率低的情况,一个窑炉只能生产10-20块金砖,甚至一块都没有。


贵比黄金的故宫金砖


一块砖的制造蕴含了多少先人的智慧与汗水,这一切怎不令人惊叹和骄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