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聲入人心》,走進華語音樂劇

說到美聲和音樂劇,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百老匯,以及國外很經典的音樂劇,比如《歌劇魅影》《貓》《音樂之聲》等等。

但事實上,音樂劇引入中國已經有近三十年的歷史,華語音樂劇卻依然處於起步階段,這有各方面的原因,很難一概而論。不過近年音樂劇產業終於有了一定起色,這源於一檔音樂綜藝——《聲入人心》。

從《聲入人心》,走進華語音樂劇

《聲入人心》是一檔原創新形態聲樂演唱節目,這不同於以往的音樂類節目,節目組別出心裁,瞄準了並不出圈的美聲和音樂劇,用真人秀的方式,讓高雅落地。

這檔節目顛覆了觀眾以往對美聲演唱者的想象。在沒看這檔節目之前,青君和大多數人一樣,對美聲的印象留在帕瓦羅蒂上,總覺得美聲作為高雅藝術離自己很遠。看完才明白,學美聲的也可以幽默風趣,也可以沙雕放飛,也可以帥帥地唱流行曲。

當然,更重要的是, 在美色(bushi)誘惑下青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邁入了音樂劇的圈子。

從《聲入人心》,走進華語音樂劇

青君先向讀者們簡單介紹一下音樂劇叭。

音樂劇的前身是歌舞劇,它與歌劇、舞劇、話劇的區別就是它同時注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多個因素。音樂劇流派是根據傑出作曲家和劇作家來分類的,比如科恩羅傑斯和小哈姆斯坦為代表的古典音樂劇流派、勒納和洛維為代表的的小歌劇流派、桑德海姆和普林斯為代表的“概念音樂劇”流派等等。

當然,其實分不清這些也沒關係,這不影響大家欣賞音樂劇。

在國外,音樂劇的地位和電影不相上下,百老匯和好萊塢一樣有名,很多的音樂劇在劇場演出時總是場場火爆,但在中國,音樂劇的處境並不樂觀。

在《聲入人心》開頭,有一段獨白,其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們是用聲音追光的人”,這正是對音樂劇從業者們最好的比喻,因為市場冷門,所以對於大多數學習這方面的學生來說,畢業就是失業,有很多優秀的演員不為人所知,這是音樂劇行業的現狀。

從《聲入人心》,走進華語音樂劇

同時音樂劇的從業者面對著很多的困難和挑戰。

在《聲入人心》裡,學習並從事音樂劇工作十年的鄭雲龍曾講過自己的故事:剛畢業時沒有劇演,靠兼職養活自己;臺上的演員比臺下的觀眾多……這是很多音樂劇演員都遇到過的情況,也是音樂劇圈冷門的真實寫照。

節目播出後音樂劇獲得了很多的關注,節目中的各位小哥哥的演出一票難求。這對於這群“追光者”來說是夢想的實現,對於音樂劇圈來說是一次出圈、一個大的進步。

從《聲入人心》,走進華語音樂劇

但是,我們依然要看到,非節目演員的劇仍舊無人問津。而在節目後吸引的大片粉絲中,有很多都把他們當做明星來追,非其演出場次不看、在劇場裡拍照喧譁等等行為,其實已經違背了音樂劇的規則。

這種情況下音樂劇的熱潮又能持續多久呢?

在逐漸星化的圈子裡如何保持音樂劇的內涵、如何維持市場秩序、如何增加音樂劇及其他高雅文化和小眾文化的關注度都需要不斷摸索。

不過藉著這股東風,今年8月2日2020華語音樂劇大賞成功舉辦,在這場大賞裡展示了很多優秀的華語音樂劇劇目片段,比如《信》《趙氏孤兒》《信》,還有許多漢化後的外語劇目,比如《我,唐吉訶德》《搖滾年代》。

從《聲入人心》,走進華語音樂劇

當然還有很多沒有提到的劇目,在華語音樂劇的發展中也出現了不少立足於中華傳統文化的音樂劇目,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以經典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改編的音樂劇《蝶》。這也展示了音樂劇的無限可能。

其實音樂劇並沒有那麼艱澀難懂,它和電影一樣只是一種表演方式,高雅沒有休眠,它正默默靠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可以試著走進劇場,去近距離看一部音樂劇,或許就會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