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心態滋養內心,收穫人生幸福

對於《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這本書的評價,大體上是見仁見智吧。有的人認為是熬了一本雞湯,有的人則從平實的文字裡感悟到了深刻的道理。我屬於後者。

調整心態滋養內心,收穫人生幸福

看過幾本稻盛和夫的書,基本上都是那種第一遍看覺得“這什麼啊我也能寫出來”,但細想又會覺得自己根本寫不出來。前者是因為稻盛和夫的道理正是我們所普遍認同的;後者是面對某些事情我們容易從最常見卻不一定正確的角度去看待,但稻盛和夫總是給出不一樣卻細思而有理的智慧。這是由良善的性格魅力及利他的思維方式決定的。

談幾個我個人認為對人生髮展有幫助的點吧 :

1.稻盛和夫認為,“所有的災難都是由我們的內心吸引而來的,自己的內心不予呼喚的東西,絕不會來到我們身邊。”

初初看覺得這種說法未免太唯心,災難顯然不可能是內心活動的產物。

但細想,心境確實能改變我們看待災難的思維方式以及因此採取的行動。而災難之所以稱之為災難,大概也不是指事情本身,而是我們的應對所導致的後果啊。知道為什麼越怕什麼越來什麼嗎?因為當我們只顧著害怕時,我們就會忘記需要採取防護。

調整心態滋養內心,收穫人生幸福

稻盛和夫在《心》的前言總結道,人生由“心”開始,到“心”終結。個人理解是涉及了因果一統的邏輯關係:人生本質是內心的感受而非現實境況的產物,而內心活動又決定內心感受。

當我們在待人處事前先在心裡思考,自己是否懷著善意的動機以及實際操作上是否能帶來利他行為,我們得到的結果就將會是他人滿懷善意動機的利我行為,我們的內心也因此感到幸福。這就是為什麼稻盛和夫指出,“人生最重要的目的,首先是磨鍊心性”。心磨柔軟了,人生也會待以我們溫柔。

調整心態滋養內心,收穫人生幸福

至於如何磨鍊心性,稻盛和夫也給出了自己的方法論:“全力以赴、全神貫注地投身於眼前應做的工作。”

這種做法與常見的兩耳不聞窗外事式坐禪很不一樣,但我並不認為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如果說後者是強迫自己空出時間消化內心雜質,本質是把雜質倒乾淨;那麼專注於眼前之事就是用填充時間、豐富經歷的方式去壓縮內心雜質的存在感,本質是把雜質擠出去。

當然,稻盛和夫的方法論相較來說是更有效率的:既能清理內心雜質,又充盈了時間本身,且因為全神貫注地應對工作而獲得能力增長甚至是後續的晉升渠道等。

調整心態滋養內心,收穫人生幸福

2. 在靈魂的深處,存在著無比美好、無比純粹的“真我”,它是指關愛他人、為他人盡力的“利他之心”。只要自己好就行,哪怕排擠別人也要讓自己獲益、讓自己幸福,這樣的“利己之心”也存在於我們的靈魂之中,我們稱其為“自我”。

當達至人心最深處的“真我”時,就到達了與可被視為萬物根源的“宇宙之心”相同的地方。宇宙中有一種意志在發揮作用,它引導一切事物走向幸福,它促進一切事物不斷成長髮展。

稻盛和夫在這裡把心視作了宇宙法則,初看仍然覺得未免誇大內心的主觀作用。但後來又覺得每個人的內心確實就是一整個宇宙。當一個人的心態改變了,就無異於宇宙動盪。

調整心態滋養內心,收穫人生幸福

另外,這裡的“宇宙”頗有點信仰之意,當代表靈魂中純粹利他的“真我”成為人生信仰的主體,它就的確能導向發展中的幸福。因為“本我”雖能因個人慾望的強烈性而在某個階段取得較大成功,但社會本身是一臺巨大的機器,所有人都在其中擔任必不可少的角色,緊密合作才能順暢運轉。而“本我”的自私終究會被外界看破,一旦外界怠慢或不予以援助,人就沒辦法持續取得自己想要的效果。一個人是一支隊伍只能帶來心理作用,一支隊伍像一個人那樣思考和行動才符合社會機器的運轉規律。

調整心態滋養內心,收穫人生幸福

稻盛和夫還在《心》這本書中講到了自己紙袋行商的經歷。稻盛和夫的少年時代、青年時代幾乎事事不順。獨獨為了幫扶家計、守護家人而製售紙袋的行為極其順利,可以說是稻盛和夫作為經營者的原點。

在這個例子中,利他心理之所以能夠將事情導向順利,我認為至少有兩方面原因:

一、為自己,則所有得失都只由我們自己承受,一旦有些許退縮就再沒有動力重新出發。而為他人,尤其是為自己的親人、愛人、朋友等去做某件事,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成功,因為我們想要自己愛的人幸福,不希望他們失望。

二、稻盛和夫的宇宙觀有兩大特徵:成長髮展和保持和諧。當人只遵循私慾,盲目擴張自己的利益域,擠佔他人的發展空間,就容易受到來自外界的反撲。而以利他精神為立世根基,永遠謙卑,永遠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保持了各方利益的平衡與和諧,人事自然就能持續穩定地順利發展。

調整心態滋養內心,收穫人生幸福

3. 京瓷曾在未取得許可的情況下,製造和提供醫療用人工膝關節。儘管事出有因,稻盛和夫並未做任何辯解,僅反覆道歉。但連續幾天總部門前遍佈的攝像機及電視上多次播放的低頭謝罪鏡頭,到底是讓稻盛和夫身心疲憊。於是他找到了西片擔雪法師,法師說,

很好啊,災難降臨之際,也就是過去造的業消失之時。遭受這麼一點批判就能消業,必須慶祝一番啊。

這部分內容可以說是我從《心》這本書中得到的最大收穫。它的底層邏輯恰恰是命運由我不由天。按照佛教的說法,人生的“業”都是思念(心中所想)及行動所造,並一定會以現象顯現。顯現是消失的標誌,未顯現即仍在醞釀。

“業”(我們所遭遇的事情)很多時候都是自取其咎,且必定會自取其咎,當這個“咎”(罪過、禍害)無法避免地以現象顯現,就是我們察覺並及時調整自己以往負面的所作所為,且以“空杯”境況及調整後的積極利他心態應對下一輪“業”勢累積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惡業”的發生是值得感激的。

調整心態滋養內心,收穫人生幸福

事實上,稻盛和夫非常重視“對一切心懷感激”的品質。這是稻盛和夫從自己應對松下集團壓縮訂單價格、京瓷出手救助風險企業等親身經歷中得出的感悟。這種感激並非對結果的妥協,而是指一種既來之則安之、既有之則破之的心態,當我們不再著眼於原有的困難,而是積極創新、加倍努力去應對困難,困難本身就能轉化為財富。

個人認為,稻盛和夫的《心》這個標題本身有兩層意思,一是行動指南二是成書目標,前者是說當我們改變內心想法,調整個人心態,事情就能朝好的方向發展;後者是指作者希望看到這本書的讀者內心得到滋養。從這兩點意義上說,《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誠然是一本可以也應該常翻常看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